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一、學前教育專業認同的內涵心理學認為,認同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轉移過程。專業認同是一種心理感受,是個體對自己正在學習或從事的專業有清楚的認識和規劃,認可專業的發展前景,愿意從事該專業工作并為此承擔重大責任。專業認同是人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達成事業目標的心理基礎。
對于大學生來說,專業認同是他們對專業所涉及到的知識、技能、價值觀等的動態認可過程。此過程包括了解、接受、喜愛以至付出行動,并將其作為個人終身發展的目標等。學前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在校學生的專業認同對學前教育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是畢業以后能否實現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贏得社會尊重、增強職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是專業認同形成的重要時期。加強專業認同感的培養,是每個學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學前教育專業認同的現狀我國學前教育的專業認同感比較低,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資缺口大學前教育的規模和質量要求在逐年提高。以北京市為例,到2010年,3~5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5% ,星級幼兒園覆蓋面積達80% ,星級提升幼兒園達70% 以上;標準化幼兒園達到75% 以上,其中鄉鎮中心幼兒園標準化率為100% ;2010年全市民辦園突增300所。隨著適齡兒童入園率的提高,社會對具有本、專科學歷的高素質幼兒教師需求旺盛,學前教育專業市場前景廣闊。中國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郭福昌表示,面對75%毛入園率所對應的4000萬名在園幼兒數量,未來新增的教職員工總數在140萬人以上。
然而,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學前教育師資的缺口近年來卻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北京市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幼兒教師僅占50% ,缺少1.46萬人,缺口達40.56% ;重慶市缺口達上萬人;湖南省缺口達16.5萬人 。
(二)穩定性差近年來,我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教師隊伍中約有半數以上的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跳槽”“厭教”“懶學”等無心從教的心理傾向,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尤以青年教師為最。“跳槽者”多為教師中的佼佼者,他們的離去降低了學前教育的水平,影響了幼兒教師師資隊伍的穩定。
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前教育教師行內的地區流動現象越來越普遍,一些省份的幼教機構教師流動率達50%以上,許多畢業生分配到邊遠城市或農村幼兒園后,對現狀很不滿,只等受聘時間一到,便立找下家。
(三)畢業生不入行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的幼兒教師,其身份和待遇相差懸殊,致使不少學前教育畢業生要么畢業后不入行,要么人行不久又轉行。以廣東為例,2010年底,廣東各地有登記的幼兒園有3681所,但享受財政撥款的幼兒園只有410所,僅占總數的11%左右,大多數幼兒園的民辦身份,使許多學前教育的畢業生對在該行業內就業心存疑慮、望而卻步。
(四)在校生專業學習“不務正業”
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本專業考研少。通過對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調查發現,有60%的學生選擇考研來改變自己的就業方向,這其中又有80% 的學生選擇非本專業考研,許多學生對學前教育職業發展前景感到迷茫,希望通過考研來獲得專業調整。
(2)非專業兼職多。人才的市場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失業率的高漲,讓每個在讀學生有了未雨綢繆的職業準備。在我們的調查中,有47.4%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兼職來接觸社會,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然而,在學生兼職的單位中,無一例為學前教育機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并不把學前教育作為自己的就業目標,而是在謀求其他方面的工作基礎和經驗。
(3)本專業培訓參與少。學生就業時,職業資格證書是證明自身競爭力的參考,為取得這些證書,學生要參加相關方面的培訓。在我們的調查中,只有12.7%的學生為取得與學前教育專業相關的資格證(如心理咨詢師、幼兒護理師、育嬰師等)參加了相關的培訓,但卻有56.2%的學生跨系、跨校甚至跨地區參加物流師、導游、人力資源、商務師等職業培訓。
以上狀況表明,學前教育專業社會認同感低,致使在校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參與非本專業教育與培訓以獲取入職資格和入職經驗,為求職準備“敲門磚”,以拓寬就業門徑。
三、影響學前教育專業認同的因素為弄清學前教育專業認同的因素,我們以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調研。
(一)研究方法本次調研中,數據采集采用面談和調查問卷法,共發問卷138份,收回有效問卷129份,有效率達93.48% 。
問卷設計分專業興趣、社會評價、職業期望、專業學習、職業努力等5個因子,各4個題項,題項數量相同,以便于統計比較。
問題的設計以專業認同的積極面為出發點,回答“很符合”為認同度最高,“很不符合”為認同度最低。賦分采用里克特5點評分,“很符合”計為5分,“符合”計4分,“一般”計3分,“不符合”計2分,“很不符合”計1分。
