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不斷強化我國的散雜居民族研究,推動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拓展?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雜居民族的共性和個性,推動民族問題研究的縱深發展?
【關鍵詞】學術史;散雜居民族理論;散雜居民族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地域迅速擴大,流動規模激增,散雜居化趨勢越發明顯?進入90年代,學界逐步強化散雜居民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基本學術架構?因此,筆者擬就當下我國的散雜居民族研究作系統回顧和學術反思,以期對我國的民族研究尤其散雜居民族研究有所貢獻?
一?散雜居民族理論研究回溯
散雜居是我國民族分布的一種重要形式,散雜居民族是相對于聚居民族而言的客觀存在?散雜居民族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散雜居民族格局的形成與歷史演進?于衍學對散居少數民族?雜居民族和散雜居民族等核心概念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1]?李克建提出,我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狀態,不僅是我國各民族自然分布狀態的歷史延續,也是兩千多年來我國多民族遷徙和人口流動的結果,更是我國古代各民族互動和民族融合的自然產物[2]?陸平輝等認為,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經歷了古代?近代?現代等三個歷史時期[3]?
第二,散雜居民族分布與特點?許憲隆認為,我國散雜居民族分布具有廣?多?雜?散?偏?弱等特點[4]?李吉和提出,我國中東部地區城市少數民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散居化等明顯特征,民族文化顯性特征弱化,民族認同意識逐漸增強,從業多樣化,社會分層明顯[5]?蘇晨光認為,北京市少數民族具有人口數量非自然變動大?世居民族多?“大分散?小聚居”格局明顯等特點[6]?
第三,散雜居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理論?岳雪蓮認為,我國散雜居民族關系主要有民族構成的多樣性與分布的廣泛性?居住地域的交叉性與生活的交融性?社會交往的聯動性與流動的擴散性?民族意識的自覺性與行為的同步性?風俗習慣的相容性與信仰的重疊性?民族競爭的互惠性與利益的協同性?民族發展的層次性與目標的一致性等基本特征[7]?張麗劍提出,散雜居的弱勢性決定了新時期民族關系的重要焦點,基于經濟因素而產生的勞動力流動嚴重影響了我國散雜居民族關系[8]?李吉和等認為,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市民族關系呈現出復雜性?敏感性?利益性?廣泛性和轉化性等特點[9]?在散雜居民族政策理論層面,馬余文對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對散雜居民族的政策進行了討論和分析[10]?沈林等編寫的《散雜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規選編》[11]系統收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制定并頒布的涉及散雜居民族權益保障的各種政策?法規,附錄部分還匯集了世界各國關于散雜居民族社會基本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
第四,散雜居民族問題理論研究?雷振揚主編的“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12]探討了散雜居地區民族關系?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研究?民族工作研究?少數民族與民族社區研究?民族經濟研究等問題,是我國散雜居民族問題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五,其他方面?原思明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建立并鞏固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建立了一批適合我國散雜居地區實際的民族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散雜居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未來要重視和加強調查研究,關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強化和重視民族人才培養選拔工作,真正關注并做好散雜居民族工作[13]?
最近,許憲隆等出版《散雜居民族概論》[14]對我國散雜居民族概況?散雜居民族格局動因?散雜居民族關系?散雜居民族社會結構?散雜居民族宗教信仰?散雜居民族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散雜居民族問題反思等內容進行了闡述,是迄今為止我國散雜居民族問題理論研究中最系統的學術成果?
二?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回顧
一般認為,散雜居民族主要包括城市少數民族?農村和民族鄉散雜居民族等三種主要類型?因此,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民族鄉理論與實踐研究?在宏觀層面,以《中國的民族鄉》[15]《中國民族鄉統計分析與對策研究》[16]《民族鄉政府管理》[17]和《民族鄉政府管理研究》[18]為主要代表作?其中,《中國的民族鄉》是我國民族鄉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集大成作品,該書對我國民族鄉的形成與發展?工作原則與基本內容?民族鄉的成就與經驗?民族鄉的理論建構,以及民族鄉制度的修訂和完善等進行了詳盡敘述?《中國民族鄉統計分析與對策研究》包括上?下篇?上篇主要論述了民族鄉的民族工作?基本情況統計與分析?專項統計與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和工作思路及工作經驗總結等內容,下編則收集了全國民族鄉的基本資料?《民族鄉政府管理》從管理學角度對我國的民族鄉管理進行調查研究,內容涉及民族鄉的行政環境?法律地位和管理權限?機構構成?決策過程?行政監督,以及人事管理?公共財政?政府發展等,是民族鄉政府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同時,覃乃昌認為,民族鄉是根據我國憲法和其他法律在民族雜居地區建立的鄉一級基層行政區域,體現了一定的自治性質,是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補充?他建議,要進一步明確我國民族鄉的性質和重要地位[19]?吳開松等指出,我國民族鄉的治理還面臨著環境的復雜性?權力的雙重性和職能的外延性等問題,應提高認識?落實政策?建立健全法制?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民眾素質?傳承民族文化等,這是實現民族鄉和諧治理的基本途徑[20]?
