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的確,現代數學要求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來闡述世界。文章發表在《教學與管理》上,是小學教育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創新教育,主觀能動性,創造思維
從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重新建構的過程,因此,做中學,玩中學,將抽象的數學關系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使兒童學得更主動。從我們的教育目標來看,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應用等綜合能力。
眾所周知,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創新,則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一個教師不明確創新是什么,要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話。許多人都以為,只有科學家、發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偉大創造性,才算得上創新,而忽略了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也是一種創新。
就小學而言,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歸納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進行創新教育,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激發主觀能動性
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剛入學的兒童具有好奇、愛動、爭強、好勝的特點,他們的求知欲強,愿意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喜歡研究新問題發現新規律。我在“口算、筆算相結合”教學中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一入學就把學具引入課堂,使學生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
我首先教會他們如何操作。對于他們來說,小棒、圖形不僅是一種學具和算具,還是一種“玩具”。當他們得知這些學具可以幫助學好數學,深深地為它們所吸引。課堂上的自由擺、集體擺、小組比賽擺,既具有游戲的色彩,又富有比賽的氣氛,學生擺小棒、擺圖形,行動迅速,興趣很高。
時而看數擺小棒,時而聽數擺圖形,時而動口陳述操作過程,眼、耳、手、口、腦多種器官協調活動,符合兒童單項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點,從而形成了廣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維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同時,三種計算方式的結合,相互交替的學習、練習和運用,使兒童的腦神經的興奮與抑制相互調節,學習情緒高漲,氣氛活躍,寓學于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兒童的心理要求,從而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起來,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我采用線段、圖像、實物(自制教具)等直觀形象教學。如,充分發揮學具的作用,在教學“34+28”時,我按以下步驟:(1)動手操作小棒練習,學生擺小棒;(2)先擺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擺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對齊,單根和單根對齊;(3)啟發學生,先把單根小棒合起來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這時還剩2根小棒。
二、啟迪創造思維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就必須將基礎知識學深、學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擴大思維的覆蓋面,產生豐富的聯想,使思維深刻,認識升華,進而達到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對分數應用題中乘除法意義的理解是解答分數應用題的基礎知識。
對于這樣的基礎知識,教學上教師就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即條件、問題),用線段圖或實物表現出來,然后根據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列出算式,得出結果。
在學生深入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對于中等以上的學生我還讓他們進一步分析、推理,進行如下聯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倆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倆身高之和的6/11。
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分數意義、整數“1”的概念和分數中常見的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為靈活解題打下了基礎。
三、發揮想象力
想象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因此,我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針對數量關系抽象、隱蔽、條件變化等特點,我既讓學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還教學生應用轉化、假設、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開拓解題思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啟發鼓勵學生有創見地解答問題。
當學生掌握了多種推理方法就可以廣開思路,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
例如:1.理解表面積的意義,
(1)學生通過觸覺,感知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實物的六個面,并標明“上、下、前、后、左、右”。
(2)學生通過視覺,觀察了解表面積的意義。學生觀察教師的演示:出示長方體模型,沿著棱剪開,再展開,并貼于黑板。
(3)學生動手操作,理解表面積的意義。
(4)學生獨立動手操作正方體模型,鞏固表面積的意義。
(5)教師引導學生看兩個展開圖得出結論。
2.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
(1)讓學生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探索各種求法,教師再用電腦演示驗證。
(2)借助學生熟悉的環境——教室,引導學生弄清長方體六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自我檢查,最后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
當學生回顧探究的過程,尋找自己的發現,欣賞自己的“杰作”時,臉上都表現出喜悅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樂趣。
教育核心期刊發表推薦:《教學與管理》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教學與管理》創刊于1984年,創刊伊始為季刊,1997年擴容為月刊,2000年擴容為半月刊,2001年擴容為旬刊。教學與管理所刊文章被人大“中小學管理”專題全文轉載的數量連續五年居全國同類刊物之首。《教學與管理》分上、中、下旬三個版發行,教學與管理(上旬刊,中學版)為中學服務,每月1日出版,全年12期。教學與管理(中旬刊,小學版)為小學服務,每月15日出版,全年12期下旬刊,理論版)為教育理論工作者服務,每月20日出版,全年12期。郵發代號: 2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