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提升了學生的表達和辨識能力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辨識能力。有課堂發言任務的學生就要準備“如何說”、“說什么”,還需接受其他同學的提問,必須準備“如何辨”;發言后還要經受同學和老師的點評等,表達和辨識能力在其發言過程中會得以最充分的展示。有時在聽取其他同學或老師的點評后會產生新一輪的辯論,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表達和辨識能力,教師引導好即可達到螺旋式提高的效果。
一、教學內容的新構成
新聞倫理的教學與研究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依托,由于多數成果的理論研究專長,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說教的痕跡,因此,新形勢下的新聞倫理教學內容要想更好地服務新聞實踐,必須進行新的構建,其教學內容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學科理論理論是任何一門課程的構成基礎。“倫理”和“道德”是新聞倫理學的“元理論”。倫理有一整套的體系架構。新聞倫理學屬于應用倫理學和新聞學的交叉學科。除“新聞倫理”的提法外,類似的還有“媒體倫理”、“傳媒倫理”、“媒介倫理”等提法,這幾種名稱經常混用,這種混亂導致對新聞倫理范疇以及研究對象界定上產生分歧。
如有學者把新聞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僅限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有學者把新聞倫理理解成新聞傳播的倫理,討論的是新聞傳播行為及其過程中的道德問題,是新聞傳播的道德規律和道德規范系統。厘清這些理論認識的分歧有利于調整該學科的教學內容。無論如何界定,新聞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問題、基本方面應該沒有實質性不同。基礎理論共識是學科穩定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新聞倫理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觀察新聞史不難發現,新聞法(規)的發展與新聞職業道德的發展幾乎并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這兩者發展失衡時就容易產生新聞倫理問題,進而引發對新聞法的討論。由此可見,新聞法規也是新聞倫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道德和新聞法規是新聞倫理學的兩個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對新聞倫理學歷史發展的曲解,結果會更難理解現實的新聞倫理困境。
3、新聞倫理問題:新聞道德失范實際上,新聞傳播實踐關注的是一系列倫理問題,關注的是客觀、公正、責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問題。新時期新聞實踐中產生了一些新聞倫理問題,即新聞道德失范。所謂新聞倫理問題,主要指新聞傳播活動中引起了倫理爭議,或產生道德沖突,需要進行道德評價的問題。
新時期的新聞倫理問題與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業化、新聞傳播與社會公正、新聞傳播與隱私權、隱性采訪、以及“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一系列道德失范問題,鑒于此,新聞倫理教學內容必須包括新聞道德失范,新聞倫理學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和處理以上的道德失范問題。新聞倫理學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門解決新聞倫理道德問題的學問。新聞倫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在于培養新聞專業學生解決新聞傳播實踐中道德兩難問題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實踐中的道德失范問題日趨嚴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質疑,新聞倫理問題引起業界和學界關注和熱議。新聞傳播實踐遭到質疑意味著教育目標要有所調整。
4、新聞倫理問題的治理:新聞法規新聞道德失范造成新聞倫理缺失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研究者將之總結為四個“矛盾”:新聞行業的兩重屬性之間的矛盾、新聞傳播者的自由傳播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新聞報道的及時性與真實性之間的矛盾、新聞媒體的監督與平衡之間的矛盾。新聞倫理缺失就意味著必須進行治理,新聞法規則是主要的治理應對之策。
二、教學模式的新探索
新聞倫理學教學的核心應圍繞媒體在實踐中引起倫理爭議和產生道德沖突的現實問題,通過選取案例進行討論,努力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道德判斷,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幾年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一套教學模式,簡稱“一個中心,兩個延伸”。
兩個“延伸”“兩個”延伸是指課前與課后。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兩節課的時間內難以實現的,必須依賴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深化。教師要精心布置和策劃。在課前,教師和學生要精心準備和設計。對教師而言,應站到新聞倫理學科研究的最前沿,盡可能掌握新聞倫理學科的全面知識,以深入淺出地完成理論講解的任務,還要能對三個主題中學生講解的兩個部分進行有效點評,在師生互動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對學生而言,只有課前認真準備,課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準備越充分,課堂氣氛就越活躍,同學和老師的收獲就更大。
在課后,發言的同學將自己演講的PPT和相關的材料發到班級的群共享中繼續交流探討,對沒有聽清的同學進一步釋疑解惑。教師課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將自己的新見解傳到QQ空間和學生繼續分享,充分利用現代的互動媒體進行便捷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