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有關肺癌術后的一些措施有哪些呢,怎樣做是正確的醫學護理管理模式呢,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對護理管理的新技巧呢?從肺癌護理的管理特點及影響做用等地方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護理學報》,《護理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護理學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護理學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護理學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肺癌患者行氣管插管術后需要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通氣模式,促進患者呼吸肌功能的恢復,并按照病情制定試脫機方案。在試脫機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給予完善的護理干預。目前,臨床尚沒有統一的護理干預標準,導致試脫機患者的護理干預存在滯后性缺陷。對此,在進行自主呼吸試驗之前,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呼吸,介紹試脫機的必要性,使患者做好身心準備。
關鍵詞:肺癌治療,醫學論文,論文發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6.5歲,吸煙史3~30年,平均吸煙史16.5年;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確診,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為1.48~2.12L,平均1.85L;均行單側肺葉部分切除手術,手術時間116~128min,平均手術時間122.5min;排除伴有心律失常者,電解質紊亂者,有支氣管手術史、食道手術史者,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疾病等慢性疾病者,單側肺葉全切除者、接受無創機械通氣治療≥24h。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吸煙史、肺功能水平、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手術結束后,給予氣管插管并轉移至ICU中維持機械通氣,通常選擇同步間歇指令性通氣聯合間歇正壓通氣模式[1]。當手術麻醉效果消失后,立即執行試脫機方案,將呼吸機參數緩慢調節至較低水平,有助于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在患者恢復至自主呼吸試驗標準時,通過“T”管對患者進行自主呼吸試驗,當患者達到自主呼吸要求后撤離呼吸機[2];若自主呼吸試驗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則應持續使用呼吸機,表明本次試脫機失敗。
對兩組患者均給予詳細講解、有效溝通、呼吸指導等護理干預,護理干預時機選擇:對對照組患者開始進行自主呼吸試驗時給予護理干預,對觀察組患者在執行試脫機方案時給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法包括:①詳細講解: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人工通氣治療的方法和性質,機械通氣僅作為過渡性治療,患者在術后應盡早脫離呼吸機;②有效溝通:在患者體征穩定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給予有效鼓勵,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③呼吸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呼吸訓練,并親自示范呼吸技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呼吸機參數進行調整。
1.3脫機試驗判定標準[3]試脫機成功:脫機后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穩定,血氣分析情況有效改善,恢復至發病前平穩狀態,主觀感覺良好,潮氣量>5ml/kg;患者未出現低氧血癥、二氧化碳大量潴留、酸中毒等并發癥,此時可以拔除氣管插管。試脫機失敗:在試脫機過程中,患者持續呼吸困難超過5min,心動過緩或過快;出現低血壓或高血壓;發生焦慮、大量出汗、低氧血癥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5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42例首次拔管成功,對照組37例首次拔管成功,兩組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24h內1例再次插管,對照組2例再次插管,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開始試脫機時,患者耐受性較差,容易出現不適或恐懼心理,此時采取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在術后患者蘇醒后,應立即進行試脫機方案并給予護理干預,向患者介紹自主呼吸的方法和技巧,這是順利拔管、確保自主呼吸試驗成功的前提。同時,護理人員應適當調節呼吸機參數,給予耐心解釋和指導,消除患者恐懼、緊張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充分鍛煉呼吸肌,避免心理壓力過大或呼吸不正確導致生命體征大幅度波動,從而緩解患者心理和機體的不適感。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首次拔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明顯在脫機開始時的護理干預效果優于自主呼吸試驗時的護理干預效果,有助于患者逐步恢復呼吸功能,有利于試脫機方案順利實施,為脫機成功提供保證,可作為最佳護理干預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