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簡析當前云南醫藥建設的新發展方向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檢驗醫學時間:瀏覽:

  云南醫藥是出名的,但是醫藥人員還是欠缺的。應該怎樣加強對醫藥建設的新發展模式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專業的醫藥團隊并且加強對醫藥學的認識。《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國內藥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是國內廣大醫藥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交流信息、更新知識的重要學術平臺,也是發布藥品及相關領域產品廣告的重點專業期刊媒體。目前機構用戶達3304個,國際個人讀者分布在20個國家和地區。為更好地服務讀者,本刊可向全國各地郵局訂閱,也可跨期、跨月向本刊發行部直接訂閱、訂購。同時也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摘要:云南是一個民族大省,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人口有70%以上居住在山區,缺醫少藥現象十分突出。云南省衛生廳副廳長鄭進曾指出:“在邊疆少數民族省份云南,發揮民族醫藥服務能力在基層醫藥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培養民族醫藥人才對于充分發揮云南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增進維護少數民族人民健康,促進云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建設中醫藥強省、民族文化強省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才培養作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關鍵,應盡快形成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云南醫藥,醫藥建設,醫藥協會

  一、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常務副會長、北京藏醫院院長黃福開認為:民族醫藥在歷史發展中,始終以“口傳身授”為主,強調個體經驗的積累和體驗型的學習方式。目前,由于傳承人老齡化、潛在傳承人數量銳減、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使民族醫藥的傳承大大受限,本來已經稀有的民族醫藥人才瀕臨嚴重的斷層危機。在社會深刻轉型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云南民族醫藥大多已處于“名醫消逝、名方流失、名藥失傳”的境地,其人才培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簡析當前云南醫藥建設的新發展方向

  1、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

  由于歷史、自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云南民族地區存在著衛生資源總量少、辦醫條件差、衛生等公共服務滯后、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等問題。《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有民族醫院200所,云南有4所,占全國總數的2%;全國共有民族醫院床位數13484張,云南有296張,占全國總數的2.2%。落后的衛生基礎設施制約了云南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民族醫藥人員難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云南民族醫藥人才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隊伍參差不齊

  云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19個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苗、瑤、傈僳、拉祜、德昂等5個少數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還不到6年。云南的阿昌、布朗、德昂、獨龍、基諾、怒、普米等7個人口較少民族由于歷史、自然、經濟以及教育諸方面的原因,在醫藥方面的發展相對其他民族而言更為緩慢。加之一些民族本身無文字,許多云南民族醫藥常識通過口耳相傳流散于民間,導致云南民族醫藥發展整體水平較低,進一步制約了民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醫藥是中國傳統醫藥以及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云南各少數民族積累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形成了以彝醫藥、傣醫藥為主,藏、苗、壯、白、納西等民族醫藥為輔的云南民族醫藥體系。從整體上看,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已經落后于西藏、新疆、內蒙古、廣西、貴州等省、區。云南民族醫藥要在短期內實現質的飛躍,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本文通過對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進行分析,提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發展的對策建議。

  3、云南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整理力度不夠,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長期以來,云南民族醫藥文獻典籍的繼承、整理、研究、保護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一些單方、驗方、秘方已失傳或接近失傳。加之云南很多民族的醫藥知識、特色療法等并不成體系,在歷史上無文字記載,主要依靠口傳心授,掌握高超的本民族特色醫療技術的專家越來越少,后繼乏人、乏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民族醫藥人才的培養。因此,進一步對云南少數民族醫藥理論和經驗進行發掘、收集、整理已迫在眉睫。

  4、云南民族醫藥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能力不足

  云南民族醫藥研究長期以來處于民間自發狀態,雖然誕生了“云南白藥”、“撥云錠”等知名民族醫藥品牌,但由于各界重視程度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導致高層次民族醫藥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短缺,難以將那些獨具特色、療效顯著的民族醫藥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開發出能夠普遍推廣的醫藥產品。

  二、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云南民族醫藥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云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1、云南擁有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

