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孟加拉國地處恒河、布拉馬普特拉一賈木納河等大河下游入海口區域,國內河網密布,同時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每年雨季洪水肆虐,洪災損失嚴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目前孟加拉國已有防洪工程措施僅針對部分區域實施,尚未制定系統的防洪規劃。針對孟加拉國易受洪水影響的恒河、布拉馬普特拉一賈木納河、梅格納河水系覆蓋區域,通過分析區域內洪水特性、洪災成因、地形地貌條件等防洪形勢,對區域防洪規劃對策進行初步探討。分析表明:孟加拉國近期應在河勢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堤防建設,在防洪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護重要城鎮,或在試驗河段開展防洪試驗工程后再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防洪形勢;防洪規劃;防洪減災;恒河;布拉馬普特拉-賈木納河;孟加拉國
1研究背景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盂加拉國”)位于孟加拉灣之北,東南山區一小部分與緬甸為鄰,東、西、北三面與印度毗連,全國總面積為14.8萬k㎡。孟加拉國具有“水澤之鄉”和“河塘之國”之稱,全國有大小河流405條,是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全國主要由恒河、布拉馬普特拉-賈木納河(雅魯藏布江下游)、梅格納河三大水系以及吉大港區域的卡納夫利和松古河流域等組成。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15年孟加拉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950億美元,同比增長11%;總人口約1.7億,國內人均生產總值1212美元。從產業結構來看,盡管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絕對值總體增長,但農業產值占GDP的比熏呈下降趨勢,服務業比重逐年上升,工業比重變化不大。
恒河、布拉馬普特拉-賈木納河、梅格納河等流域水系面積、人口及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80%。
2洪災損失概況
孟加拉國地處世界兩大河流恒河、布拉碼普特拉一賈木納河下游交匯處,年人海水量巨大,上游經常會暴發降雨性洪峰,下游大部分地區為河流人海三角洲地帶,地勢低洼。再加上亞洲夏季風的強對流降雨,使得該國成為世界上洪災肆虐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洪水每年都造成該國幾百至數干人的生命損失以及不計其數的財產損失。據初步統計,孟加拉國每年大約有2.6萬k㎡遭受洪水災害(占國土面積的18%),嚴重時受災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55%[1]。
根據孟加拉國初步統計,1944年發生的特大洪水傷亡慘重。1980年7月發生的洪水造成10多萬人受災。1988年8月,該國發生了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全國58%面積受淹,41%的人口受到影響,洪災損失達13億美元。1998年5月的洪水創歷史新紀錄,涉及68%國土面積,淹沒約10萬k㎡土地,嚴重威脅到3000多萬人的生命安全,造成234萬人無家可歸,約1400人葬身洪水,177萬間房屋倒塌,總經濟損失達20億-30億美元[2]。2017年9月,孟加拉國遭遇40年來最嚴熏的洪災,142人死亡,受災人數達850萬人,約6.2萬h㎡耕地被損毀。
近年來,孟加拉國幾乎每年雨季都受不同程度的洪災以及洪災帶來的次生地質災害等的影響,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受到嚴熏威脅,阻礙社會和諧發展。
3防洪形勢
一般情況下,河流的防洪對策指通過上、中游洪水攔蓄、蓄滯洪區建設、下游河道治理、暢通行洪通道等多手段進行的系統規劃。結合孟加拉國的洪水特性、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現狀等防洪形勢進行分析,并根據相應特征,初步分析孟加拉國防洪對策。
3.1洪水特性
3.1.1洪水總量大
恒河、布拉馬普特拉-賈木納河、梅格納河三大河流在孟加拉國匯合后進入孟加拉灣,受印度洋季風氣候影響,流域內平均降雨量達1500mm,孟加拉國降雨量達2500mm[3]。三大流域在孟加拉國匯口處總集雨面積約為108萬k㎡,多年平均流量約為35000m3/S,年徑流總量約為11037億m3。然而,流域內徑流洪水的年內分布十分不均,6-10月徑流總量占全年約80%;賈術納河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現在7月,約5萬m3/S;恒河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現在8月,約為3.8萬m3/S[3]。
