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區城市的城市化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內外動力不足。制約因素眾多。如何突破制約,走出一條山區城市的城市化支路?筆者希望通過探討梅州市城市化策略,為廣大山區中心城市的城市空間拓展提供一些粗淺的建議。
[主題詞] 山區城市 城市化
一、梅州市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梅州市城市化發展現狀
梅州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為粵、閩、贛三省交匯之處。梅州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地域載體,人杰地靈,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良好。
梅州自1052年宋代建城以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城市發展史。2009年,梅州市域戶籍人口為507.36萬人,常住人口為414.49萬人,城鎮化水平為45.5%。國內生產總值為519.29億元,比上年增長9.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2558元,增長9.4%。三次產業構成為20.8∶40.4∶38.8,工業在城市三大產業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梅州市區建成區面積為39.6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約40萬。
(二)阻礙梅州市城市化發展的相關問題
1、城市經濟總量小
梅州城市經濟總量過小直接制約了城市化發展進程。雖然近15年來,梅州的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但整體上梅州仍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屬于廣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在2009年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GDP總量與人均GDP排名中,梅州GDP總量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第17位,人均GDP排名更是位處全省末位。
從近年來梅州經濟實力在全省的比重看,其地位也呈持續下降的態勢。從1993-2008年的經濟數據表明,除2008年略有上升外,梅州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在十五年間逐年下降,從1993年經濟總量占全省的2.32%下降到目前的1.32%。
與省內區域性中心城市比較,梅州的GDP總量排名低于韶關、汕頭、湛江等同處珠三角外圍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經濟實力相對較弱。
表1 梅州與省內其他區域中心城市2009年經濟數據的比較
城市 |
省內位置 |
GDP總量 |
人均GDP |
經濟增長率 |
韶關 |
粵北中心城市 |
578.75 |
19549 |
10.1% |
汕頭 |
粵東中心城市 |
1035.87 |
20385 |
10.7% |
湛江 |
粵西中心城市 |
1156.67 |
16647 |
10.6% |
梅州 |
粵東北中心城市 |
519.29 |
12558 |
9.8% |
在閩粵贛經濟協作區13市中,梅州GDP排名第九位,人均GDP排名第十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排名靠后,外貿出口總額處中下水平,梅州區域經濟總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表2 閩粵贛經濟協作區13城市經濟指標一覽表(2008年)
|
GDP
(億元) |
人均GDP
(元) |
出口總額
(億美元) |
實際利用外資
(萬美元)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
廈門 |
2- 1560.02 |
1-62651 |
293.94 |
204200 |
418.92 |
漳州 |
3- 1002.01 |
5-21073 |
38.76 |
50100 |
363.78 |
泉州 |
1- 2705.29 |
2-34840 |
57.96 |
235000 |
906.11 |
龍巖 |
7-672.85 |
4-24400 |
4.59 |
50615 |
208.36 |
三明 |
8-666.92 |
3-25407 |
7 |
6600 |
182.92 |
梅州 |
9-477.88 |
11-11604 |
5.78 |
12859 |
228.03 |
汕尾 |
12-350.23 |
10-12035 |
10.85 |
25500 |
232.21 |
汕頭 |
4- 974.78 |
6-19384 |
43.23 |
19398 |
569.16 |
潮州 |
10-442.8 |
8-17317 |
17.8 |
9200 |
170.6 |
揭陽 |
6-725.03 |
9-12679 |
20.98 |
20400 |
265.29 |
贛州 |
5-834.77 |
13-10016 |
9.73 |
2092900 |
266.95 |
撫州 |
11-434.05 |
12-11227.01 |
2.67 |
165.2 |
167.61 |
鷹潭 |
13-256.61 |
7-17705.86 |
2.41 |
1.02 |
61.27 |
注:1、資料來源:各市統計年報。
2、GDP、人均GDP兩項中,“1-”表示該市在該項中排名。
2、城市的綜合功能不強
在去年提交的《梅州總規實施評估報告》中,報告編制方進行了總規修編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道路、停車場及人行天橋和隧道等交通設施,還有廣場、綠地等公共開敞空間的建設還不能令公眾滿意。這與梅州近幾年來不斷加大設施建設,尤其是葉劍英紀念園、客家公園與東山教育基地等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形成了發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與市民切身相關的日常設施的建設滯后于服務整個城市和區域的設施。加緊完善直接為市民生活服務的設施是未來梅州市政府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治安、噪音嚴重、衛生狀況、公交服務水平等軟環境也是市民集中反映的需迫切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梅州經濟基礎薄弱,商貿、物流、教育、文化、醫療、體育、咨詢、旅游、信息服務、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等都有待大幅提升。城市綜合功能不強,導致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較弱,城市化凝聚力較弱,市民幸福指數有待進一步提升,城市化進程較慢。
