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是學前教育或說早期教育的后半階段,前面與0~3歲的嬰兒教育銜接,后面與初等教育銜接,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并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寶寶大約在出生1年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在此之前,寶寶倚賴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的。除了以哭做為直接的溝通之外,身體語言如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是。在此期間,你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拉近你與寶寶之間的情感聯結,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作為有效的溝通。
關鍵詞:幼兒教學,教學制度,學前論文發表
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在中國屬于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兒園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劃性、系統性等。
一、創設生活中的教學情境
創設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幼兒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突出重點,激發思維。
1.運用實例創設情境。如:在大班教學“元角分”時,認識了元角分是人民幣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后,根據教材要求,老師創設了一個游戲:模擬了一個商店,請一名小朋友當售貨員,其他小朋友當顧客,用復印的人民幣來買東西。在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里,幼兒熟悉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并在情景中提高了應用數學的能力。
2.運用幼兒學習活動中的錯誤創設情境。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經常出現容易混淆的概念,不易辨別的運算等方面的錯誤,教師及時把握好出現的問題,及時創設改錯的情景。如以幼兒喜歡的故事、游戲、小競賽等形式,讓幼兒親臨其境,在寬松的環境中改正錯誤,獲取知識。
二、重視滲透性的數學活動
滲透性的數學活動是指滲透于其他教育活動中的數學教育活動,它的內容和組織形式都十分豐富、靈活,完全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數學活動目標的達成。
1.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許多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資源,抓住時機,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豐富幼兒的數學知識,培養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例如,孩子們發現方向盤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幼兒園的玩具形狀、顏色、大小不同;上下樓梯時數階梯,進餐時將碗筷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可按形狀、顏色分類;散步時可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戶外活動時可說說自己所處的位置等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2.在游戲中滲透數學知識
新《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的經驗。如在角色游戲中 讓幼兒給物品標價、按“數”“購”物,積累有關數物對應的經驗。也可通過上“餐館”點菜——一條魚、二碗面、三只蝦、四個包子……學習量數、數數和序數等數知識。這樣的活動可謂是“教育無痕”,對幼兒來說也是“實用”、“有趣”,活動效果事半功倍。
3.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滲透數學方面的內容
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雖然研究內容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一定的關于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滲透數學教育內容。如在繪畫、手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體積、重量等感性的數學知識;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幼兒在欣賞活動中,感受物體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如,在欣賞建筑物、雕塑、花朵、葉子、河蚌等物體時,可以使幼兒感受到這些物體在結構及幾何圖形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三、數學材料的選擇生活化
材料是幼兒進行數學活動的有效載體,它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教師應慎重考慮數學活動中的材料選擇,并激發幼兒與物質材料發生相互作用,促進材料選擇,并激發幼兒與物質材料發生相互作用,促進幼兒積極去發現、去探索數學奧妙的愿望。我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對數學材料的選擇進行了專門研究和實踐,根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羅杰斯的《意義學習理論》提出幼兒園數學活動選擇材料應該生活化的觀點。
1.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境,引導幼兒尋找學習數學的材料
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為此,我把數學教育內容按《綱要》要求生活化,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尋求解決的辦法,收到很好的活動效果。如,大班幼兒學排序,我利用幼兒洗手時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洗手不擁擠的問題,幼兒很快進入角色,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的辦法。我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方法的幼兒。緊接著我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場合要排隊,家里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還可以把部分物品帶到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隊戲,不能帶的物品可以畫下來講給小朋友們聽。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
幼兒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時,要對眾多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經過這個有充裕時間的尋找、分類過程,幼兒對數的理解會加深。可見,幼兒尋找材料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
2.交流自帶材料,多角度理解數學關系
幼兒從家里帶來的材料種類繁多,包含的數學關系自然也多。幼兒對同伴的材料往往產生好奇,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利用這種好奇心,引導幼兒在同伴的材料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相互地交換操作,可用材料極其豐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蘊藏的數學關系中,幼兒拓寬了視野,也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時教師也從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
總之,要讓幼兒不斷的感受和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真實的生活情景片段中獲取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斷學會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享受了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