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根據現代教育理念,學校即是教材,環境就是課程,學校的生態環境對學生具有極為重要的育人功效。在學校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堅持生態世界觀,遵循景觀規劃的基本原則,針對一定尺度地域的寬敞空間,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以及教育學的基本原則,把校區分為以多的生態板塊、植物區域和綠地班塊并融入教育元素使之具有環境育人功效的校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以重慶市涪陵五中的校園景觀生態設計為研究案例,通過對校園科學分區,設置高密度的植物三園,用高大的灌林種植于校園環道,使整個校園的植物與建筑形成以中軸向兩側構勻輻射穩定空間格局,體現出結構和諧與文儒底蘊。
關鍵詞:中等學校 景觀生態 規劃與育人功能
一、中等學校校園景觀生態設計遵守的生態世界觀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在中等學校校園中學生與校園環境時刻在發生相互作用,給予校園景觀注入教育元素對于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利用景觀生態學與規劃設計相結合,是一個可操作的、能實現校園的生態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的最科學途徑。在進行中等學校景觀生態設計時,必須遵從生態世界觀:1、可持續發展觀。即:暨滿能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生存產生威脅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觀念。2、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即人在自然中不是主宰者、征服者,而是與自然學眾生物共同生存發展伴呂的合理定位。3、培養生態倫理道德,即人的生存、發展不破壞環境,人的生存發展要善待自然和其它生物。
二、中等學校景觀生態設計遵從的規劃原則
在進行中等學校景觀生態設計時還要遵從景觀的規劃原則:1、自然優先原則,即保護自然景觀和維持自然景觀生態過程及功能。2、持續性原則,規劃應謀求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以達到景觀的整體優化功用。3、針對性原則:即針對不同的規劃與評價,規劃學校就要評價其教育功能。4、多樣性原則,即在校園特定的系統中,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建設綠化空間體系、增加綠化空間及開敞空間等。5、社會原則:即尊重地域文化與藝術使人文景觀的時代性與地方性相結合。6、美學原則,即:使校園形成連續的整體景觀系統,符合美學及行為模式。
三、中等學校景觀生態設計環境育人理念
在進行中等學校校園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應突出環境育人理念。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學校就是教材,環境就是課程,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無時不在與環境相互作用,每時每刻都在受到環境的影響與熏陶,在進校校園景觀生態設計時,要對每一塊綠地、每一個園林、每一處景觀都注入教育元素使其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在設計時必須確定以下理念。1、保護和深化自然景觀的教育功能。即:是根據學校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綠化區域給人們環境優美清麗育人的感受。要充分保護和深化學校自然環境提供的自然景觀的教育內涵,使其富有育人功效。2、突出其教育功能。在設計時要人為設置和諧的建筑色彩、相對統一的建筑風格、有教育意義的文化長廊、直觀形象名人塑像和具有地方色彩校史展區等,使校園體現出一種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3、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即:中等學校生態景觀設計中要在突出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的特色。4、遵循教育學、心理學原則。在規劃校園生態景觀時,要遵循直觀性、啟發性、漸進性。
四、淺析涪陵五中校園生態景觀設計的功效
1、場地概況:涪陵五中位于國道之邊,長江之畔,東、南、西三面環山,坐落于高差10米的山地中凹陷地帶,占地約11萬平方米,背靠青龍山脈、東側烏龜寶、西靠天子殿、北臨長江之濱,視野開闊、腹地平坦、地吉人靈、適宜作很好的生態景觀生態規劃。
2、涪陵五中校園生態景觀規劃情況:根據涪陵五中的地理位置概況,涪陵第五中學新校區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為“一軸二帶、二環三島”的總體空間框架。
一軸代表涪陵第五中學的“歷史——現在——未來”的時空軸線,二帶:其一是體現涪陵第五中學歷史的白鶴梁之韻景觀帶;其二是名人雕塑景觀帶,一環是連通校園內部的道路功能環,三島是體現涪陵第五中學精神情感切入點。
根據功能需要和場所景觀需求將校園規劃為三個功能區和三個景觀園區和三個外環園區。
1、中軸三島園區
尚美廣場園區是新校區迎賓集散和情感承接過渡的廣場,代表時空軸線中“歷史”的切入點,設計繼承前期規劃欲揚先抑的思想,入口兩側環植多株大黃葛樹,既達到與老涪陵第五中學情感文脈的連接與過渡,又實現景觀空間“抑”的作用,穿過校門為櫻花大道與尚美廣場建筑形式相互映襯,行政樓前為尚美廣場的延伸。整個區域采用現代的造景手法,利用植物的空間層次來營造出“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開放空間和意境,同時該區域利用多種植物組團進行造景形成晨草園、薈萃植物精品,以增長和豐富莘莘學子的植物學知識。
