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研究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學術影響力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目的:研究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學術影響力,分析社會科學領域發展現狀,提出改進建議?方法:以2002--2014年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獲獎信息為研究對象,從獲獎作品?作者?機構?施引者?施引期刊以及學科分布等角度深入分析,并與教育部高校社科優秀成果莫進行對比研究,力圖全方位?多層次探討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力?結果: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獎成果的整體學術影響力較小,在國內具有優勢的研究領域為文學?歷史學,但是某些學科存在較為明顯的學術領軍人才流失現象?結論:建議進一步完善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評價體系,加強對各領域優秀學術人才的識別與管理,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社會科學;河南省;獲獎成果;學術影響力;人才流失

社科論文發表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下簡稱“社科獎”)是各級政府對突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頒發的獎勵,對引導學術?激勵人才?傳承文化?優化學術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1]?省級社科獎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獎項,獲獎成果通常代表各省某一時段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水準?隨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蓬勃發展,有關社科獲獎成果的研究日趨增多,但是關于獲獎成果學術影響力的深入研究較少?胡茜[2]比較了11省社科獎的評選辦法,提出了社科獎評選的基本規范?黃華偉等[3]通過分析湖南省2002--2010年社科獎現狀,提出了湖南省社會科學發展和成果評價建議?王永斌[4]從學科?地區?內容以及被引情況等方面研究了高校社科獎的學術影響力?王鋼等[5]以甘肅省社科獎數據為例,探索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在社科領域的應用?本文以河南省2002—2014年社科獎獲獎成果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力求多角度探析獲獎成果以及作者的學術影響力,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搜索河南省2002--2014年歷屆社科獎的獲獎信息,數據來源主要為河南省各個機構的官方網站,例如河南省高校社會科學研究信息網?大河網?河南省尚未完全公開歷年獲獎成果的詳細數據,相關信息非常分散,各處數據不僅格式不一,而且完善程度也不盡相同,需要多方搜尋考證并且清洗數據?鑒于2002年和2003年外其余年份的三等獎資料均缺失,筆者主要研究二等獎及以上獲獎成果?經統計,本研究涉及的獲獎成果共1230項?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目前檢索社會科學類學術成果被引情況的重要工具?與中國知網(CNKI)相比,CSSCI的文獻被引數據相對較低,但其引用數據均來自聲望較高的社科類核心期刊,因此用CSSCI評估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較為合適?2017年3月1日,以CSSCI為檢索工具,在高級檢索的被引文獻檢索框中依次輸入各個獲獎成果名稱和作者,得到獲獎成果的被引情況,利用自編程序將引文數據轉換成電子表格,并與獲獎信息表整合作為基礎數據來源?為了解各獲獎作品的榮譽歸屬情況,通過CNKI和搜索引擎確定各獲獎者的所屬機構,對于多作者作品按照第一作者查詢,若第一作者工作單位發生變動,以作品發表時的署名機構為準?

  此外,采集了1998年以來河南作者的CSSCI發文數據和教育部1~7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信息?采用篇均被引次數測度獲獎成果的平均質量,同時運用比較分析法研究河南社會科學的學術影響力,將施引者與河南作者CSSCI發文信息對比,研究地域影響力;將河南省社科獎與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比較,評估河南省社科獎的識別效果?

  2 數據分析

  2.1 各年度獲獎情況分析

  河南省社科獎每年評選一次,獲獎等級分為榮項和749項,二者的被引率較為接近,這表明獨著?譽獎,一?二?三等獎,從2011年起增設特等獎, 合著均為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式,科研成果2002--2014年二等獎及以上獲獎信息見表1?

  從各年度獲獎數量角度分析,一等獎的數量相對穩定,二等獎獲獎數量逐年增多,但是總被引次數卻呈下降趨勢,2013年和2014年的下降尤其明顯, 說明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需要時間沉淀,時間間隔越長,被引用的機會越多?被引數量作為評價獲成果學術影響力的指標,數值越高說明作品的學術影響力越大?2002--2014年,河南省獲獎成果的篇均被引次數為1.6次?各年篇均被引次數高于平均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前,其中2003年篇均被引次數高達5.3次?2010年以后篇均被引次數均低于1次,說明零被引成果增加,稀釋了引用次數,該現象雖然與時間有一定關系,但也說明相關作品的質量有待提高?統計表明,二等獎及以上獲獎成果中合著與獨著作品的數量分別為481項和749項,二者的被引率較為接近,這表明獨著、合著均為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式,科研成果質量沒有明顯差異。因此,社會科學類學術成果的評價若過于推崇獨著形式,對社科繁榮發展并無太大益處?但是某些省份的職稱評審條件明確要求,文科成果必須為獨著類型的核心期刊論文?這種要求顯然有失公允,建議職稱評審?評獎等學術評價活獎動減少類似不合理的歧視?