第二,城市散雜居民族和民族問題研究?在這一領域,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散雜居民族關系?城市民族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城市散雜居民族工作等方面?
一是散雜居民族關系研究?馬戎認為,必須強化調查研究,對癥下藥,解決少數民族在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問題;加強團結,增強凝聚力,形成良好?和諧的民族關系[21]?陳樂齊提出,要不斷強化城市服務和管理職能,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和公共服務體系[22]?李吉和提出,武漢市要制定和規范民族法律法規,擴大民族間的交往和通婚范圍,強化民族間的理解和互信,處理好城市民族關系[23]?許燕在回族個案調查基礎上,從民族居住格局?民族交往?通婚及宗教因素等視角分析了回?漢民族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構建和諧民族關系良性運轉機制的對策和主要建議[24]?
二是城市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問題?關溪瑩等認為,城市散雜居民族通過保護民族節日?增強內部凝聚力等多種方式來維持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族群邊界,進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流動機會和權益[25]?江曼琦等認為,解決城市散雜居民族的就業問題,關鍵在于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加強民族語言和基本技能的培訓,提升并完善服務質量,輔助和關懷他們在城市的就業[26]?
三是城市散雜居民族工作研究?李吉和等認為,要建構政府主導型散雜居城市和諧民族關系機制,經濟發展是基礎,體制機制是前提,宣傳教育是推動力,工作機制是基本手段[27]?他提出,城市散雜居民族社區具有重要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是城市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文化空間,在城市化進程中要保護和建設具有特色的民族社區[28]?趙永忠認為,城市散雜居民族關系呈現出很強的聯動性特征,主要體現在農村與城市?不同城市之間?內地與邊疆?國內與國外等四方面的聯動,必須構建城市散雜居和諧民族關系[29]?同時,沈再新指出,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快散雜居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加強民族法制建設,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處理并解決好已出現的不和諧民族關系[30]?
第三,農村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在農村散雜居民族研究中,學界主要圍繞人口流動農村散雜居地區經濟發展?散雜居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散雜居民族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調查與研究,取得了較多成果?
一是農村散雜居民族地區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研究?趙建國提出,推動散雜居民族經濟發展,就要發揮優勢,打造特色,培育主導產業[31]?田敏認為,少數民族勞動力進城打工不僅促進了民族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當前解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三農”問題的辦法[32]?王希輝認為,散雜居民族地區打工族的出現影響了我國西部地區散雜居民族的土地觀念[33]?婚育習俗?養老方式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打工族的出現既是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社會文化變遷的結果[34]?
二是農村散雜居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吳夢寶等提出,散雜居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明確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的責任主體,制定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探尋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的有效途徑[35]?童瑩認為,散雜居民族文化傳承困境的改變是引起散雜居民族文化變遷的原因,甚至也是導致文化消亡的重要原因[36]?
三是散雜居少數民族社會發展研究?學界對散雜居民族文化互動與社會交往,散雜居白族?回族?蒙古族?侗族等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與研究,推動了散雜居民族研究的發展?
第一,散雜居民族文化互動與社會交往研究?沈再新等認為,散雜居民族往往借助民族口傳歷史?民族傳統節日?特殊習俗?族群內部暗語等文化事項凸顯和強化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在代際間傳承強烈的認同情感,堅守著“同而不化”的生存狀態[37]?他指出,伴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散雜居民族閑暇生活的形式和內容都有相當大的變化與發展[38]?于海泉等則從族際通婚?社會網絡與社會交往角度探討了當前散雜居地區的民族社會交往狀況,總結并歸納了散雜居地區民族社會交往的基本特點[39]?
