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通過調研國家層面與湖南省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實施情況,分析現狀總結問題,從而提出對策建議。以合作需求為導向,面向重點國家、重點區域,從重點領域與重點任務等層面對湖南省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現狀與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文章針對現狀提出了六點建議: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推進與主要發達國家及新興創新型國家深度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謀劃推進與非洲、東北亞科技創新合作;深化與粵港澳等區域科技合作;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提升研究能力。
關鍵詞: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湖南;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始終堅持在合作中自主創新,在開放中貢獻世界。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創新能力開放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以開放促進發展、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合作實現共贏,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1]。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既是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抓手。
當前全球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應時而生并呈現常態化,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生物技術等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中美“科技脫鉤”風險加大,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需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前提下,思考如何在“后疫情時代”全方位、多層面、多領域提前部署安排科技創新合作,以國際視野謀劃和推動湖南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模式,提出面向“十四五”時期的湖南省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策略建議。
二、“十三五”期間湖南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現狀及問題
(一)湖南省“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合作亮點工作
1.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建設實現新發展。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業設計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國家聯合實驗室、湖南北卡創新創業中心等標志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的科技合作示范作用凸顯。湖南出臺了《湖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管理辦法(試行)》,認定省級國際合作基地52家(含20家培育基地),新增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家,形成了“培育基地+省級基地+國家級基地”模式的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簡稱國合基地)發展梯隊。
2.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不斷豐富,涌現了一批國際合作典型[2]。比如,以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合作網絡為基礎,連續舉辦7屆亞歐水資源國際會議,與50多個國家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國際組織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隆平高科雜交水稻為龍頭,涉及印度、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種業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大平臺初步形成;以中車株機軌道交通為依托,涵蓋大功率電力機車、城軌車輛系統集成技術、重載機車車體技術等核心技術的軌道交通國際產學研創新體系,取得顯著成效。
3.“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蓬勃開展。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裝備集團、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等省內龍頭企業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研制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技術成果,支撐企業優勢技術和產品沿“一帶一路”國家“走出去”,實現由輸送“產品+服務”向“產品+服務+技術+投資”的轉型升級。雜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電、眼科醫療等湖南省特色科技領域,新增9個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培訓了20多個沿線國家的近百名政府官員和科研技術人員。亞歐城市水管理研討會、世界計算機大會等重大學術交流活動成功舉辦,擴大了湖南科技創新影響力。
4.對港澳臺科技合作不斷深入。依托“港洽周”,組織舉辦港湘科技創新專題合作活動,港湘科技創新主體間對接合作日益頻繁,湖南-香港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工作站以及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中心香港分中心、湖南-香港區塊鏈應用聯合實驗室等港湘科技合作平臺先后建立;與澳門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中醫藥、科技金融等領域科技合作日益頻繁;與臺灣在科技管理人才培訓、科技交流互訪、技術研發與產業合作等方面合作不斷加強。
5.省校、省院合作穩步推進。引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資源優勢,促進科技成果在湘落地轉移轉化。湘潭大學與北京大學共建的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湖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工程院共建的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建設啟動。
(二)存在的問題及挑戰
疫情危機和中美摩擦加劇了科技合作重構的挑戰,湖南省國際和區域間科技創新合作進入特殊時期。在對政策優先排序與機制建設方面,尚需積極調整開放政策的優先級,促進更靈活的抗沖擊響應體系,提升產業與經濟的彈性與質量,增強對外合作體系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通過對比湖南與中部地區國際與區域相關指標,結合湖南省開放合作現狀分析,存在以下問題:
科技創新開放基礎現狀差異明顯,包括全省各區域人才、經濟外向度、科技合作基礎的差異性明顯。
開放合作平臺聯合研發及標準對接存在障礙,包括聯合研發平臺較少,技術標準對接難度大,區域科研聯合攻關和經費跨區使用存在壁壘。
開展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服務機制及機構與人才缺乏,包括面向國際與區域的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制、服務機構與服務能力不足、服務人才缺乏等。
政府引導建立的對國際與區域科技支持機制不豐富,包括雙邊政府間項目聯合支持機制以及對“離岸”創新中心、“飛地孵化”模式等支持的機制[3]。
三、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合作需求分析
通過對湖南省科技創新開放重點領域進行調研分析,根據《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湖南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行動計劃》《湖南省實施開放崛起戰略發展規劃(2017—2021年)》,優先發展重點產業領域、重點任務、20個新興優勢產業鏈及湖南省未來“3+3+2”產業集群建設,對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布局及其支持重點,結合“十四五”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出“十四五”時期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對外需求,包括: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相結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創新升級。支持制造系統集成,與主要發達國家開展人工智能機器人與多種工業機器人應用推廣、增材制造技術及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助力制造業向智能化產業升級。開拓航空航天合作,圍繞大飛機配套產業,著力提升航空發動機、衛星應用產品及航空航天配套產業技術和產品水平,在火星以及更遠距離的深空探測開展合作。補充開展浮空器、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無人機應用等合作。優化能源結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多能互補、冷熱電聯產與綜合利用等研發合作,發展建設高效低碳智能能源產業。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洲、東北亞國家,開展農業生物技術合作,提高農業可持續生產能力,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的信息工程技術建設。加快發展污染防治技術,大區域與流域生態與土壤修復合作推廣,創新美化城鄉環境。推進交通設施互聯互通,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海陸空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提升交通運輸工具的智能化水平,建立順暢、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運輸體系等方面的合作。應對老齡化與重大疾病防治的人口健康保障及中醫藥防治。應對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安全城市應急管理信息保障關鍵技術、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建造與運營管理,高性能綠色建材關鍵技術合作。與發達國家、歐盟國家等尋找更多的利益共同點,建立國際與區域間的科學家聯盟,尋找國際與區域間的長效合作機制。
四、“十四五”湖南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策略
為了科學地選擇出與湖南省進行科技創新“一帶一路”重點合作國家,報告基于系統性原則,綜合考慮國家的共建意愿、合作基礎和優勢互補程度,選擇4類湖南省重點合作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包含非洲在內的、以俄羅斯、巴基斯坦、泰國為主的“一帶一路”國家,以日本、韓國為主的東北亞國家,以瑞典、以色列、荷蘭為主的新型創新國家,并基于此,提出以下策略:
(一)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
一是探索差異化開放頂層設計。面向長株潭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引導以工程機械、先進軌道裝備為代表的裝備制造,以中小航空發動機、衛星應用為代表的航空航天技術等重點領域與先進國家、新興創新型國家及國內技術優勢區域開展聯合研究,支撐重點領域產業集群建設,培育國際化的產業集群促進機構,密切科技人文交流,吸引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打造開放合作區域高地。面向湘北、湘南地區,引導儲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裝備制造、有色精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現代交通、城鎮化與智慧城市等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興創新型國家、東北亞國家及粵港澳區域開展科技創新合作,支持建設合作產業科技園區,優化開放合作服務與環境。面向湘西地區,引導生物醫藥、現代農業、交通設施等高端制造技術領域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合作,促進成果向縣域產業科技園區轉移轉化。構建以需求為導向,以主要發達國家、關鍵小國、新興創新型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洲及東北亞國家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開放合作布局。
推薦閱讀: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科技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