(二)結果與原因分析專業認同感具有波動性的特征,但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里,又有穩定性的特征。
數據顯示,5個因子中分值最高的是“職業期望”,總分14.02,題項平均3.51,說明大部分學生對職業有較高的期望。特別是“薪資福利”和“社會保障”兩項,分別為3.55和3.57。與“職業期望”相反,“社會評價分最低,總分9.92,題項平均2.48,說明“社會評價”是專業認同最主要的負面因子,與學生的職業期望極端不一致,題項平均分接近“不符合”。
“專業興趣”題項平均3.27,總分l3.07,說明學生在入學以前對學前教育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題項平均分稍高出“符合”。
學生入校以后,對專業的認識逐漸深入,專業認同感隨之變化,影響專業學習的情緒和態度。“專業學習”總分11.23;題項平均2.81,較“專業興趣”
得分有所下降,這與學生的現實表現相契合,在學校里有不少學生不愿意聽專業講座和參加專業培訓,也不情愿參與專業領域的討論。題項“職業努力”
總分10.83,平均分2.71,得分較 專業學習”有所下降。一般來說,不管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如何,學生讀大學的目標是就業,為自己理想中的職業做職業努力。如果就業目標與所讀專業一致,“職業努力”
因子總分會比較高,反之則較低。實際上,學生在職業努力上也確實不太樂觀,有52% 的學生表示選擇非本專業就業,只有33.3% 的學生表示堅持本專業就業,接近50% 的學生表示選擇非本專業學歷深造,超過50%的學生表示選擇非本專業的技能培訓和社會實踐。
從總的過程來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水平較低,平均得分2.95,低于中性值3.0。
四、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認同感的對策
(一)重視職前教育基礎,注重素質認同培養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專業實踐技能,是形成和發展專業認同感的前提,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認同感水平,必須重視職前教育,注重素質認同培養。
首先,加強新生人學的專業教育。介紹學前教育人才需求動態,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明確從事學前教育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其次,鼓勵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如心理咨詢、幼兒護理等專業相關活動以及文娛表演等文化活動,以拓展職業素質,培養職場適應能力。
最后,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探索專業認同感在校培養機制。學校可以與學前教育企業合作辦學,實行“訂單培養”,讓高校課堂搬到企業職場,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形成學生初步的職業印象。
(二)開拓職業發展空間,實施身份認同體制專業身份是某一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內在能力,是與其他專業展開市場競爭的軟要素。如果其他專業的人員很容易進入某一專業的專屬領域,那么該專業的專業身份就比較低。學前教育專業認同感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專業身份低。而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身份,一方面需要提高該專業人才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門提高學前教育的人職門檻。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嚴格學前教育學歷認證和工作資質認證;二是針對學前教育的特點,專業定相關的職稱晉升制度,使學前教育工作者有晉級晉職的空間,有效排除無資質者。
(三)加強行業待遇保障,提高社會認同水平當前影響學前教育社會認同水平的行業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編制短缺,教師缺乏崗位安全感;二是薪資福利差。教育部門應根據地方實際,單獨劃撥學前教育人事編制,讓教師有崗位安全感,能夠享受到正常的工作待遇,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對于民辦學前教育企業和機構,政府要定期驗收和檢查辦學資格和辦學質量,規范和監督員工待遇發放和落實。除工資以外,應保障勞務用工的“三金”,其標準原則上應與政府規定一致。為了保證學前教育從業人員的薪酬能夠及時足額發放,應建立學前教育企業保證金制度。一旦員工的薪資和“三金”不能及時發放,可用保證金統一發放。
(四)統籌城鄉學前教育,推進人事制度認同城鄉差異是廣大鄉村學前教育工作者認同感水平低并頻繁流動和跳槽的原因之一。實行學前教育城鄉統籌,可以在宏觀層面上減少地區差異,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認同感。
首先,實行教師認證制度,使通過認證的教師,在本地區享受和同類學前教育機構和企業一樣的福利待遇。民辦和鄉村學前教育機構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及收入水平和公辦學前教育機構有一定差距,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財政傾斜,并納入到教育經費規劃中來。
其次,加強教師資格證考核以及轉崗教師和非專業教師培訓,加強城鄉學前教育師資的準入管理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培訓。
最后,政府教育部門宜采用第三方教育服務方式統一教師的招聘和流動。學前教育機構可定期向相關部門報告人才需求,由教育部門組織招聘工作和教師資格審查,這樣既可以規范教師的市場平衡,又可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時也可減少學前教育機構的人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