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電視指利用電子技術及設備傳送活動的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即電視接收機,也是重要的廣播和視頻通信工具,電視由英國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在1925年發明。文章發表在《西部廣播電視》上,是文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電視評論 評論意識 公民參與 權威地位
電視用電的方法即時傳送活動的視覺圖像。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電視系統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后,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圖像。各國電視信號掃描制式與頻道寬帶不完全相同,按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的建議用拉丁字母來區別。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電視評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局面被電視學術界稱之為評論意識在中國電視界的“廣泛覺醒”。這種覺醒最醒目的標志還在于它越來越顯示出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品格。由于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以及民主參與積極性的高漲,同時也由于電視界自身變革的要求,與整個國家民主與法治進程的發展要求合拍,因此電視評論的空前活躍正是這種歷史進步在傳播和接受活動中的生動體現。
中國電視評論走人公眾生活,影響和引導輿論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而同步發展的。改革開放促使我國新聞界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具體到電視傳播活動就是電視評論在公眾生活中日益顯得重要。這種變化其實早在8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了。
1980年7月,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電視述評節目《觀察與思考》,是我國電視界最先出現的電視評論節目。同國外的“電視雜志”比較,它還顯得不太成熟。盡管《觀察與思考》是集新聞性和政論性于一體,甚至還具體采取了如記者采 像《新聞調查》、《實話實說》、《今日說法》、《時事開講》、《五環夜話》、《一丹話題》等,成了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聞與思辯相結合的權威角色,成了推動我們這個社會向著更加民主、更加文明和富強的未來發展的輿論推動力量。
當然,新時期電視評論的長足發展,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推動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科技的進步給它帶來的直接影響。由于傳播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提高,傳播方式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因此,在客觀上有力地促進了電視評論節目朝著豐富和生動的方向發展;電視評論的邏輯思辯性,在生動感人的可視性畫面,以及真實逼人的現場聲響、屏幕文字和畫外音的描述與闡釋的配合下,愈加顯得動人和誘人,以及啟迪人。
電視新聞評論在中國電視事業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這是由于它在我們的新聞傳播事業與新聞傳播活動中所充當的特殊角色而決定的。嚴格地講,電視評論是電視傳媒的主要和重要的言論和思辯形式。所以,我們通常稱它是電視的靈魂:它的存在不僅體現著電視臺所代表的輿論方向,同時它還體現其基本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立場。我們判斷一家電視臺的立場和觀點,其主要的判斷標志,就是看它在重要或重大問題上的所發表的觀點和意見怎樣。社會主義的新聞媒體是要求體現政治傾向性的,也就是說,是必須要求體現其鮮明的黨性和階級性。
這種體現,也是通過電視評論得到最直接和最鮮明的反映。電視臺沒有評論節目就是失去了靈魂,丟掉了旗幟。只有集政治性、現代性和多樣性為一體的評論節目,電視傳媒才真正體現出了其存在的價值意義。這種價值意義就是電視評論權威性的確立,而權威性就是對電視評論崇高而特殊的地位的認可和體現。‘電視評論的權威性當然不是憑空產生和獲取的。這種權威性必須通過電視評論在具體的操作中,如何去反映輿論、影響輿論和引導輿論來奠定的。因此,電視評論的權威地位自始至終與它是否很好地發揮其肩負的輿論職責,體現其自身的輿論功能有重要關系。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和現代化事業之所以需要電視評論,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現今存在的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介中,電視評論的影響已躍居=三大傳媒之首。電視評論作為最迅速、最廣泛、最生動、最有效的輿論監督和引導角色,較之報紙和廣播,其影響力可以說是最大的。
尤其是這種傳播形式在吸引公眾參與新聞傳播活動,吸引和爭取公眾對國家事務的參與,以充分體現公眾的民主權利方面,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公眾參政議政,實現其對國家管理的民主權利其手段和渠道相當多,但是,通過對電視評論節目的關注和積極參與。同樣是一種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和渠道。電視評論節目通過主動向社會公眾提供參與的報道內容和討論話題,使他們能更加積極地利用這種形式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這不僅使電視傳媒在群眾中和社會上提高聲望、擴大影響的需要;同時更是維護公眾民主權利的需要,是豐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推動我們國家朝著現代化、民主化力向穩步前進的需要。
電視評論的權威性被黨和政府認可了,被人民群眾認可了,它的地位也就真正奠定了。
電視信號從點到面順序取樣、傳送和復現是靠掃描來完成。各國的電視掃描制式不盡相同,在中國是每秒25幀,每幀625行。每行從左到右掃描,每幀按隔行從上到下分奇數行、偶數行兩場掃完,用以減少閃爍感覺。
文學論文發表費用須知:《西部廣播電視》雜志于1980年創刊(國內統一刊號:CN/51-1458/G2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5628),國內外公開發行,郵發代號62-60。
注釋
①孟建,祁林《廣播電視新聞編寫》,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