3、城市發展空間狹窄
梅州地處粵東北山區,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中心城市發展空間狹窄,所轄土地面積只有298平方公里,而周邊城市的情況是:河源450平方公里,韶關2856平方公里,贛州479平方公里,龍巖2681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梅州中心城區明顯偏小,而且其中相當部分是不能建設的山地和河流用地,所處盆地靜風率高。
根據《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3—2015)》,梅州中心城市的主要定位是閩、粵、贛邊區及粵東北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但至今城市的發展與規劃的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城市首位度偏低,對外輻射能力較差,人口規模較小。而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發展空間狹小,使城市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人文歷史資源保護、居住環境優化等方面面臨兩難的抉擇。同時,梅州市市區和梅縣縣城同設在僅有100平方公里的梅州盆地,市、縣同城進一步加劇了梅州中心城市空間狹小的格局。
二、梅州市城市化發展策略
(一)提升城市經濟總量
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將直接推動城市化進程,是實現一切城市發展目標的基石。梅州市城市規模小,城市化程度較低,城市各項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和城市景觀亟待提升,客家文化需要整理、開發和延續……種種問題,都與城市的經濟實力息息相關。雄厚的經濟實力是梅州城市發展的堅實后盾。
梅州需牢牢扭住產業結構調整、項目招商、園區開發、城市規劃、優化環境和改善民生這六個“關鍵環節”,打造以新型特色工業、旅游先鋒產業、精致高效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健康療養產業和現代物流業為重點的主體產業群,實現三次產業融合協調發展,構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態型、循環型、低碳型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特色優勢資源產業化,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全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特色鮮明的宜居城鄉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帶。把梅州建成廣東重要的綠色現代產業基地、粵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極大增強梅州經濟總量的有效途徑。
(二)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城市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的聚集的過程,從長遠來看,那樣只會帶來嚴重的“城市病”,導致人們對城市的“離心”而非“聚集”。城市化帶來的各項便利和規模效應將淹沒在種種現行的城市弊端中。
按照“建設幸福廣東”的總體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以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幸福指數。圍繞提高百姓幸福指數,加快推進惠民利民工程建設,積極謀劃和實施一批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心重點工程,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為民做大事、實事、好事,科學制定幸福指標評價體系,讓幸福變成看得見、摸得著、人民群眾享受得到的成果。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抓好勞動力資源開發建設,著力打造梅州勞動力品牌,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救助力度。重視和加強人文關懷,妥善處理勞資關系。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致力打造“全國知名的客家文化產業城”。使城市成為宜居宜業的載體,增強城市化的凝聚力。
(三)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梅州是山區城市,可用于城市建設的空間較少,且相對零散,集中利用不便。如何為山區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我們認為應采取如下策略:
針對當前山區中心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僅靠中心城區自身的規模擴張尚難以實現。受地理環境特征的限制,山區中心城市的用地范圍和資源條件難以支撐其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山區中心城市功能的調整與提升,如在原有中心城區現有轄區的空間范圍內進行,實現難度太高,或者根本不能實現。因此,必須跳出行政區劃的束縛,從市域層面著眼,通過空間跨越式的功能組團模式,在更大的空間范疇內,重新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拓展城市功能,共同塑造功能組團型的山區中心城市格局。
三、結語
城市化是一條長期的過程,山區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更加崎嶇不平。只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山區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筆者期望以這粗淺的論述,拋磚引玉,引發對山區城市城市化策略的討論,從而尋找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山區城市的城市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