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分析傳統細錦提花織物雙經多緯的組織結構特征及色彩特征,明確因小花樓織機裝造的局限,無法充分表現組織變化對細錦織紋色彩的影響。文章在數碼化條件下,設計了緯三重單緯漸變組合遮蓋結構組織庫,用于開發“茶禪一味”系列數碼提花織物,以模仿細錦的織紋及色彩效果,織物花部可表現單緯影光漸變且遮蓋背襯緯的效果,同時,還驗證了滿足遮蓋原則的條件下,組織庫中原背襯層的增減不影響表緯遮蓋相鄰里緯。緯三重單緯漸變組合遮蓋結構設計方法將數碼化技術融合到傳統細錦提花織物的品種特征與色彩特征中,為細錦及其他傳統提花織物的當代開發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細錦;數碼提花;遮蓋原則;影光組織;漸變效果
在當代,細錦被認為是中國宋錦的代表性品種,常見于明清時期書籍、字畫裝幀,其紋飾常以四達暈、八達暈等幾何結構為骨架,填充幾何形小花紋,并搭配回紋等吉祥紋樣[1]。傳統細錦提花織物雖為二組經多組緯結構,本質上仍表現典型重緯提花織物特征,屬緯錦[2]。細錦仿制和開發的產品大多保持傳統宋錦組織結構和紋飾特征,還通過融入現代紋樣,利用現代新型原料及后整理技術等[3]提升其附加值。例如,錢小萍[3]使用花樓織機和電子提花機研制宋錦并創新;吳江鼎盛絲綢有限公司改造出符合宋錦織造要求的電子提花機,開發出各類“新宋錦”產品近年在國際場合大放異彩;楊佩等[4]選用低熔點聚酯纖維結合傳統宋錦紋織工藝開發自黏性宋錦箱包面料等。
近代以來,在西方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傳統提花織物的提花方式也從手工走向機械化,大幅促進了提花織物的生產效率,但產品開發時長仍以月計。1922年前后,都錦生創新影光組織法[5],使用雙經多緯結構,結合袋織填芯組織和挖花等織造方法,開發了表面可見陰影過渡、色彩豐富、具有浮雕肌理感的杭州都錦生織錦,屬緯錦范疇。自此,提花織物組織結構的變化受到重視,進而可表達更為豐富的色彩。近20年來,數碼紡織設計技術及生產制造技術的發展,顯著縮短數碼提花織物的開發流程。在提花織物全數碼化設計的研究范疇內,周赳等[6]提出的規則組織分層組合設計方法,依據遮蓋原則可獲得全顯色、部分遮蓋、全遮蓋組合結構三類[7]。
本文結合傳統緯重結構提花織物及影光組織的形成原理與方法,突破傳統細錦提花織物手工設計過程中色彩數及必須在挑花時或意匠紙上調整交織平衡的限制,在組織設計過程中統籌解決交織平衡,規律性地在基礎組織上增加組織點,形成滿足遮蓋原則的單緯漸變組合遮蓋結構表層組織庫。并由此開發數碼化細錦提花織物系列“茶禪一味”,證明數碼化組織結構設計可用于仿真與創新傳統細錦提花織物。
1 傳統細錦提花織物的概念與特征
廣義上,宋錦產生于兩宋時期,在花色品種特征上與唐時期具有緯錦特征的中原蜀錦高度相似,因此被認為是江南生產的宋代蜀錦[8]。發展到兩宋時期的蜀錦已有由經錦過渡至緯錦的特征,自此宋錦產生,但還未成為一類提花織物品種。通過現存明代宋錦文物分析可知,其品種特征與色彩紋飾特征已與當代紋織學所定義“宋錦”大同小異。宋錦在指代一類新品種的同時,也涵蓋其時代承襲性,而宋錦單獨指代一種提花織物新品種,且被廣泛運用于書畫裝裱、裝飾、貢品中,已是清康熙之后[9]。宋錦從皇室走進民間,說明其織造工藝、紋飾風格、產品應用基本定型,屬時之所尚。宋錦按照工藝精細、選料優劣、織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大錦(重錦)、合錦(細錦)和小錦(匣錦)三類[2]。
推薦閱讀:級別高的紡織服裝類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