  表1各年度獲獎以及被引情況

  2.2 施引期刊分析

  施引期刊是衡量被引成果質量的重要參照物,其等級可以間接反映被引成果的學術成色?河南省教育廳2013年公布的《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在CSSCI來源期刊的基礎上設置A?B兩類權威期刊,將其作為社科獎評獎和人才甄選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將其他CSSCI來源期刊歸為C類核心期刊,施引期刊歷年分布情況見圖1?

  由圖1可知,各年度3類施引期刊占比基本相同,C類施引期刊數量最多,大約占期刊總數的80%?河南省教育廳列為權威期刊的A?B兩類期刊占比明顯偏低,說明來自高端學術期刊的引用偏少,這是否表明獲獎成果對主流期刊和學者的影響程度有限?從施引期刊等級角度分析,A類期刊在2007年和2013年占比特別低,是否表明這兩屆成果的質量比其他屆略顯遜色?由表1可知,2007年總被引次數為276次,僅次于2003年的286次,篇均被引次數為3.73次,獲獎成果平均質量較高?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或許說明期刊的劃分標準仍有調整的空間?因致誤判,宜從學術授信視角考察研究成果本身的價值以及學術影響,而非依托發表期刊的等級,由此可以進一步提高評判標準的公信力?

  施引期刊以及施引者的地域分布能夠客觀地反映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范圍,為了解獲獎成果的地域影響力,分別從期刊主辦單位以及施引者所屬機構2個方面進行研究?

  了解施引期刊的主辦單位以及所在地有助于評估被引成果的地域影響特征?2002--2014年社科獎論文的施引期刊共517個,其中施引次數不少于15次的期刊見表2。

  表2主要施引期刊信息

  由表2可知,施引文獻主要來自高校以及各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期刊?其中河南省主辦的期刊共7種,其施引文章數占總施引文章數的57%,施引次數超過30次的4種期刊中有3種為河南省主辦期刊?雖然施引期刊的所在地并不能夠準確表征其影響力的局限范圍,但是大量有明顯地域標志的期刊,或許可以說明河南省社科獎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內?

  為了進一步驗證河南省社科獎成果的學術影響是否具有地域特點,將施引者與河南學者CSSCI發文信息比對,發現地域特點十分明顯?據統計,獲獎成果總被引次數為2014次,其中657次為河南作者所引用,占總被引次數的32.6%;第一施引者共1730人,其中487人為河南作者,占比28.2%?說明河南省社科獎獲獎成果的學術交流圈子相對封閉,對省外學術界的影響較小?

  2.3 獲獎成果所屬機構分析

  各機構的獲獎次數能夠反映該機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實力,但是大量零被引獲獎成果可能影響判斷的有效性,而被引獲獎成果能夠更加準確地表征機構的學術影響力?因此將分析對象設定為被引獲獎成果,分別研究了被引獲獎成果數量排名前10的學術機構?出版社以及期刊?

  2.3.1 排名前10的學術機構分析

  社科獎獲獎成果被引排名前10的學術機構見表3?由表3可知,排名前10的學術機構占獲獎機構總數的18%,但其總獲獎338次,占總被引獲獎成果的88%,基本符合二八定律?上述學術機構可以視為河南省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力量?從總被引次數的角度分析,排名前5的機構被引頻次明顯較高,這些機構主要集中在河南省重點高校,而河南大學一枝獨秀,其被引獲獎成果數量超過100個,并且一?二等獎獲獎數量均最多;綜合類高校鄭州大學僅次于河南大學位居第2,其篇均被引次數略高于河南大學;以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見長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顯示出明顯的優勢,獲獎個數雖只有25個,但是總被引次數高達226次,僅次于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篇均被引次數為9.04次,位居第1?需說明的是,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篇均被引次數較高,主要是因為有1篇獲獎作品被引57次,提高了該校被引次數的平均值;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篇均被引次數較低,可能與其研究內容?作品類型有關?被引次數只是判斷獲獎作品的一個學術標準,對時效性要求較高的研究報告?政策建議類成果不太適用?

