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重要文化意蘊和價值理念。但當前對該項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傳承人缺失、產品形式單一和傳承形式狹隘等困境。本文從日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和啟示出發,提出應當從教育滲透機制、產業引導機制和法律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協同發力,共同構筑起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系統化、立體性繼承和保護策略。
【關鍵詞】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生意通》雜志由江西科技出版社主辦,以“匯聚創富小項目、指點生意真訣竅”為辦刊宗旨,專為小生意人量身訂做的一本財經類雜志。
宋代以來,南通藍印花布就在江南一帶廣泛流傳。今天,雖然其印染技術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面臨諸多保護和傳承難題。本文認為,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在今天仍具生命力,應當努力探索其傳統要素與現代需求之間的關聯路徑。這一點,日本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提供不少啟示與借鑒。
1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經驗
日本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乃至一般意義的傳統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具體來說,日本的基本舉措是從教育、產業和法律三個層面構建起系統性的保護和傳承機制。
1.1 教育滲透機制
日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滲透到教育的全過程中。比如,日本重視實踐課堂,使學生在各個學習層次都有機會去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教育的這種推動力使傳統文化可以和當下直接接觸。比如,傳統服飾方面,雖然明治維新之后西式服裝已成為很多正式場合的必備服裝,但今天的日本人仍對傳統和服十分鐘愛。再如,傳統節日方面,“祭事”、“廟會”等傳統節慶儀式仍經常出現在現代化的大街小巷,且這些儀式的程序、服裝、道具等元素極具歷史感。
1.2 產業帶動機制
“傳統”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著與現代生活方式一定程度的脫節。能否實現現代產業模式的推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來說十分關鍵。在這個問題上,日本采取政府推動的方式。日本政府將文化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并讓每一個縣、區,甚至村公所都設置了“地區振興科”。客觀地看,政府的重視推動了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資金、技術向文化產業領域的流動,不但保護了一大批傳統文化,而且使這些傳統文化在現代日本這一根基上“活起來”。
1.3 法律保障機制
近代以來,日本就開始對傳統文化傳承進行立法,并連續出臺了《古器物保護法》和《古寺保護法》。二戰之后,日本政府積極部署了復興日本民族文化的方案并通過了更為全面的《文化財保護法》,這些舉措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進行了細致的規定,使得日本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2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傳承現狀
2006年,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這對其保護和傳承來說是一件大事。但一種傳統技術的傳承和發展應當具備其內生性動力,在這一方面,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面臨如下三點困境。
一是傳承人相對缺失。南通藍印花布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印染技術,但直至目前,其技術的主要傳承主體還是家族式傳統作坊。但隨著自動化水平不斷推進,藍印花布傳統技術的效率低下之特征越發明顯。因此,愿意投身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繼承事業的人越來越少,而現有的熟練掌握該技術的匠人有些逐年老去,有些則迫于環境壓力另覓新行業。
二是產品形式相對單一。南通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術決定了其產品色彩圖案多以白底藍花和藍底白花為主,雖然這些圖案形式十分強烈地體現著傳統“中國藍”,但在當下看來,很難對大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輕人形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較低的視覺沖擊力,旅游市場上藍印花布質量水平良莠不齊,再加上手工產藍印花布相關產品價格高昂,共同導致藍印花布“難以走進百姓家”。
三是傳承形式有待創新。當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傳承主體多為民間力量。1996年、2004年,吳元新、陸瑞興分別在南通和無錫創辦了以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為主題的博物館。隨著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江南地區也有少數高校在小范圍內開設了相關課程。這些舉措盡管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許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愛好者,也客觀促進了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實物化留存,但仍缺乏更為普遍的行政動員力和保護力。
3 對策建議:基于日本的啟示
日本的上述經驗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來系統發力。本文認為,當下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傳承和發展應當多維引導、協同發力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3.1 拓寬藍印花布印染技術與學校教育對接的路徑
非遺保護,觀念須先行,觀念的培養則首在教育。近年來,南通市通過在學校進行非遺展演、建立非遺傳承基地、聘請“非遺文化志愿者”等方式,推進“非遺”與校園文化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非遺”與學校對接依然存在受益面窄、持續時間短、傳播形式單一等問題。對此,應在教育滲透機制上加大探索力度,增大不同教育層面和該遺產的接觸面,促進在校人員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感受、學習和研究統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必要在南通市部分學校進一步開設相關課程,將其保護納入教學和研究體系當中。如此,一方面能推進傳統文化遺產的現代化,確保傳統的文化技術不會“失傳”,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無形中培養志在學習、研究和保護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專業人才,使這項傳統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3.2 以“互聯網+”來推進產業化
南通藍印花布具有強烈地域性特征,承載特定風土民情。但除此之外,南通藍印花布及其印染技術本身還蘊含著更為普遍的傳統文化精神。就目前來看,互聯網產業的蓬勃發展十分貼合這種傳統文化的普遍意蘊,“互聯網+”思維的引進則可通過互聯網產業使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在現實中得到普遍化。通過“互聯網+”,可形成“線上線下同步展示,在線分享,線上、線下同步交流,依托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嫁接優勢行業的空間資源、行業資源,進行品牌推廣”的多維格局。[4]可以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為基點,提高傳統技術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的多種可能,推動藍印花布的傳統印染技術向當代創意文化轉變,構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產業品牌,促進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在現代社會的生產、保護和發展。
3.3 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保障機制
客觀地看,我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障,并于2011年2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部法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被正式納入法治軌道。不過,法律保障模式的單一在實踐中則導致不當利用現象等頻現。[1]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來看,該項遺產在當下已不僅僅具備審美功能,而是具備巨大商業價值。但在實踐中,該項技術的許多擁有者卻并未獲得合理的回報,傳承人的流失,很大程度即可歸因于此。再如,對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商業開發活動中,不乏為了商業利益而對這項遺產過度包裝的行為,這不但可能導致對該項遺產的歪曲,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因此,對該項文化遺產的法律保障不能止于上述統一性的立法,而是要加強具備地域性色彩的私法保護,尤其是要對非遺的傳承人及其所具備的知識產權進行銜接性規定。[2]
4 結論
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傳承和保護對于在新時代構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采取系統化、多維度保護措施。對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的保護和傳承不能止任何一端,而是應當在教育滲透、法律保障和產業引導下協同發力,這樣才能促使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術在新時代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苑利,顧軍著.中國非遺保護啟示錄[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
[2]李樹文,等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劉莉,等.日本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及其啟示.科技風[J].2014.10.
[4]陳珊,等.“互聯網+”背景下藍印花布工藝傳承與發展.輕紡工業與技術[J].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