相關水文測站數據表明,與最大月平均流量相比,三大河流域洪峰流量相對較小,20a一遇、100a一遇的洪峰流量約為最大月平均流量的1.9-2.3倍。但從洪峰流量來看,賈木納河20a一遇洪峰流量可達10萬m3/S。由于孟如控國基礎設施落后,目前暫無詳實洪量資料,但據估算,一次洪水過程的洪水總量可達百億甚至千億級。因此,從洪水量級來看,孟加拉國洪水總量巨大。
3.1.2區域內產流量少,大部分為外來洪水
盡管恒河、布拉馬普特拉-賈木納河、梅格納河三大河流流量巨大,但孟加拉國境內控制的集雨面積十分有限,僅約占全流域的7%[4]。
洪水特性分析表明,孟加拉國洪水總量較大,但由于境內控制的恒河、賈木納河集雨面積較為有限,因此,主要洪水為入境洪水,在源頭上難以對洪水進行調蓄。
3.2地形地貌特性
盂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基本屬于河流入海的沖積平原,其中,平原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0%、臺地面積約占8%、僅有12%的土地為淺丘類型。從高程分布情況來看,高程大于30m的國土面積僅占25%,75%的國土面積高程均在30m以內。覆蓋孟加拉國大部分國土面積的恒河、賈木納河、梅格納河三大流域地勢較低,干流大部分區域高程為10-30m。從孟加拉國國內地形條件來看,三大河流的干流僅恒河下游河段具備建閘條件,但受兩岸地形限制,壅水高度不到10m,最大庫容僅約90億m3,與天然洪水相比,庫容較小,難以調蓄頻率洪水,基本無法發揮防洪作用。
因此,從地形條件來看,孟加拉國大部分區域高程相對較低,地勢過于平坦,且上游來沙量較大,河床泥沙淤積,導致洪水排水不暢。同時,由于地勢平坦,區域受下游孟加拉灣風暴潮頂托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威脅。此外,受孟加拉國地形條件限制,難以建設大型水庫對洪水進行調蓄。
3.3人口分布特征
孟加拉國國土面積約為14.8萬k㎡,而據統計2015年該國總人口約為1.7億人,平均人口密度達1140人/k㎡,人口密度居全球首位。目前,農業仍然是孟加拉國的支柱型產業,全國約75%的人口以農業生產作為主要收入來源[5]。因此,人U密集導致孟加拉國人均土地資源非常緊張,人均耕地面積僅約0.2h㎡/人[5]。在全國大部分的土地上均分布有農田或居民區,甚至在恒河、賈木納河等大江大河的江心洲上都分布有大量居民及耕地。因此,洪災發生時,受災人口和農田多,經濟損失比例大。
同時,由于人口眾多,若考慮布置蓄滯洪區,在地勢平緩的孟加拉國將占用大量土地,與保護土地相比,可能得不償失。同樣,由于地勢平緩,開展堤垸分洪,將加快泥沙淤積,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加劇洪災損失[3]。而且,孟加拉國實行土地私有政策,征地移民工作十分困難,亦導致蓄滯洪區難以布局。
因此,綜合孟加拉國人口分布、土地資源和政策等因素,布局蓄滯洪區的可能性較小。
3.4河勢控制
孟加拉國位于恒河-帕德瑪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賈木納河和梅格納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由于河道兩岸沖積層深厚,抗侵蝕能力較弱,河道演變十分劇烈,河勢穩定性較差。同時,由于河勢常年擺動,堤防的建設和維護困難重重。
1987年和1988年孟加拉國特大洪水后,政府制定了一項綜合治理洪水的規劃,并于1989年頒布了《治理洪水行動計劃》。目前,孟加拉國在河勢控制方面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為修建護岸工程和局部疏浚,其中,護岸工程以丁壩和護坡工程為主。河勢控制工程措施主要分布在重要城鎮沿岸、跨河橋梁等重要建筑物河段和河岸侵蝕較嚴重河段,大部分河流的工程規模均較小,總控制河段長度均較短,河勢控制主要針對局部河段的河岸沖刷和河道淤積進行調整。同樣,受制于經費等因素,干支流大部分防洪工程的建設標準較低,且堤防設計型式、建設材料標準不一,發生洪水時,堤防時有沖毀,防洪作用有限。
河勢控制、河流形態整治為堤防建設的本底條件,穩定的河勢不僅可以緩解河道兩岸的侵蝕,保護吹填的土地,同時有利于防洪體系布置。因此,防洪規劃的基礎應進行河勢控制,穩定河道主流,使河道形成穩定的主槽;進而考慮對河道主槽進行疏浚,使河道主槽具備一定的行洪能力。只有夯實了河流本底,才能開展行之有效的防洪規劃、設計及建設。
4防洪減災對策