  表3被引社科獎獲獎成果所屬學術機構分布

  2.3.2 排名前10的出版社分析

  據統計,二等獎及以上獲獎作品中共有432篇被引,其中274篇為圖書類型的作品,約占總被引獲獎作品的63.4%,其余為論文?會議文獻?研究報告等類型的作品?本研究分析了被引獲獎成果出版社分布,將其與河南省教育廳公布的權威出版社名單比較,排名前10的出版社見表4?

  由表4可知,人民出版社作為綜合性的國家級官方出版社,獲獎個數和總被引次數均遠高于其他籍出版社雖然不在權威出版社之列,但是作為河南省地方出版機構,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優勢?中州古籍出版社雖然獲獎個數較少,但是總被引次數僅次于人民出版社,篇均被引次數高達14.75次,位居第1?此外,中華書局的表現也很亮眼,篇均被引次數高達10.13次,遠高于平均水平?據統計,排名前10的出版社被引獲獎成果總數為151個,占圖書類獲獎總數的55%,篇均被引次數普遍較高,說明這些出版社的質量審查機制較為有效,推出優秀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和中州古成果的可能性更大?

  表4被引社科獎獲獎成果出版社分布

  2.3.3 排名前10的獲獎期刊分析

  據統計,二等獎及以上獎項中共有113篇論文被引,這些論文的發表期刊較為分散,共55種,其中期刊h指數排名前10的期刊見表5?

  由表5可知,排名前10的期刊基本為河南省教育廳界定的A?B類權威期刊,主要為經濟學類期刊?從主辦單位角度分析,排名前10的期刊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行業學會主辦,沒有河南省主辦的期刊?由2.2節施引期刊分析可知,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多集中于省內,這一反常現象應當引起河南省期刊界深思——為什么這些主要影響本地區的優秀成果沒有選擇在本地刊物發表?河南省部分期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6],說明河南省存在一些高質量期刊?建議這些優秀核心期刊進一步提高自身知名度,擴大期刊影響力?優秀的學術成果是期刊繁榮發展的源泉,各期刊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分析工具以及方法分析優秀投稿者的行為特征,調整征稿策略,吸引更多優秀成果投稿,這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環,逐步提高河南省優秀核心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2.4 獲獎成果被引情況分析

  2002--2014年二等獎及以上獲獎總數為1230個,總被引次數為2014次,單篇被引次數不少于15次的獲獎成果共計26項,見表6?其中22項為2007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含2007年),此后僅2008?2009?2012年有被引次數超過15次的研究成果?

  表6被引次數超過15次的獲獎作品

  從表6可以看出,獲獎成果的影響力普遍不高,高被引成果偏少?進一步分析可知,高被引獲獎作品多為二等獎作品,一等獎作品僅有6項,說明一?二等獎之間缺乏明顯的學術區分度,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也許與評獎標準以及導向有關?

  為進一步探索各年度獲獎成果學術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將高被引的標準降低至不少于5次,趨勢變化見圖2?

  由圖2可以看出,雖然獲獎數量總體逐年增加,但是每年的被引成果數量并沒有隨之增加,而是穩定在35項左右,說明河南省不應當盲目追求提升獲獎數量,而更應當關注獲獎成果的質量?2005年以前高被引成果的數量與被引成果數變化趨勢保持高度一致,2006年之后高被引成果數量持續走低,說明近幾年缺乏特別突出的研究成果,該現象可能與河南省的社科獎申報條件愈發嚴格以及部分高層次學術人才外流有關?比較2006年前后申報條件差異,發現2008年的申報條件規定論文集不能以主編或者副主編的名義參評,2010年又規定上一年度獲得一等獎的第一作者不允許參評,2012年之后將連續兩年獲得二等獎的作者不允許參評作為限制條件,甚至明確要求研究成果的年份與圖書版次?此外,高層次學術人才外流也可能直接導致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缺失?因此,如何留住人才,設置合理的參評條件,吸引更多高水平成果參評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圖2各年度獲獎成果被引情況

  2.5 高頻獲獎者分析

  河南省社科獎以前很少限制申報者,允許同一作者在不同年份多次獲獎,于是出現了一些高頻獲獎者,其中獲獎不少于5次的作者情況見表7?