  云南是民族醫藥資源富集區,享有“動植物王國”、“生物資源基因庫”、“藥材之鄉”、“藥物寶庫”的美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的民族藥資源普查發現,云南省有民族藥1300多種,民族藥的種類與數量在全國均居首位。三七、滇重樓、黃花蒿、天麻、龍血竭、燈盞花、金鐵鎖、蘿芙木、昆明山海棠、巖白菜、大黃藤、透骨草、小紅參、青葉膽等代表藥材為云南民族醫藥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一個部委2007年聯合頒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現有民族醫藥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民族地區舉辦高等民族醫藥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民族醫藥學院、民族醫藥系,或設立相應的專業、專業方向,鼓勵有條件的民族醫藥積極開展專業研究生教育。”國務院2007年發布的《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設立民族醫藥專業、開展民族醫藥學科建設。”2006年9月1日,云南省副省長高峰視察云南中醫學院時強調:“必須加強民族醫學學科建設,以此推動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目前,云南民族醫藥唯有傣醫藥院校教育形成了較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與云南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極不相稱。因此,建議出臺特殊優惠政策,著力解決資金不足、師資力量短缺問題,繼續加強云南中醫學院傣醫學本科和民族醫藥研究生培養力度,鼓勵和扶持具備條件的大專院校進一步開展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工作,不斷健全、完善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和格局。

  2、政策支持成為促進云南民族醫藥發展的強勁動力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就將傣醫藥正式列入全國“四大民族醫藥”,使云南民族醫藥進入振興時期。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考試認證中心正式將傣醫醫師資格認證考試納入全國專業考試范圍,奠定了傣醫藥的國家法定地位。2009年,云南省出臺了《關于加強云南省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民族醫藥人才培養、學術及科學研究、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以及醫療機構設置作出了重大部署。《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2―2020 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具有云南省資源特色的中藥材基地,壯大‘云藥’品牌,發展民族醫藥。”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的意見》決定把“大力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列入實施民族經濟發展示范。

  3、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一些云南民族醫藥療效顯著

  民族醫藥豐富多彩的診療技法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藥大多無損傷性,無污染、無公害、毒副作用小。受特有的居住環境、地理氣候條件和生產、生活實踐影響,各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和治療方面也各具特色,一些民族醫藥療效獨特。例如:彝醫藥在排毒、通脈,治療骨折、風濕、蛇傷、感冒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彝藥“云南白藥”以其獨特的活血化瘀、止痛消炎功效而蜚聲海內外。根據彝藥古方“骨土”開發的“速效骨傷愈”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骨科用藥,并被美國藥品和食品管理局批準進入美國市場銷售。傣醫藥對治療蛇毒、肝炎、腫泡、婦科病等皆有奇效,其暖雅(睡藥)療法對于風濕類疾病療效顯著。景頗族胡蜂酒是在“四大民族醫藥”之外唯一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少數民族醫藥。

  4、作為“云藥”產業重要支柱的云南民族藥已成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中藥現代化”戰略的實施,云南省著力打造“云藥”產業。文山三七、普洱石斛、昭通天麻、西雙版納南藥、武定重樓以及楚雄民族藥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以民族藥為主要原材料開發的“云南白藥系列”、“三七系列”、“燈盞花系列”等知名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云南經濟發展;“云南白藥”已成為中國民族藥的第一品牌,傣族醫藥血竭系列產品銷售年產值超過千萬元,銷售市場覆蓋全國。2011年,云南省中藥、民族藥產值達128.59億元,同比增長32.4%,其中123個民族藥品種銷售額達11.84億元,單品種銷售額過億元的品種有4個。

  5、云南民族醫藥臨床醫療、科學研究機構已逐漸形成規模

  改革開放以后,云南省成立了西雙版納州傣醫院、景洪市中醫傣醫院、迪慶州藏醫院、云南省彝醫醫院等民族醫院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西雙版納傣醫藥研究所、云南省彝族醫藥研究所、云南民族醫藥研究所等民族醫藥研究機構,極大地推動了云南民族醫藥科學研究、臨床醫療、藥材種植、藥品開發以及保健食品開發。