第二,散雜居民族宗教問題研究?張枚提出了散雜居民族“宗教生態平衡”形成的基本模式[40]?楊曉純認為,散雜居回族逐漸改變傳統的認同方式,開始向血緣?公民身份?宗教等多元化的認同準則轉變[41]?
第三,散雜居白族研究?張麗劍對湖南桑植白族進行了系統研究,《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42]一書對白族散雜居的語言?服飾?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文化的變遷與發展進行了系統調查與研究[43],并就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提出了推動散雜居白族研究的主要對策和具體建議[44]?
第四,散雜居回族研究?回建的《中國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研究》提出了散雜居回族經濟發展的“融合提升發展”觀點[45]?胡云生則對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進行了系統調查與研究[46]?井莉在對河南省睢縣城關回族鎮個案調查基礎上,對回族族內婚與族外婚進行深入比較,歸納出了回漢通婚的影響因素,并就回漢通婚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討論[47]?馬環宇等認為,人口眾多?分布較散等因素導致散雜居民族的經濟落后,應具體分析散雜居民族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48]?
第五,其他方面?黃柏權在對湖北恩施市芭蕉鄉侗族調查的基礎上,認為散雜居文化適應的選擇,一方面使民族個體成員和群體在異地得到了很好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在文化發生變遷的同時,散雜居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仍然得以保留[49]?王希輝對重慶蒙古族的來源與社會文化進行了實地調查與研究[50]?李京樺則系統研究了河南省散雜居少數民族問題,總結了河南省民族經濟工作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及啟示[51]?
同時,散雜居民族工作也是學術界關注的重要焦點?由楊侯第主編的《中國散雜居民族工作叢書》是迄今為止散雜居民族工作研究最系統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國的民族鄉》《散雜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規選編》《散雜居少數民族統計與分析》[52]和《散雜居民族工作概論》[53]及《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54]?《散雜居民族工作概論》主要討論了民族散雜居化的理論,散雜居少數民族形成的歷史?結構?特點,以及散雜居民族工作內容與形式?成就與經驗等?《散雜居少數民族統計與分析》則從人口學的角度對我國散雜居少數民族的人口變動與分布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我國民族散雜居化的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書中還附有大量散雜居民族的人口資料,極富價值和資料性?《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城市民族工作的地位?意義?內容以及工作方法?動力組合?面臨的問題?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和論述,是一項系統研究我國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應用研究層面,“中國散雜居少數民族發展現狀與需求調查”課題組以散雜居回族和朝鮮族為重點,兼及散雜居東鄉族?藏族?撒拉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域涉及甘肅省?青海省?北京市等省市,在實地調查與研究后,最終形成《散雜居民族調查:現狀與需求》[55]一書,內容涉及城市流動人口?城市世居人口?民族村與民族鄉?民族工作機構等,極富實踐性和應用性?花永蘭分析了河北省散雜居民族權益保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大力推進民族理論政策創新,建立健全機制體系,依法行政,促進民族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堅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等措施,成為推動散雜居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思路[56]?
最近,滕新才主編的“重慶民族鄉概況叢書”是我國民族鄉研究的代表性叢書,內容涉及散雜居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該叢書在個案調查基礎上,對重慶市十四個民族鄉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進行了全景式調查與分析,既有理論考量,又有微觀探討,資料詳盡,是“微觀民族志著作的典范”[57],對豐富和完善我國民族鄉研究體系等具有重要價值?
三?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學術反思
從散雜居民族研究與實踐的學術發展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散雜居民族研究取得了喜人成就,初步建構了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主要模式,搭建了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學術平臺?一批專門從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學術機構逐漸建立,散雜居民族研究學者也逐漸成長起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紛紛招收并培養從事散雜居民族研究與散雜居民族工作的專門人才,為我國的散雜居民族事業培養了大批后備人才和生力軍?但是,我國的散雜居民族研究與散雜居民族工作實踐仍然存在較多不足甚至缺憾?
第一,研究對象?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乃至一種學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對于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對象,主流觀點認為,散雜居民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即沒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建有民族自治地區但是不在民族自治地方居住的少數民族,以及在民族自治地方但是不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筆者認為,從學理角度來看,上述三個方面的確是屬于散雜居民族研究對象,但在具體研究和工作實踐中,學術界實際上存在理解上的歧義和操作上的分歧?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學術界和有關政府工作部門往往將其作為單一民族看待,而忽視了這些非自治少數民族的“散雜居”特性?因此,在具體學術研究過程中,這些少數民族的“散雜居”個性也就為學術界和社會大眾所忽視?在筆者看來,作為我國民族大家庭的一種客觀存在和特殊形態,散雜居民族應該成為我國民族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因此,隨著民族學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必要建構適合中國民族話語特色的散雜居民族理論和完善的散雜居民族學科,這不僅是推動我國民族研究事業發展和進步的需要,也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研究話語權的需要?
