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兩大旨趣論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內在旨趣是對“人民中心”和“發展”之間邏輯關聯的辯證把握。從發展的角度看,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確立“以人民為發展主體”,它蘊含了人民是發展的動力主體、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基本要旨,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人民主體屬性。從人民中心論的視域來看,發展是時間和空間、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以滿足“人民期待”、追求“美好生活”為本質和方向。這亦寓意著,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既是對“以權力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結構的否棄,又是對“以資本為中心”的發展取向以及利己主義思想的糾偏和矯正。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發展觀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作者:糜海波

  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是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主要特征,只有發展才能彰顯社會主義的本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體歸屬只能是人民。依據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實現了發展觀的再次創新和升華。深刻領會和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內在旨趣、理論蘊涵以及現實指向,是掌握和運用這一科學世界觀并使之產生積極效應的前提和基礎。本文擬從新發展觀包含的兩個主題詞入手,著重對“以人民為中心”和“發展”的概念及其邏輯關聯予以辯證解讀,以期展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精神實質。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主體論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于把人民放在發展格局的中心位置,即人民既是發展的主體,又是發展的歸宿;發展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發展,是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的發展。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其實質是“以人民為發展主體”。

  人民不僅是歷史生活的主體、創造歷史的主體,也是自身解放、自我革命的主體,更是社會變革、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不是少數的“社會精英”或某種超現實的“神靈”,而在于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人民”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有著“質”的規定性,作為社會成員中的大多數,又有著“量”的規定性。社會共同體的發展不僅要依靠人民,而且在根本上也是為了人民,使人民共享發展,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式化的時髦話語,與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亦不可同日而語,而是要在發展意義上、作為發展主體來理解其真義,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總體范疇和核心觀念來把握。

  首先,人民是發展的動力主體。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正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所形成的客觀規律成為社會發展的具有必然性的規導因素。然而,社會發展規律不同于自然界的“無人身”運動的機械因果規律,而是現實的人的自由自覺、自為、自主活動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就是社會,社會是人的存在形式,社會發展實質上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規律既是人們歷史活動的限度,同時又是人自身的實踐活動和社會交往的產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由個人活動所形成的“歷史合力”構成了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但主導社會發展的力量絕不是個人,而是作為個人聯合體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因此與其說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主體,不如說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的動力主體。人民群眾作為集體力量、集體意志的象征,蘊藏著集體智慧、無限的創造力、最大的生產力,任何先進的科技、知識、思想、道德等物質的、精神的要素都只有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并通過人民群眾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勞動實踐,才能真正轉化為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廣大人民選擇和開創的偉大事業,在推動改革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是最具實踐性、廣泛性和主導性的動力主體,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其次,人民是發展的目的主體。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又一要旨。在哲學史上,康德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斷:“人生活在目的王國中。人是目的本身,任何時候都不能當作工具。”[1]這也啟示我們,在社會歷史領域,人民不僅是發展的手段和動力,同時又是發展的目的和目標。在這里,人民作為發展手段和發展目的是統一的,而非分離的。如果說人民只是發展的目的而不是發展的手段,那么,人民作為目的主體的目標就無法達成;如果說人民只是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發展的目的,那么,人民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或者說人民就不能成為自身發展的積極的能動的社會主體。馬克思說:“‘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118-119歷史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歷史活動的過程既表現為社會有機體的運動和發展,也表現為歷史生活主體的人民的發展。事實上,社會發展從來都不是僅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而且還包括社會關系的構建、社會制度體系的創新。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遵循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人們在合理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自覺地改造著生活其中的社會,從而使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更加合乎人性、契合人民意志和歷史發展趨勢,即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宗旨不是否定現代化,而是反思“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把“人類解放”“人民幸福”作為哲學關注現實的路徑和理論追求的目標,從而在人類性立場上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人民目的性本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在于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因此在發展邏輯上必然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最后,人民是發展的利益主體。人民作為發展的目的主體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有價值內涵和價值指向的。馬克思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103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蘊含了“人民是發展的目的主體”,也就進一步意味著“人民是發展的利益主體”,這一實質性規定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人民立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或者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以人民為“目的主體”的社會發展,應真實地體現為人民利益的獲得和滿足,因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4]。從存在論的角度說,人性的內容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的,人的本質在感性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實現,而需要是人的本性和行動的內驅力,需要也驅使人們去改變事物的現狀,以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追求利益是作為社會人特有的屬性,利益是現實的人的發展條件和基礎。現實的人以實踐方式而存在,社會發展也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得以實現的。而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即由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社會財富和發展成果應當歸屬于人民,所以人民理應是社會發展的利益主體。雖然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個人、集體或人類,但他們的利益實際上是包含在人民利益之中的,或者說個體、局部的利益只有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才是現實的、合理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以及社會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要切實維護好人民利益,就必須正確化解利益矛盾,妥善協調利益關系;要切實實現好人民利益,就必須完善社會分配體系和利益機制,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要切實發展好人民利益,就必須把人民滿意作為發展動機與發展效果相一致的檢驗標準,即圍繞人民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謀劃發展、推進發展,把“人民是發展的利益主體”作為推動改革、創新和發展的價值導向。

  推薦閱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論文適合投稿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易门县| 台南市| 北海市| 长顺县| 文安县| 梅河口市| 周宁县| 徐闻县| 武汉市| 普格县| 汉中市| 柘城县| 清徐县| 扶风县| 富宁县| 苗栗县| 报价| 金坛市| 齐齐哈尔市| 河北省| 华池县| 灵台县| 沈丘县| 正阳县| 孟村| 宜宾县| 福贡县| 台北市| 大厂| 铅山县| 班戈县| 山西省| 阳城县| 承德市| 临潭县| 霸州市| 石狮市| 台东县| 平远县|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