  6、傣醫藥教育已經形成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

  1986年7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在州衛生學校舉辦傣醫中專班,培養以傳統傣醫學為主兼學中醫與西醫的青年傣醫,標志著傣醫藥學校教育的開端;2007年,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設置傣醫學專科專業;2011年5月,云南中醫學院民族醫藥學院成立;2012年,云南中醫學院傣藥學學科被批準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2014年,云南中醫學院招收第一批傣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目前,云南中醫學院在民族醫學碩士點下設置了傣醫學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民族醫學博士點下也設置了傣醫學方向,主要面向云南省培養傣醫學高級人才。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傣醫藥已經形成了從中專到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7、云南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地緣優勢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533.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廣西。云南省人口超過5000人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著自己防病治病的經驗乃至醫藥理論。其中,傣、藏、壯、彝、佤、白、納西等民族都對本民族的醫藥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形成了民族醫藥知識的天然寶庫。

  8、新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為云南民族醫藥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隨著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現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由于新的疾病不斷出現、醫療費用不斷上漲、西藥毒副作用日益增多等因素,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傳統醫藥的作用和價值。民族藥物中的天然產物藥來自大自然,有藥食同源的基礎,許多以民族醫藥為基礎開發的復方天然藥物不僅療效顯著,而且不良反應輕,具有很大市場潛力和開發空間,在“回歸自然”和“低碳經濟”理念影響下,市場需求不斷增長。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和更新加快,民族醫藥也需與時俱進。為進一步幫助民族醫藥人才拓展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建議繼續依托云南省各民族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一批繼續教育示范基地,開展云南民族醫藥養生保健技術培訓、文化和科普知識傳播工作,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民族醫藥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同時要加大對現有基地的經費投入,在政策制定、項目分配、資源整合方面予以支持,確保繼續教育取得實效。

  三、加強云南民族醫藥人才培養的建議

  近年來,云南省已經在納西族、白族、佤族、拉祜族的醫藥搶救發掘方面有所突破,編撰出版了《中國拉祜族醫藥》、《中國佤族醫藥》、《中國納西東巴醫藥學》、《納西東巴醫藥研究》、《云南白族醫藥》、《云南藏醫藥》、《中國彝族藥學》《云南彝醫藥》、《怒江流域民族醫藥》、《香格里拉民族藥圖鑒》等學術專著。但從總體上看,由于民族醫藥的經驗、療法見諸文字的較少,挖掘、整理難度大,因此除上述民族醫藥外,其余少數民族的醫藥搶救發掘工作還任重道遠。建議省、市兩級政府設立民族醫藥搶救發掘專項科研項目,重點開展阿昌族、哈尼族、怒族、布朗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醫藥常用醫技醫法、習慣用藥、秘方驗方、養生保健方法等醫藥知識、文獻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獨龍族民族醫藥的搶救性發掘整理研究;開展哈尼族民族醫藥理論整理研究。

  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是民族醫學傳承的精華,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云南民族醫藥已經涌現出一批名老專家,如:傣醫藥專家康朗香、康朗臘、林艷芳、鄭進;納西醫藥專家和麗生;藏醫藥專家祁繼光;彝醫藥專家張之道、楊本雷、方文才、余惠祥等。其中,林艷芳被遴選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楊本雷入選云南省首批“云嶺名醫”。2005年,云南省啟動了國家級、省級民族醫指導老師和學術繼承人遴選工作,已有多名民族醫學術繼承人完成跟師學習,順利出師。總體而言,云南民族醫藥知名專家經驗傳承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不容樂觀,一些名老專家受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等的限制,師承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名老專家的經驗傳承是促進民族醫藥發展的首要任務,建議為民族醫藥名老專家開展師承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應在從業資格、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湖南省| 济阳县| 车致| 阿拉善盟| 铁岭市| 明星| 义乌市| 辰溪县| 广元市| 塔河县| 赣榆县| 胶州市| 兰州市| 凤阳县| 汤阴县| 伊吾县| 凌海市| 无锡市| 新津县| 崇明县| 额尔古纳市| 惠来县| 资兴市| 平安县| 高台县| 东台市| 泰安市| 新巴尔虎右旗| 和龙市| 海安县| 三都| 绥棱县| 察雅县| 九江市| 和田县| 大理市| 永昌县| 当雄县| 青阳县|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