綜合孟加拉國自然、社會、經濟等條件,結合土地平坦且國內人口密度較大等現實條件,決定了該國防洪體系的工程布局方式難以采取攔、蓄、分等上、中、下游相結合的系統措施進行洪水控制,只能采用被動防御的方式,即在河道疏浚、岸線治理的基礎上,暢通行洪通道,實施以堤防建設為主的工程措施。通過堤防建設減少兩岸農田受侵蝕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堤防建設同時需考慮排水溝渠、預留閘門、泵站等排澇設施,以減輕內澇危害。孟加拉國防洪工程措施對策見圖1。
由于孟加拉國主要河流兩岸抗侵蝕能力較弱,河道支汊多、沖淤變化大,導致在枯、中、洪水水流的沖刷下,河道水流分散,主流流路在河道內擺動頻繁,導致兩岸堤防常被沖毀,汛期來臨時,區域居民受災嚴重。因此,建立防洪體系的第一要務是研究河段的河勢變化規律,當河勢變化向有利方向發展時,因勢利導,及時進行穩定控制。穩定的河勢不僅可以緩解河道兩岸的侵蝕,更有利于防洪體系布置。因此,孟加拉國防洪減災的關鍵是河勢控制。
孟加拉國境內河流的部分河道已實施相關河勢控制工程,河勢得到了初步控制,基礎設施布局與日前的河勢已基本適應,應采取工程措施維持目前的河勢格局。對于河勢發生較大變化且目前仍然處于調整之中的河段,應對目前的河勢發展方向進行控制,因勢利導進行適當調整。重視天然或人工節點對河勢的控制作用,并予以充分利用。同時,應維護洲灘形態完整、平面位置相對穩定。制定河勢控制方案時,不僅要考慮維護本河段河勢穩定的需要,還要考慮上下游河段維持河勢穩定的需要。對于分汊型河道,應控制江心洲灘的數量,維護洲灘形態的完整,防止水流頻繁切灘產生新的分流通道,影響分流格局。
目前,孟加拉國主要河流具有蜿蜒型、分汊型、順直型3種不同河型,還有河流呈現游蕩性特征,河勢極不穩定。河勢控制的基本方向是實施疏浚和河岸防護工程,將河道調整為相對穩定的河型,考慮上下游河道的銜接以及河道江心洲的存在,局部調整為穩定的順直型或分汊型河道。對于蜿蜒型河道,彎道的發展侵蝕了兩岸大片的土地,其河勢控制的基本方向是在疏浚主河槽的基礎上,通過河岸防護工程穩定彎道凹岸,控制河灣發展。對于分汊型河道,存在主流擺動、主支汊易位、洲灘沖淤頻繁的現象,其河勢控制應根據水流泥沙特點、汊道演變規律及區域經濟建設的需要,研究穩定汊道、堵汊并流、改善汊道等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以穩定河段河勢。對于順直型河道,兩岸具有犬牙交錯的邊灘,主流隨邊灘向下游移動而變化,其河勢控制需結合航運需求,減少主流擺動;過長順直段采取工程措施或允許岸線后退,將其調整為微彎形態之后加以控制。
因此,建議孟加拉國防洪減災對策為:首先進行河勢控制,穩定河道主流,使河道形成穩定的主槽;在此基礎上,沿河道主槽兩岸后退一定距離修筑防洪堤,進一步提高兩岸防洪能力;最終滿足區域防洪減災要求。河流整治、防洪工程措施為系統工程,投入巨大,宜優先布局在重點河段、重要城鎮,或在具有代表性的河段開展試驗性工程,在試驗區取得一定成效后,待經費充足時進行推廣。
5結語
一直以來,孟加拉國致力于防洪減災工作,但受地形地貌、社會經濟發展等基礎條件制約,防洪形勢較為嚴峻,當地百姓仍飽受洪災之苦。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市擴張,人口增加,對防洪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導致以前達到防洪標準的部分工程不能防御相應標準洪水。上述多種因素交織使孟加拉國防洪排澇形勢面臨嚴峻挑戰。
本文從孟加拉國洪水特性、地形地貌、社會經濟等方面對該國防洪形勢進行了簡要分析,由于難以采取在源頭控制洪水、建設調蓄水庫、建設蓄滯洪區等措施,因此,孟加拉國近期的防洪對策應在河勢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堤防建設,在防洪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護重要城鎮,或在試驗河段開展試驗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后再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Rashmi S.Enviromnental Changes in Bangladesh [M].New Delhi: Regal Publications, 2007: 164.
[2]Syed Shafique A.孟加拉國防洪工程措施利弊分析[C]//第二屆黃河國際論壇論文集,2005:145-150.
[3]吳炳方,夏福祥,陳述彭,孟加拉國洪水災害與控制[J].遙感信息,1991(1):42-44.
[4]鐘華平,酈建強,王建生,恒河水資源及印孟水沖突問題[J].人民黃河,2011,33(6):44-49.
[5]MitaB.孟加拉與中國農業的效率與生產力比較研究:基于Bootstrapped Malmquist DEA方法(1987-2009)[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1-2.
推薦閱讀:黃河防洪工程的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