2、智慧廣場園區
位于校區的中心,代表時空中心“現在”的切入點,在保證其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布置休閑設施。在實驗與圖書館之間的綠地空間,主要以疏林草地的形式進行布置,為師生的休閑、運動開辟出一個開放空間,從而達到人景互動的景觀效果,讓師生們更好地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整個區域以象征人才賢者的香樟為基調樹種,同時配以象征文化的槐樹、楸樹,間植桃李,喻意涪陵第五中學文化殿堂,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同時,該區域與智慧廣場相呼應,體現出更深一層的含意:涪陵第五中學為祖國的繁榮造就了許多棟梁之才。
3、致學園區
該區為教學樓內庭區域,在結合現狀地形的基礎上,整個空間以“春、夏、秋、冬”為序進行景觀展開設計,意在警示師生們在求學的歲月中秉承的致學之法、致學之態。
新春之雅:以迎春、茶花、紫玉蘭、白玉蘭為主題植物,以黃葛樹進行襯托,體現出一種春的氣息、春的遐思,意為“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讓同學們珍惜時光,把握現在。
仲夏之欣:該區域以石榴、合歡、廣玉蘭為主題樹種,下配紫薇、夏鵑、金葉女貞等灌木,同時在場地內散布一些景觀塑石,意在提示同學們在布滿荊棘求知的道路上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迎接新的挑戰。
金秋之勝:該景觀用桂花作為背景樹種,以銀杏、三角楓為主題,前景布以火棘、金葉女貞等灌木,意在給師生們季節性提示,使其更深刻的領悟收獲季節的可貴。
瑞冬之韻:以松、竹、梅為主要植物造景元素,營造出一種古樸詩意的園林空間,用“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蘊激勵同學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攀科學之顛。同時,運用松、竹的比德精神來熏陶學子的人品。
環外三園:沿校園環路外側布置的有玉蘭集秀苑園區(教工宿舍),桂子飄香園區(學生宿舍)、秋林楓致園區(教學樓背景山地),在其中營造出讀書、休閑、富于生活情趣且具有勵學內涵的多種園林空間。櫻花繽紛大道與名人雕像景觀帶,以自然風景林為基礎,形成獨具情趣意致的園林空間境域。
4、涪陵五中景觀生態設計的種植設計
種植設計是本次環境設計的核心內容。結合涪陵的氣候現狀,園區植物配置以常綠喬木、落葉灌木為主,落葉喬木、常綠灌木為輔,適當點綴花卉地被為準則。
植物配置模擬自然植被群落的特征,形成喬木、灌木、地被、花卉等多種植物的復式群落,群落內部注意種間的互生,共生關系,注意搭配的科學性以增強人工植被群落的美觀性,抗病性等適應能力。
五、對涪陵五中的校園生態景觀設計的淺析
1、體現辦學理念
涪陵第五中學“尚美育人”的理念孕育出了一代代精英,形成自身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新校區規劃設計中在情感文脈上與老校區互相呼應,學校景觀十分美麗,體現學校“尚美育人” 的辦學理念。
2、突出時代特色
深刻理解涪陵五中校園的總體規劃方案的開放思想及初步設計中的“以人為本”創意理念,配合總體布局和建筑形式,在環境規劃設計中突出了教學樓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加的景觀延伸和強化效應。
3、尊重場地特征
涪陵第五中學新校區地勢高差較大,對環境綠化有較大的影響。針對校園東、南、西地理位置凸起,校區在三面環山的凹陷地帶的特殊地理位置,規劃在校園中設置中軸線,將校園劃分為教學、生活、運動三個景觀和功能區。在運動區配置大量的綠地塊以平衡運動場的生態環境,在教學區設置三個植物園以凸顯生態景觀的教學功能,用高大的灌林種植于閑置環道使整個校園的植物與建筑形成以中軸兩側構勻輻射穩定空間格局,體現出結構和諧與文華底蘊。
4、突出“育人”氛圍
以富于情感特質的場所來突出環境綠化與人的互動,實現環境對師生的美育和加強藝術熏陶的功能,做到“山水明德、花木移性、詩意景觀、人文綠地、靜賞如畫、動觀似樂、綠團錦簇、水意朦朧”的效果。
5、展示了人文精神
植物設計中采用了大量富于人文品格的松、竹、梅、菊、桂等樹種來營造校園景觀。力求在短期內形成優美的校園環境,高雅的綠色植被,厚重的文化內涵,又使涪陵五中學風濃郁的人文氣息源遠流長,從而形成自身的種植文化特色。學校的生態環境對學生具有極為重要的育人功效。
綜上所述:在中等學校的景觀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堅持生態世界觀,遵循景觀規劃的基本原則,運用景觀生態學、教育學的基本原理,把校區分為以多的生態板塊、植物區域和綠地班塊并注入教育元素使之具有環境育人功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我們在進行校園景觀生態設計時要充分挖掘生態景觀的育人功能,建設高教育效能的中等校園。
{參考}
1、今日重慶 華龍網 重慶新農村建設 2010 12月11日
2、加強土地整理促進新農村建設 國土資源網 在第十五期國土管理市長研究班上的講話 2007年10月18日
3、《園創景觀實踐》 鄧顯渝著 2003.4
4、淺析生態景觀設計 邢建武 2007.9
5、論景觀設計分類及生態景觀設計 朱少華 《東北電力大學學報》 2007年10月27卷第5期.
6、城市生態景觀的特征與構建,龔克 程道品.《山西建筑》,2006,32 巻第3期:71-72.
7、居住區休閑空間環境研究,劉佳,《山西建筑》,2006,32卷第3期:34-35.
8、淺議園林建筑現狀與發展趨勢,顏向軍,《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巻第1期:139-142.
9、重慶山地農業的景觀生態規劃途徑 馬立輝, 李陽菊,李承承,王海洋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