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非常高,在孩子幼兒時期就加強對幼兒知識等多方面的學習。但是幼兒時期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強度過大的學習只會加大幼兒的成長壓力,從而不利于開發幼兒潛能。所以當前幼兒教育者應該將如何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尋找合理的治理途徑。本文從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治理歷史談起,重點討論關于幼兒教育小學化存在的合理空間,以及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目前存在的困難,最后關于解決這方面困難的措施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合理性;困境及對策
一、當代幼教小學化的治理歷史
(一)幼教小學化的歷史
幼教小學化的現象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現,比如家長強調幼兒識字可以被看作是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最初表現。在文革以后,幼兒教育恢復正常,其中出現的幼教小學化現象主要原因是學前班附設在小學內,使幼兒在小學文化氛圍之下提前進入了小學化教育階段,當然也有人指出家長對幼兒的不合理期望也是推進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因素[1]。
(二)幼教小學化的治理歷史
為了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避免小學化對幼兒造成的不利影響,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制定和頒發各項政策,并通過督導、檢查以及罰款的方式來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1987年國家教改委頒布了《學前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1990年頒布了《關于加強學前班工作的意見》,并且將政策落到實處,開展具體學前班試點工作,比如湖南長沙師范農村學前班的課題研究組和湖南文家鄉中心小學一起開展了關于學前班課程的探討,也有的學前班課題組從探討提升老師專業水平,提高師資力量的角度來進行實驗討論。
二、幼教小學化現象存在的合理空間
(一)過度銜接問題的存在使幼兒園小學化氛圍較濃
從幼兒銜接到小學一般是在大班的下學期,但是目前很多幼兒園過度期從一個月變成一個學期,再變成一年,過度時間明顯變長。在這段時間內,大班老師需要通過小學化的教學手段對大班幼兒進行教育,但是其形成的小學化氛圍會影響到小班和中班的教師,尤其是在一些幼兒園采取的還是老師循環帶班模式,在教完大班以后再對小班和中班進行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家長對幼兒的期待為幼教小學化提供了生存空間
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大多數都要求從小就進行嚴格的訓練和教育,認為孩子只有在幼兒階段甚至更早就進行知識性和技術性學習才能幫助孩子有一個更高的起步平臺,所以嚴重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不但給孩子造成壓力而且也阻礙了孩子個性的塑造。當今社會家長對幼兒的期待是普遍較高的,對數學和識字方面非常重視,在家庭教育中就已經顯露出了提前小學化的趨勢。
(三)小學入學的年齡差異
孩子何時能進入小學學習這個問題,雖然中西方有國情差異,但基本達成一致,也就是只要孩子達到了小學階段的心智水平就能進入小學讀書。一般而言,國外的小學入學年齡規定是6歲,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比如人口較多,某一階段的適齡兒童較多等情況,在一段時間內規定為7周歲,但有的地方是規定為6周歲或者5周歲也是有的。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治理面臨的時代困境及解決對策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治理存在的困難
1.幼兒教育小學化標準存在爭議
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題是關于幼兒教育小學化標準的界定,也就是怎樣才能真正定義幼兒教育的小學化。目前關于幼兒教育小學化普遍認為的三個因素是:第一,教學內容和幼兒教育內容不符,有小學教學內容的傾向;第二,教學方式和幼兒教學方式脫離,傾向于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第三,管理手段方面也有小學階段管理的傾向。雖然有了這三個因素的劃分,但是如果幼兒園只是在教學內容或教學方式上有小學化傾向,而在管理上還是采用幼兒教育的方式,能不能算作幼兒教育小學化還存在爭議。
2.幼兒教育的師資問題
由于我國國情原因,我國幼兒教育老師的地位和待遇普遍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優秀人才進入幼兒教育,導致大批優秀教師的流失。另外,有的幼兒教師,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沒有受過正規專業的幼兒教師培訓和教育,有的甚至不是教育相關專業畢業的人員,不具備必要的專業素質,從而阻礙了幼兒教育的發展。
3.幼兒教育治理的政策問題
在治理的政策上,雖然早些年國家已經頒布了相關政策,但是具體的執行還是存在問題,尤其是一些政策本身就存在制定程序和針對性的問題,很難獲得幼兒教育者和家長的認可。另外,關于現行的政策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比如關于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政策和小學入學政策存在沖突,防止小學化的政策強調的是對小學化趨勢的治理,但是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而小學入學政策卻支持幼兒教育小學化趨勢。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治理的對策
1.積極提高教師的素質
幼兒教師的素質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幼兒教育小學化趨勢是否能夠得到合理的治理,而且對幼兒的發展也產生關鍵的影響。比如當前階段由于幼小銜接過度問題,幼兒園采取的又是循環帶班模式,大班的教師到小班或中班教學后會受到小學化教學的影響,在小中班中營造小學化的氛圍。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素質,認識到小中班教育和大班教育的不同,在工作轉換中也及時轉換自己的身份。
2.提高家長的思想意識
家長對孩子有期待是好事,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也是好事。但是不能因為出于功利或者跟風而對孩子產生過分的期望,比如讓孩子在5歲左右就進行奧數訓練,給孩子制定嚴苛的任務等,這些顯然不符合孩子的特點。
3.促進國家政策的完善
在政策上,包括政策的執行力和政策沖突問題,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定政策的程序,使政策更具有針對性,也能更好地得到落實,得到家長和教師的認可;另一方面是平衡政策之間的矛盾,比如入學政策和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之間的問題。在政府監督上,主要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監督管理手段,比如對幼兒的教育教學方式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幼兒教師要做好合理的時間安排,保證孩子的作息時間和游戲時間,不能只用成績來評判幼兒的好壞,更不能強制給孩子報興趣班等。
綜上,幼兒教育小學化存在的時間較長,對其進行治理的歷史也有多年,但治理的效果依然欠佳。雖然幼教小學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總的而言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更多,所以需要在師資、家長、教育理念以及政策、政府等方面進行完善,做好幼小的銜接工作。
【參考文獻】
[1]仲連,蓋笑松.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