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9-01瀏覽:次
[摘 要]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過于粗放,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注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問題,使得生產環境逐漸惡化,無法保證農產品品質,制約了農業發展。而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協調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循環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打造產業化、生態化生產網絡,形成了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生產廢物加工利用的農業生態產業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作用以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發展;環境保護
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利用資源生產產品和污染物的過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的過程,產生的污染物較少,甚至沒有污染物。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兩種經濟發展模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雖然都是在謀求農業經濟發展,但是傳統農業經濟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可逆的損害,需要應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協調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以實現農業經濟良好發展。
1農業循環經濟的特征
1.1一般特征
農業循環經濟與傳統農業經濟在發展模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一產品一排污,在這種模式下,農業發展是索取生產資源,并向自然環境中排放農業生產廢水和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是將農業生產資源進行循環利用,以減少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排放量。
1.2 自身的農業特點
第一,食物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食物鏈,遵循生態發展原則,食物鏈中的循環物之間共生互補。第二,綠色生產。基于食品安全考慮,盡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產品安全性更高,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適應性更好,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生產目的。第三,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應用了現代的高新技術,科學合理地利用生產資源,打造自然資源—農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第四,水土凈化。水與土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注重土與水的資源保護工作,打造生態化農業,逐步改善生產環境,為農業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
2農業循環經濟對農業穩定發展的作用
2.1保護農業資源
我國農業資源相對匱乏,人均耕地占有率較低,而且沙漠化土地面積過大,部分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業資源緊缺形勢嚴峻。另外,我國水資源不充足,部分農村地區用水較為困難。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資源利用粗放,利用率不高,過度的開發利用導致農業資源損壞程度加大。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減少廢棄物排放為生產原則,盡可能再次和多次利用廢棄物,以及對不能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進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改變了傳統農業粗放型生產模式下的生產成本高、資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量多、經濟效益低等劣勢,在保護農業資源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2.2實現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治理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中,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忽視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工作,致使農村自然環境遭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由于鄉鎮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設備和工藝較為落后,生產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節能減排落實不到位,將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三廢未加處理就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嚴重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種植中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對農田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這不僅是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還會危及食品安全,非常不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有效治理農業生態環境[2]。地方農業部門要積極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從污染源頭進行控制,推廣綠色、生態化種植技術和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業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以最小資源消耗獲得最大化效益,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2.3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5種產業形式,并衍生了新的產業形式,如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銷售、農產品服務等,各個產業形式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并且是共存的關系。依據農業循環經濟生產模式,打造一個閉環型經濟發展體系,農業生產不再是最基礎的原材料生產,而是商業化生產,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并對農產品進行推廣和銷售,形成生產、加工制造、銷售、售后于一體的市場化操作模式,實現農業生產一體化運營和管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并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使農業經濟發展上升至新的高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的對策
3.1加強政策引導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參與,調整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第一,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編制工作中,需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的預算編制,在預算范圍內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并為重點項目進行資金補貼,鼓勵和支持項目建設。第二,針對農業循環經濟制定激勵和懲罰制度,對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管,確保循環經濟發展中各項環保措施落實到位,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并確保農民從中獲取收益b。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為采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農民提供優惠,地方農業部門對其進行技術指導,并幫助農民制定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使農民樂于接受和學習生態化的生產技術,并從中獲取收益。
3.2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而是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技術化發展,強調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實現農業經濟生態化發展,以及打造地域農產品品牌,助力農業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第一,增加資金投入,建立現代化科研基地,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以及完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為生態產業鏈的形成提供技術支撐。聯合地區內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政府等多個部門,促進各參與主體之間信息交互,構建一個綠色生產組織結構,形成“資金投入一產品和技術研發一應用一增值一回收一再投入一再增值"的循環體系。
第二,注重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專門建立一支農技推廣隊伍,深入農村進行技術推廣工作,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提高技術成果的轉化率4。同時,建立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技術人員創新,對成果顯著的技術人員和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支持農民應用新技術。第三,為科研機構、高校、農民建立交流和溝通平臺,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推廣服務。借助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提高轉化成效,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
3.3充分利用現代化種植技術農業循環經濟的良好發展,離不開現代種植技術的支持。例如,在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滴灌技術,精準控制農作物灌溉量,以及將肥料加入灌溉用水中,可以使肥料均勻滲透到土壤中,提升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又如,積極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措施,如使用覆蓋殘茬的方法,簡化田間耕作程序;使用免耕直播技術,在少耕或者不耕地的情況下進行農作物種植;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科學的輪作,合理施肥用藥,提高田地利用率,并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用量,以改善土壤結構、養護田地[1。利用現代種植技術可極大地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簡化種植程序,減少機械設備的使用次數,節約能源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4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性過程,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扶持和激勵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創建農業科技園區,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同時,聯合高校、科研機構、農民等參與主體,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并成立專業的農技隊伍,實地指導農民準確利用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循環經濟深度發展,進而實現農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文春波,趙勝朝,郝民杰,等.鄉村振興戰略下伏牛山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9(36):18-20.
[2]吳雅玲,李貴連、循環經濟趨勢下農業廢棄物之應用探i[C]/2019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臺中大會論文集,2019:337-346.
[3]何云,徐慧娟,胡嘯,等,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山東農業循環經濟發展[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5):72-74
[4]白小平、中原農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9(29):16-17.
[5]趙書英.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問題初探[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6):13-14.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農業循環經濟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的作用及對策
文章地址: http://www.kg120.com/mianfeiwx/59322.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