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能夠學到什么呢?很多人都覺得不就是體育課嘛,有什么學習的,只要跑跑跳跳就可以了,這就大大誤解了體育課建設的初衷,首先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去學習體育,在體育中體會到原來體育教給我們的知識原來這么多不僅僅只是加強了我們的身體素質等。本文就此做了以下闡述。本文選自:《體育科學研究》,《體育科學研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體育科學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體育科學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體育科學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在體育教學中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溶于團體,吸取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成為競爭的強者,運動技術的學習既是個人自主的活動又是群體的共同活動,需要學習、模仿和借鑒他人之長處和好的經驗,如:大部分田徑項目。而群體性項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獲勝,如:籃球、排球、接力、游戲等。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模式,體育職稱
1.再認識競爭意識的內涵
競爭意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是為了滿足完善自身,實現自我需要的社會性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有目的的活動。它是競爭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具體地說,是人們運用競爭規律,根據競爭雙方的客觀實際,為奪取勝利而制定的行動計劃,并以此作為在競爭中指導個人行為的特殊心理過程[3]。競爭意識在社會化形成過程中由外因和內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環境的刺激;內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發展、自我揚棄的過程。
2.體育教學與競爭意識的內在聯系
2.1.體育教學強化競爭意識
體育運動在本質上是競爭性的活動,體育教學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競爭意識養成的教育。“競爭是體育的靈魂,沒有競爭就沒有超越,就沒有創新和發展。”體育與保守和惰性勢不兩立,體育運動強烈的競爭性激勵著每一個參與者必須全神貫注傾其全力地去拼搏去奪取。持久的體育教育活動可以養成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奮斗精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意識成為現代人必備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素質,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闡述了競爭意識的內涵、競爭意識與體育教學的內在聯系以及培養競爭意識的必要性,進而從體育教學培養競爭意識的原則的基礎上談培養競爭意識的方法。
2.2.競爭意識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培養
體育教學不僅能提高身體機能、技術水平、體育經驗,而且還可以提升思想、磨練意志、培養頑強的作風和拼搏精神。通過體育比賽和學習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情趣與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身體機能、心理素質和技術水平,從而達到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競爭意識的形成。所以,“現代體育同時還能夠作為社會教化手段來促進個性的形成與發展。
3.培養競爭意識勢在必行
3.1.人類發展的要求
人類的競爭與相互協作是緊密聯系的,競爭與協作既對立又統一,互為前提。一方面,人類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為發展個人能力所不及而需要協作;另一方面,人們為了證明個人潛在能力和實現自身價值,每時每刻都在相互競爭之中。競爭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原動力,因此競爭與協作一起構成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形態。
社會的快速發展,家庭生活條件逐漸富裕,使孩子的優越感日益增強,父母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有所勿略,導致學生出現過于依賴心理,學習沒有激情,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的精神。作為學校、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擔當起這個重任,加強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3.2.時代特點的要求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的生產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體育比賽,在機會均等條件下,誰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強,誰就有可能占據優勢。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競爭機制已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競爭是促進技術進步、提高效益、發展經濟的手段,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生機。俗話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機制給人帶來危機感和壓力,為了擺脫這種危機感和壓力必然要在競爭中取勝,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
3.3.體育運動的特征要求
體育的本質特征就是具有強烈的競爭性,要求參與者具有極強的競爭意識。競爭是體育運動本身固有的屬性,是體育運動的生命所在。體育現象中競爭機制的存在,使參加體育競爭的主體不斷更新。在絕大多數項目和體育活動中競爭是基本形態,競爭始終貫穿體育運動的過程,參與者既是競爭的主體又是競爭的客體。比賽場上的競爭氣氛和競爭行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不僅使直接參與者有極強烈的情緒體驗,就是間接參與者──觀眾,也同樣被激烈的競爭場面所震撼。因此,不論是直接參與或是間接參與,都能感受到體育活動強烈的競爭氣氛。
3.4.新課程改革和學習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新課程的諸多特征如:地域性、針對性、時代性和現實性、探究性、實踐性,注重課程目標人本取向和社會取向的緊密結合,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的同時,充分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增強競爭意識是新課程改革中對學生培養的一個目標。這種更新和發展必須在個體本身的比較或是對其他個體的對比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學習存在競爭,有學習就有競爭,有競爭才有創新和發展。
4.體育教學中競爭意識培養的原則性
4.1.公平性
這里說的公平環境是指各個個體和團體之間的力量的均衡、比賽規則的平等。雙方實力的對比不相上下,能力勢均力敵,勢必會形成“你追我趕”的激烈場面。在相同的時間、場地、器材、氣象等客觀條件下進行的參與者無一例外,在游戲規則、比賽規則、秒表、尺子、比分面前人人平等,有公平才能合理競爭,才能保證參與競爭者的心理平衡和不斷進取的決心。創造公平環境是培養競爭意識的前提條件。
4.2.目標遞進