  一般而言,獲獎次數越多表明獲獎者的學術實力越強?但是由表7統計結果分析,僅有5名獲獎者的獲獎成果總被引次數高于30次,部分高頻獲獎者的總被引次數以及篇均被引次數均較低,說明同行認可度并不高?值得關注的是,絕大多數高頻獲獎者擔任的行政職務級別較高,可能印證了某些學者的擔憂,即科研成果獎逐漸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今后應淡化其“官味”[7]?此外,過度激勵某些領域的特定研究者,可能會擠壓其他領域的優秀人才和研究成果?相反,若能夠及時認可那些已經在國內形成一定影響的新興學科和學術骨干,將有助于保持社科獎的品位和活力?

  2.6 與教育部河南獲獎成果對比分析

  教育部舉辦的中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下簡稱“高校社科獎”),是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為了進一步分析河南省社科獎獲獎成果學術影響力,利用自編程序將河南省2002--2014年社科獎二等獎及以上獲獎名單與高校社科獎歷屆獲獎名單比對,得到相同姓名作者的獲獎信息,再根據研究領域和身份背景等信息交叉驗證,排除同名者,整理后的信息見表8?

  據統計,教育部高校社科獎獲得者中21人與河南密切相關,共獲獎23次?獲獎者的所屬單位基本為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其中河南大學的梁工?關愛和均獲獎2次?由表8可以看出,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學的獲獎者明顯居多,表明河南省在中國文學方面的研究實力較強,這與河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河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有重要關系?如表8所示,有13位學者同時獲得河南省社科獎和高校社科獎,并且多次獲得河南省社科獎?相同作品兩處獲獎的成果有4項,均為教育部三等獎,其中3項此前獲得河南省一等獎,1項獲二等獎?由于缺乏河南省三等獎的詳細數據,尚無法斷定其他教育部獲獎作品此前是否獲得過河南省三等獎?深入研究獲獎者履歷發現,21名獲獎者中7人的所屬機構發生了變化,例如丁建定?解志熙和柯平,均轉向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由于社會科學領域學術人才的成長周期較長,這種高層次學術人才大規模外流現象對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非常不利,應當引起重視?同時還發現,信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楊明星是河南省專科高校獲得高校社科獎的第一人,但是未曾獲得河南省社科獎二等獎以上獎項,此例也許足以警示依出身論學術成果等級的觀點不可取?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慎重考慮報獎門檻,梳理評審標準中是否存在不利優秀成果脫穎而出的限制?

  表8各高校所獲省社科獎與教育部高校社科獎的對比

  2.7 獲獎學科分析

  按照河南省社科獎相關標準,只有具有重大學術創新或者應用價值的優秀成果才有機會獲得一等獎,因此,分析一等獎成果的研究領域可以窺見河南省社科獎的學術政策導向?本研究樣本中一等獎成果共173項,其中48項涉及河南政策發展?中原經濟建設和河南文化,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有關黨政?經濟建設的獲獎成果共64項,占37%,說明社科獎側重于能夠解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高參考價值的對策型成果?雖然社科獎涵蓋哲學?語言?文學?經濟?管理?法學?教育和史學8大學科門類,但是獲獎成果的學科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經濟學?史學和文學?在教育部高校社科獎中獲獎的河南論文主要為文學和史學成果,將這2個方面信息相互印證,可以發現河南省的優勢學科為文學和歷史學?但是,長期激勵并且過于倚重個別學科的策略不利于保持人才隊伍的穩定以及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偏低,學術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獲獎成果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年度總被引數量卻逐漸降低,并且近幾年高被引(被引次數不小于15次)作品數量銳減?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范圍主要集中在河南省,施引期刊多為河南省主辦期刊并且施引者主要為河南作者?

  獲獎機構和學科分布不均衡?獲獎機構主要為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以及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高水平論文多發表于河南省省外期刊,發表于省內期刊的較少?優勢研究領域為文學?史學等傳統人文學科,其他學科的優勢尚未充分顯現?

  不同獲獎者的學術影響差異較大?獲獎者中雖然涌現出一批高影響力學者,但是尚未成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力量,部分學科近年來存在高層次學術人才外流現象?此外,部分高頻獲獎者的獲獎成果并未產生太大的學術影響,零被引論文較多,社科獎評價體系仍需要完善?

  獲獎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與獲獎等級?成果形式關系不大?從被引數據角度分析,一?二等獎成果的學術質量差異不明顯,在高被引論文中二等獎論文占77%?從成果類型角度分析,獲獎成果雖然以個人研究為主,但是合著成果的被引率也比較高?此外,不同學科表達研究成果的類型多種多樣,成果形式上的“厚重”與質量的相關性不大?例如,經濟學領域的成果多與經濟建設?政策發展有關,有較強的時效性和指導意義,因此獲獎成果多以論文形式呈現,而文學?歷史學等領域的成果主要以圖書形式呈現?

