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康復治療前應先對病、傷、殘者進行康復評定,然后制定一個康復治療方案,由以康復醫師為中心的,康復治療師和臨床醫學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康復治療組去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評定、調整,直至治療結束。文章發表在《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上,是檢驗醫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康復技術,手部感染
康復治療是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是使病、傷、殘者身心健康與“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也是病、傷殘綜合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祻椭委煶Ec藥物療法、手術療法等臨床治療綜合進行。
手部傷口感染在臨床工作中極為常見,但如果重視不夠,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而導致手傷殘的情況也不少見。自1999~2003年,筆者采用綜合治療方法處理手部感染傷口86例,取得較為滿意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齡4~63歲,平均38歲,病程1~12周。急性手外傷清創術后感染52例,擇期手術后感染22例,前臂缺血性肌攣縮因燙傷、壓瘡等因引起手部傷口感染2例,其他感染10例(例如膿性指頭炎等)。86例中除7例為炎癥早期沒有使用抗生素外,其余都曾經使用過抗生素。
1.2 治療方法
1.2.1 炎癥期康復治療 首先,必須控制感染:(1)對于膿性分泌物需換藥、清潔傷口、更換敷料,每日1~2次。(2)超短波的應用在感染早期浸潤階段,且明顯傷口,用對置法,無熱量,每次10 min,每日1次,5~10天為1個療程?;撔詡诓捎脤χ梅?,微熱量,每次10~15 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若膿性分泌物多且有壞死組織的傷口,超短波和紫外線聯合應用效果更好,但必須先做超短波,后做紫外線照射。若有骨髓炎傷口,應早期超短波治療,無熱量,每次10 min,每日1次。
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微熱量,每次15 min,療程較長,10~20次。(3)紫外線的應用。炎癥感染早期用1~2級紅斑量,每日1次。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傷口采用中心重疊照射法,傷口表面用超紅斑量,傷口周圍用中級紅斑量照射,每日1次。目的是殺菌,促使炎癥消退,加速壞死組織脫落,清潔傷口。
肉芽增生階段用小劑量紫外線,1~2級紅斑量,每日1次,可促進肉芽生長,創面愈合。一般情況下,感染傷口經5次左右紫外線照射都能取得明顯效果。其次必須保持關節活動度。下列情況不宜早期進行關節活動:(1)嚴重損傷3~4天;(2)神經和肌腱修復術后3周;(3)急性炎癥感染期;(4)不穩定骨折;(5)術后需嚴格制動。傷手應盡早進行輕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這對于傷肢消腫,防止粘連,關節僵硬和軟組織攣縮,最大限度恢復手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2.2 愈合期的康復治療方法 (1)控制瘢痕超常增生,軟化瘢痕。音頻電療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20次為1個療程。蠟療法促進血液循環,消腫,軟化瘢痕,松解粘連。蠟餅法,蠟溫40 ℃左右,每日2次,每次30~40 min。(2)運動療法:蠟療后立即進行,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
(3)手夾板應用,對僵硬手治療,除手法被動運動外,必要時,需佩戴夾板。夾板可長時間地間斷使用,目的是纖維組織不斷的旋轉應力,促進瘢痕組織的再塑形,促進手功能恢復。
2 結果
54例感染傷口,單純經超短波治療平均9.2次,炎癥消退,傷口愈合。32例經超短波和紫外線聯合治療,感染控制,創面愈合。其中10例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擴創手術,去除壞死骨組織或截指后,炎癥才得以消退。傷口愈合。
3 討論
無論是外科切口或是創傷所致,其傷口的修復過程是相同的,即經歷炎癥期、纖維組織形成期和瘢痕組織再塑形期3個階段。在傷口愈合的前兩個階段,康復治療目的是通過減少水腫,控制傷口化膿感染的措施,有助傷口修復的生理過程。后期階段康復目的是促使增生瘢痕纖維組織朝向正常的生理運動方向塑形,該過程需要6個月~1年時間尚可完成[1]。
為了減少和控制瘢痕組織增生、肌腱粘連、關節僵硬以及軟組織攣縮,在醫療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傷肢的早期活動和控制腫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嚴重的手部化膿性感染傷口,應采用抗生素、超短波、紫外線和外科手術等綜合措施治療,可縮短療程,減少合并癥的發生。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傷口感染預后較差,對此類傷口的處理應預防為主,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臨床上出現細菌的耐藥性經常發生。正確、及時的使用超短波和紫外線不僅可以加速手部感染傷口的治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對于恢復手功能也有良好的作用[2]。
醫學期刊論文網投稿推薦:《中國實用內科雜志》創刊于1981年,系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全國性內科技術類期刊。創刊29年來堅持以以讀者為中心,依靠專家辦刊,突出雜志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深受國內廣大醫生的歡迎,發行量一直位居同類雜志首位,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本刊已經被評定為:全國內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
[參考文獻]
1 王澍寰.手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451-471.
2 郭萬生.理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91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