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教學“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先把兩個因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省略,求出近似數,再估算。此后,我讓學生再估算:一行12人旅游,現在要買12瓶礦泉水,每瓶1元1角,請你幫忙算一算大約要多少錢?學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錢,即大約要10元錢。)此時,有一個學生說:“10元錢買不回12瓶礦泉水,帶20元錢才完全可以買回所要的水。”那么,應該怎樣進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爭執中,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
一、從生活導入,感受數學的存在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一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價格標簽。一上課就讓學生匯報超市中各種商品的價格,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2.00元、10.50元、108.80元、3.45元、5.05元……匯報完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商品的標簽為什么都是兩位小數?(2)像2.00元、10.50元、108.80元……這些標價,如果把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價格是否發生變化?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都能很快解答,而對第二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響商品的價格,如2.00元就是2元;有的說,這樣不行,小數部分中間的“0”去掉,商品價格就發生變化了。如5.05元表示5元零5分,去掉小數部分的“0”就變成5元5角了……在爭論中,我順水推舟: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價格是否會發生變化,我們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基本性質,就會知道正確的答案。這樣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中引入課題,充分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使數學與自己“零距離”,學起來才親切、不乏味。
二、結合生活經驗,體會數學的妙處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語)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聯系生活實際,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體會數學。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80克,面餅:70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10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三、探討生活未知,激發數學興趣
現實生活中,小學生從混沌未知到認識簡單的數字,從而開始數學的學習。這其中有許多他們不明白的數學知識,怎樣和他們探討生活中的未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逐步引導他們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是數學“生活化”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學中,我注重提煉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如: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總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興趣,何樂而不為呢?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