第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關系學科發展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學理建構和闡述固然十分必要,但基于我國散雜居民族的固有特性,分布廣?人口少和處于“文化孤島”的散雜居民族個體或群體往往在歷史進程中缺少較為正式或系統的歷史文獻,各種汗牛充棟的正史史籍也多對這些個體或小群體忽略不計?因此,在當下研究中,就需要在盡量挖掘和使用有限文獻資源的前提下,借助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多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從歷史人類學的視角多關注口述史料?族譜?碑刻?遷徙傳說?儀式?象征等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復原”和重構這些散雜居民族個體或群體的社會與文化體系,揭示社會歷史文化變遷的發展脈絡?所以,從研究方法來說,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強化田野調查方法的運用,同時借助多學科研究手段和跨學科研究,這是推動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方法更新和進步的客觀需要?
第三,研究成果?從上述研究回顧可以發現,已有散雜居民族研究成果的分布具有“內卷化”的特點和趨勢?從研究陣地和研究隊伍來看,當下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和華中地區,尤其是以湖北省武漢市中南民族大學的一批學者為主體,其他地區研究隊伍較小?研究人員較少,成果也零星細碎?從研究成果來說,當下研究多關注中國腹地的散雜居民族,比如河南回族?湖北侗族?重慶蒙古族?湖南白族以及散雜居土家族等散雜居民族群體?從研究成果來說,田野調查成果相對較少,第一手調查資料較為不足,這也是當下散雜居民族研究成果的一個明顯缺陷?尤其是對未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散雜居民族,至今未見一部或一篇專門從散雜居角度來進行系統研究的代表性學術成果?這是當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一大遺憾?從成果發表陣地來看,學術成果多集中在個別刊物上,其他刊物發表較少?當然,這可能與散雜居民族研究的專業強?研究面窄等特點密切相關?但筆者以為,不管是何種特殊原因,鑒于散雜居民族分布“廣”“散”“雜”等特點,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也應是研究隊伍分布廣?研究人員較多?成果發表陣地較寬的基本狀況?
第四,研究內容?從宏觀角度來說,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散雜居民族理論和散雜居民族問題與實踐兩個方面?民族問題除探討民族自身發展外,主要是討論民族與國家?民族與階級?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問題?由此,散雜居民族研究不僅要研究散雜居民族理論問題,而且還要研究散雜居民族與國家?散雜居民族與階級?散雜居民族與聚居民族及散雜居民族之間,更要研究散雜居民族與聚居主體民族?散雜居民族與自治地方的自治民族之間的關系與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領域還較窄,研究深度也還有待深化?
總體而言,已有的散雜居民族研究凸顯了我國民族研究的基本特點和當下發展狀況,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在散雜居民族研究的未來發展過程中,學術界在進一步強化散雜居民族理論建構的同時,需要擴大散雜居民族研究新領域,踏踏實實搞調查,老老實實做田野,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借助新方法和新手段,推動我國散雜居民族研究的縱深發展,為推動我國民族地區尤其是散雜居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民族團結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衍學.散雜居少數民族有關理論的系列研究與探索[J].社科縱橫,2006(4).
[2]李克建.中國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歷史演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9).
[3]陸平輝,等.中國民族散居化的歷史與原因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08(5).
[4]《中國民族》記者,許憲隆.共生互補:構建和諧的散雜居民族地區——訪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許憲隆[J].中國民族,2008(1).
[5]李吉和.我國中?東部地區城市少數民族特點探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1).
[6]蘇晨光.北京市少數民族人口散雜居狀況的特點[N].中國民族報,2006-07-07.
[7]岳雪蓮.共生互補視角下中國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特點[J].廣西民族研究,2010(2).
[8]張麗劍.新時期散雜居民族關系的焦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4).
[9]李吉和,等.我國中?東部地區城市民族關系特點芻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4).
[10]馬余文.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對散雜居民族的政策[J].黑龍江民族叢刊,1987(3).
[11]沈林,等.散雜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規選編[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推薦閱讀:群眾文化中級職稱論文發表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