  3.2 建議

  為進一步擴大河南省社科獎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人才激勵作用,提高河南省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健全評價體系,確保社科獎的公信力?首先,減少不合理的申報限制?河南省目前采用分等級定性評獎方式,對各等級獎項明確提出了定性的評獎標準,規定了申報條件,但是某些僵化的申報條件可能將優秀成果拒之門外,例如,河南省2016年度評獎通知中規定申報作品必須是當年出版的作品[8]?有關研究表明,文學?史學?哲學研究成果應當在發表5—8年后進行評價,經濟學等應用性和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則應當在研究成果發表3~5后年進行評價為宜[9],因此適當擴大申報作品的時間跨度,可以避免遺漏學術價值滯后型作品?其次,進一步提高出版社?期刊分級標準的科學性,多角度評估成果?有關部門在制定核心以及權威期刊?出版社目錄時,應當充分借鑒已有的評價成果,多維度考量出版社?期刊的真實學術影響力,使其成為評獎時的有益工具,但是又不能過于依賴,還需要充分評判研究成果本身的質量?可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將成果的被引數量?施引期刊?施引者數量?等級等客觀因素納入評價視野?同時動態選擇有聲望?有前瞻性的學者組成專家評審團,聽取學術評價研究者提出的合理建議,綜合評估申報作品的學術價值?

  第二,加強人才識別與管理,建設優勢特色學科?學科人才是建設一流學科的基礎,而社科獎是展示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發現科研學術人才的重要途徑?例如,參評的部分年輕學者可能學術積淀不足,但思維活躍,往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應對其創新性成果給予及時的關注和肯定,為河南省社會科學的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同時,政府應當結合河南發展現狀,合理規劃人才結構,開啟綠色通道引進人才,完善人才發展的相關政策保障制度,以便增強科研工作者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減少人才流失[10]?此外,良好的學術生態是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政府應當減少社科獎的功利氣息,為學者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有利于激發學者創造性,使其真正靜下心來研究學術,從而培養出一批社會科學的領軍人才,最終能夠以點帶面,優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資源,使河南省在發展文學?歷史學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建設完善的學科體系?

  第三,整合獲獎信息,建立科研成果數據庫?目前歷年獲獎信息分散,信息完善度不高,格式有圖片?Excel表格?文檔等,缺乏大量年份的三等獎獲獎信息,信息獲取難度大?若能夠整合歷年科研成果信息,勢必能夠成為優秀的學習資源,便于相關學者深入地分析?利用信息,為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助力?目前,雖然相關部門也認識到了信息整合的重要性,例如,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6年發出做好《河南社會科學年鑒》的通知[11],但是做得還不夠,應當加強獲獎學術成果的數字化管理與推廣?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眾的信息素養也隨之提升,通過現代通信設備獲取信息逐漸流行?因此,政府應當提高社會科研成果數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意識,收集整理零散的信息,建立大型科研成果數據庫?這不僅有利于數據的長期保存?更新?查詢,而且便于與其他數據庫建立關聯,實現資源共享,擴大社會科學成果的傳播范圍,提高學術影響?

  [參考文獻]

  [1]姜春林,程秀紅,趙宇航.我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評獎體系現狀研究——基于評獎文件的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4):96-101.

  [2]胡茜.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基本規范研究——11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評獎辦法比較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4(5):59-62.

  [3]黃華偉,朱小平.2002--2010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現狀分析與發展思考[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2(4):36-46.

  [4]王永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影響力報告——基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實證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6):60-65.

  [5]王鋼,張科,張伯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文獻計量分析——以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數據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4(1):189-193.

  推薦閱讀:大慶社會科學社科類期刊投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股票| 广河县| 泰安市| 聂拉木县| 屏东市| 临夏县| 枣强县| 当阳市| 崇阳县| 宜君县| 明溪县| 日喀则市| 兰坪| 湖南省| 南开区| 青田县| 锡林浩特市| 景宁| 安塞县| 遂宁市| 湾仔区| 大厂| 北碚区| 彭山县| 玉环县| 固原市| 明水县| 公安县| 日喀则市| 通山县| 崇礼县| 天门市| 贵南县| 漳州市| 宕昌县| 德庆县| 绿春县| 砀山县| 柳河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