堅持這一原則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保持競爭的自信心和持久性。體育運動的競爭都是具有具體目標的,目標可分為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逐步升級”的階段性目標,漸次達到總目標的水平;然后,再為實現下一總目標奮斗拼搏,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在競爭中對新目標的不斷追求,從而保持良好的競爭狀態。
4.3.自主與創新
學生的主動意識是培養競爭意識的內在驅動力,有了主動意識才會用心去做,才會積極,才會拼博。競爭意識的培養,必須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去獲得。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感受團體的力量配合和人際關系協作,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新奇,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培育競爭興趣和技巧。
4.4.競爭與合作
合作與競爭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間有競爭,競爭之中有合作,兩者相輔相成,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但是,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是以學生個人能力作為起點的,能力在競爭與合作中既是上級目標又是起點。 5.體育教學中培養競爭意識的方法
5.1.教育引導法
正確的競爭意識,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首先要端正思想,清楚競爭的目的和意義,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競爭意識,而沒有競爭實力也會一事無成。通過思想的引導,樹立自尊、自強的學習信念,明確上體育課的目的任務,強調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和培養競爭意識的必要性。
5.2.成功動機法
動機是個人心理趨避相對的兩種傾向,把某種成就活動、愿花時間和精力去追求,以達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動機稱為成功動機;把害怕挑戰、避免或遲疑加入一種成就境地的動機成為害怕失敗的動機。兩者關系為:成就需要=追求成功動機—害怕失敗動機。追求成功動機高的人會勇于克服困難、有挑戰欲望。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項目特點、個體差異、愛好特長不同,把握學生的成功動機心理,提高競爭意識。
5.3.目標定向法
目標定向指一個人積極參加活動時所依據的成就目標傾向。是內心追求的成就取向。高任務/低自我定向、較低任務/高自我定向的動機更利于個人在體育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努力程度、持續性和運動效果。所以在目標定向時要適當,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由參與任務變為自我參與。
5.4.賽事法
在體育教學中競爭無時不存在,只要教師善于利用比賽法,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比如在練習廣播操時讓學生分成小組練習,然后進行評比、評優,還有各種球類賽、小團體接力賽等,通過比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5.5.游戲法
體育游戲是體育手段的一種,既有娛樂、健身、技能學習等作用,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培養機智、勇敢、頑強等優良品質;根據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奇的東西,容易興奮,抑制能力弱的特點,若教法過于死板、單一或難度過大,技術動作過于復雜等等都不容易吸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習興趣,相反學生常常會有僥幸和逃避的心理,如果把教學內容融在游戲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5.6.榜樣激進法
中小學生可塑性強,喜歡模仿。首先,教師在教學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起到榜樣的作用;其次,教師可以列舉古今中外的領袖人物、專家名人、體壇明星等的模范事跡來激勵學生;再次,教師可以在學生身邊選取優秀的教師、學生作為表率,讓他們感到“可望又可及,可模仿又可學習”,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5.7.小集團教學模式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學小集團由教師安排或自愿組合成4~5人一組,根據學生的運動技術掌握情況、身體素質、性別和愛好等方面因素全面考慮,適當調整,使小集團成員間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排序上形成一定層次的梯隊,能互補,有利于互相幫教活動的開展;集團的成員相對固定,小組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分組的類型有:自然分組、同質分組(技、體能無大的差異,體現組內競爭)、異質分組(均衡各組實力,體現組間競爭)、幫教型分組、伙伴型分組、性別和興趣愛好分組。小集團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代表集團的個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互相競爭,使學生覺得個人“命運”與集團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了集團利益,互相吸引,互相激勵,團結協作,積極競爭,努力拼搏,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取勝。使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學習中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培養全局觀念、強烈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5.8.因材施教法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材”進行教學,引起競爭,培養學習興趣。比如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分三層次(A、B、C)進行短跑教學,對每個層次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標,根據體質、技術水平等安排不同的運動量,讓身體素質好的在成就中突破,中等素質的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求進,體質差的學生在興趣中提高。
5.9.多元評價法
合理、及時的評價可以更好地培養體育品質,改進學習方法,發揮個人特長,提高學習積極性,展示自我,促進競爭,達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要求對其多元化評價。內容上對學習態度、合作交往能力、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掌握情況和進步幅度、體能素質(協調性、柔韌性、肌肉力量等)等方面評價;標準上采用相對性標準與絕對性標準相結合,相對指自我比較進步程度,絕對指對比他人所進步的幅度;重心上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移,注重學習習慣、技術能力形成性評價;形式上由自評、互評、組評和教師評的多元化的評價形式相結合;方法上采用規則定性與目標定量相結合、學習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競爭。
總之體育強化競爭意識,競爭意識也能在體育教學中得以培養。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體育教學的規律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