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建國以來我國生態文明的實踐探索和經驗啟示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便展開了對生態文明理論、實踐的不懈探索,雖過程十分曲折,但仍積累了很多經驗,對生態文明規律形成了全新的認知。在實踐中,漸漸總結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縱觀我國近些年在生態文明中的探索不難發現,我國在生態文明方面的追求,一直貫徹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并從制度、理念多層次展開了設計,總結了許多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積極意義的方式,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系統的建設具有現實意義,有助于我國構建新時代文明社會。

  關鍵詞:生態文明;實踐探索;經驗啟示

生態文明論文

  中國共產黨于十七大中正式提出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方針和任務,將生態文明的建設看作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基礎目標與建設特色化社會主義的基本構成。從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行為中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表現出對于生態文明的發展、建設高度重視。同時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行為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與豐富提供了全面支持,提高與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繼承和升華了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思想。

  一、國內生態文明的建設歷程

  建國后,我國高度重視環保,建國初期便投入大量資源對京杭大運河進行疏通,在全國各地興修各種級別的水庫,新建與改造大量公共設施,為的是更好的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背景下,應協調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文明與生態的關系。在實踐中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明確并設定祖國綠化目標

  建國后,考慮到數十年的戰爭對生態、文明造成了嚴重破壞與影響,于是共產黨領導人展開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討論,確定了以生態文明發展為目標的新時期建國任務。主要工作集中于植樹造林,推動我國林業系統建設,改變自然生態面貌,消滅各地因戰爭出現的荒山和荒地,改變自然地貌、景觀。通過一系列的務實行動,如防治病蟲害、調控資源、保護環境、生態修復、綠化祖國,為我國的環境管理與建設總結大量經驗。第一代共產黨領導班子于我國建國初期提出的荒地荒山消滅任務中,明確強調,我國應在12年之內,消滅國內的各種荒山荒地,并在一切可以的地方,根據規格植樹造林。共產黨領導班子的要求,成為我國成立初期的重要工作方向[1]。同時也是改善環境、修復生態的中心任務。

  1956年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同志向全國人民提出號召,請求全國人民一同加入到綠化祖國任務,隨后全國各地開展了一場重大的大地園林化活動。毛澤東同志在1958年時,對大躍進導致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森林破壞提出,應全面綠化祖國河山,園林化祖國各地,要改變自然面貌,讓全國各地變得足夠魅力。所有可以植樹造林的區域都應植樹造林,不斷改善我國環境面貌,美化人民的生活、學習、工作與勞動環境。

  (二)明確我國環境保護國策要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國內環境保護工作在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不過因各種方面的原因,形勢仍不夠樂觀。過去長時間的先發展后治理理念導致國內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持續性加劇,并且沒有得到任何有效處理。彼時我國的大環境為,局部地區得到一定控制,但全國整體問題卻在加重,問題令人十分擔憂。于是在1983年,我國召開了第二次環境保護會議。會議中強調,在我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任務和國策,以此為基礎制定了和我國國情相匹配的環保戰略方針,即環境建設、城鄉建設、經濟建設同步規劃、發展與實施,推動社會、環境、經濟效益統一。國務院在1990年的會議報告中指出,生態、生產環境的改善與保護,防治各種公害與污染是我國基本國策。就此我國正式確立了環保工作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2]。國家發展政策中,環境保護是很重要的構成,關系國家發展方向,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斯德哥爾摩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一經出現便得到了國際認可。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以及《里約熱內盧宣言》表明聯合國已經正式確定了今后聯合國的發展方向,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全世界人類的使命與共識,并就此從理論角度轉向實踐。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在環境困擾中,同樣意識到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性與意義。江澤民于是提到,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要求便是可持續發展。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所以我國更是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3]。于是在1991年之后,每年中央都會開展和環境有關的會議,專門研究環境、資源、人口之間的關系與問題。我國政府在1994年提出的發展白皮書中指出,我國社會的發展,應當根據具體國情,確定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行動方案、目標和戰略框架。1996年八大第四次會議中提出的九五計劃與2010年發展綱要明確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轉變方向,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圍繞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應統籌考慮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關系,做好當下問題的分析與考慮[4]。應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不能繼續走過去的先發展后治理、先污染后處理的道路,絕不能斷掉子孫后代的發展道路。在多次的會議報告中,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內涵不斷完善,理念深入社會、人心,加快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速度。

  (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為趕超經濟發展,發展重心一直是工業化。雖然多年的發展使得我國工業發展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工業發展不僅浪費資源,同時也會陷入經濟發展疲憊期,深受國際資源、能源價格束縛,嚴重污染環境,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問題便是我國高度重視的問題[5]。對于當前國內所出現的情況,共產黨明確提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要求,深化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生態觀念。200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中發表談話,反復強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明確指出,我國必須予以環境增長方向轉變高度重視,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人口之間的關系,推動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與協調發展。黨十六大中提出的,全面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帶動社會走向生活富裕、可持續發展的文明社會道路。必須確保我國社會內部能夠形成生態文明思想,讓全民能夠自覺履行可持續發展概念。十六大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方位協調的可持續科學發展觀[6]。明確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便是對人和自然的統籌協調發展。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指出應盡可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轉變我國的生態環境文明情況,這是我國和諧社會發展主要任務與目標,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要性工作,是馬克思主義最為本質的理念和要求,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的現代化發展追求。十六屆六中全會會議中的內容,不僅為我國社會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引導,同時也讓我國社會發展正式走向了綠色、可持續、環保道路。

  推薦閱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投稿什么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安溪县| 西青区| 韶关市| 澄迈县| 贵溪市| 蕲春县| 桂林市| 上犹县| 揭阳市| 冕宁县| 镇远县| 安宁市| 久治县| 五家渠市| 陆川县| 张家界市| 克什克腾旗| 南乐县| 云和县| 江油市| 大冶市| 河北省| 正镶白旗| 察隅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顶山市| 宜丰县| 梅州市| 灵石县| 卓尼县| 商丘市| 山东省| 巴彦县| 宁晋县| 和平县| 微山县| 白河县| 建昌县| 阿合奇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