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在對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狀況、城市國際化進程中對大學的發展需求、以及城市國際化和大學國際化的互動與影響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城市與大學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可以采取城市發展規劃與大學建設規劃相互策應;以城市產業發展需求引領產教融合;大學專業結構與城市產業結構相適應;完善政、產、學三方合作互通的協調和調整機制等策略,以推動二者互動發展、共同受益。
關鍵詞:大學國際化;城市國際化;互動策略;桂林
國際化是當前城市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大學提升辦學能力的基本路徑。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往往還具有超越教育政策本身,影響國家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國際化也是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社會評價機構評判城市發展水平和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不管是從適應全球化趨勢需求,還是從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國際核心競爭力來考慮,城市國際化和大學國際化都面臨著如何將我國城市體系和高等教育體系與世界體系接軌的重要抉擇。為此,促使二者構建良好的互動機制,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是二者在加強國際化建設的進程中共同受益的現實需求。
一、城市國際化與大學國際化互動關系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際社會就提出“城市國際化”與“大學國際化”這兩個新概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的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中山大學學者李立勛[1]認為城市國際化的基本含義,是指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與國際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聯系與融合,成為一體化國際發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和大學都與國際社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無論是大學和城市的管理者,還是國際化的參與者和研究者,都越來越重視如何有效地促進大學或城市的國際化發展,以及二者的關系等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對大學國際化和城市國際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學國際化程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受到不少學者重點關注,這些指標體系雖各有側重,但總體上均包括教育理念、大學文化等軟性指標,以及師生結構、辦學條件、高校辦學與科研的對外合作和高校對外交流成果等硬性指標。國際上許多學者認為,評價一個城市的國際化水平時應該將經濟實力、基礎和環境建設、市場開放程度等作為城市國際化的基本要素來進行考慮。也有一些學者將科技創新能力、人口發展能力、先進的管理理論等因素作為國際化的重要特征。通過對比大學國際化和城市國際化指標的核心內涵,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具有相當程度的共性和互補性,即均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大層面。從外在的表象上看,城市國際化是大學國際化必備的外部環境和條件,而大學國際化是城市國際化重要的品牌和標識。而從內在的影響力分析,城市國際化與大學國際化在參與廣泛的國際交流與過程中,不僅在運行體制和機制方面逐步與國際慣例兼容和接軌,而且彼此間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互為發展的助推器[2]。
二、桂林市國際旅游城市的定位及其對大學的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于2012年11月批復了《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對桂林城市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聯合下發《關于以世界一流為發展目標 打造桂林國際旅游勝地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旅游勝地的目標,并對桂林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品牌、旅游市場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以及服務業為主體、新型工業和特色農業協調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目標和要求。
經過近8年多的扎實推進,桂林國際旅游城市建設已取得跨越式的發展。桂林現有A級景區63家,其中5A級景區4家、4A級景區25家、3A級景區34家,并成為首個國家旅游產業用地改革試點城市和全國首個獲批對美、德、英等51個國家公民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對東盟10國旅游團實行6天入境免簽政策的城市。2019年,全國旅游總消費達到1874.25億元,其中國內旅游總消費1731.75億元,國際旅游消費20.62億美元;接待國內外游客1.38億人次,其中國內游客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游客314.59萬人次,入境過夜游客人均逗留2.53天。在桂林,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4%[3]。
隨著逐漸從傳統旅游城市向綠色、開放、智慧的國際旅游城市轉變,桂林對大學的需求也隨之改變。一是城市創新發展迫切需要大學的科技支持。面向未來發展,桂林急需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其他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城市智慧化發展、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高校充分發揮相關學科專業的科研和人才優勢,加強與地方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服務桂林開放發展。二是產業發展需要大學設立與之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國際旅游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專業,還需要園林、城鄉規劃、人工智能等專業來服務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因此需要駐地大學根據城市國際化發展的需要,設置更加全面的、與城市需求高度銜接的專業。三是需要大學提供更適合的專門人才。建設國際旅游勝地離不開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如旅游企業管理者、金融領袖、信息技術專家、國際文化專家、國際化導游等。雖然近幾年來桂林市的城市環境和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但對各類高級科研人才和各級專門技術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迫切需要桂林市的高等教育系統發揮更大作用,提供足量、高素質的各級各類人才。
三、桂林市與其高等教育系統國際化的互相支持與互動
桂林市作為國際旅游城市,國際合作交流十分廣泛。近幾年來已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游節等文化活動;舉辦了國際馬拉松賽、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桂林段)、漂流世界杯等國際體育賽事;還成功引進中興、華為、比亞迪、中聯智創、美亞迪等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桂林市豐富的國際交流活動和地方經濟迸發的蓬勃活力,為各高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更廣闊的舞臺,擴大了各高校的國際知名度,增強了各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和對國際生源的吸引力。
推薦閱讀:國際化工信息工程師化工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