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缺乏區域性推進校本課程的保障機制學校自主地進行課程的開發,并不是說不需要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與支持。但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督導與支持肯定不同于傳統的做法,這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管理機制與體制上的創新。
【關鍵詞】湘西 農村學校 校本課程資源 對策探討
校本課程是由某類學校或某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內外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開發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近幾年來,校本課程建設在湘西城市學校已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湘西州雅思實驗學校主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服飾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等,但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學校卻依然落后。湘西民族地區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
和環境資源優勢,深刻挖掘開發校本資源,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湘西農村學校開展校本課程教研的現狀分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校本”為原則的課程資源開發對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有其重大意義。然而,由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不同文化背景下校本課程的開發在觀念和現實條件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對于湘西及其邊遠落后的民族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學校來說,學校管理體制、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是這些地區開設校本課程時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因此,校本資源的開發理所當然成為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湘西地區農村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已經呈現良好態勢,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意識、校本教研的質量都有顯著提高,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
1.虛設校本教研的組織機構,校本教研的組織管理工作名不副實有的學校對校本教研的意義認識不明,但又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只好虛設校本教研的組織機構,學校拿不出校本教研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教研活動的實施計劃,開展活動沒有目的性,收不到實際效果。校本教研活動,還是老式的聽課、評課;聽課沒有目的,評課流于形式。
2.校本教研活動做“秀”多,務實少校本教研是一種以新課程目標為導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以課程實施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一定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直接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活動。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時,為贏得上級主管領導的“歡心”,有意做表面文章,上一節研討課,“推、敲、打、鑿”重復演練多次,要回答哪些問題,哪一個學生答哪一個問題,怎么答,早己練得滾瓜爛熟,課后評課,已經沒有值得研討的問題。只有優點,沒有缺陷,失去了研討意義。
3.學校所受干擾太多,影響校本教研的深入有的學校在探索校本教研建設過程中,氣氛很濃,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很高,但經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如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評比、創優等工作,使學校常年處于備檢和創優狀態之中,牽涉干部教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以分數論英雄的考核體制,制約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
二、湘西校本課程教研發展緩慢成因探究
1.體制性障礙
教師教研意識日漸增強與學校領導助推乏力的矛盾并存。學校教師對校本教研有較強的意識,他們能認識到面對步步深化的課程改革,僅憑舊有的經驗是很難適應的。但學校領導層面助推校本教研的力度卻顯得不夠。“領導不重視”、“有計劃無落實”、“不能提供足夠經費支持”等是調查過程中大多數教學工作者普遍反映存在的幾個問題。
2.湘西民族地區人力資源素質偏低
由于社會發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整體素質偏低。從課程資源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現在:第一,民族地區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民族地區教師長期以來服務于“應試教育”,缺乏課程改革所需要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缺乏課程開發的基本理論素養和技能。第二,民族地區人口整體素質低。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6%,文盲和半文盲有2.2億,少數民族地區更為突出。長期以來,農民群眾就很少參與到教育中來,普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使少數民族地區課程開發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第三,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缺乏課程專家的引領。民族地區大多山高路遠,經費短缺,很少有專家會深入民族地區學校實地指導。
3.湘西民族地區財力資源嚴重缺乏
長期以來,教育投入一直是困擾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據統計,2007年全國農村普通初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支出僅有614.47元、403.76元。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困難重重。圖書音像資料、實驗儀器、多媒體、校園網絡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購置及開展實踐活動等都需要經費的支持;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挖掘、整理,都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物力。湘西地區農村的經濟目前普遍比較落后,農村學校這方面的資源顯得不足。22%的學校不具備上網條件,無法及時地獲取有關信息資料,75%的學校訂閱的圖書、報刊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