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專業權威的醫學論文發表網提醒您:醫學論文是科技論文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報道自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新性工作成果的論說文章,是闡述原始研究結果并公開發表的書面報告。
醫學論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組成:論文題目;作者署名、工作單位和郵編;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關健詞;正文(資料與方法、結果、結論)參考文獻。
發表檢驗醫學職稱論文編寫上要注意:
研究對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對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種動物或其他。這個欄目中,對人體最好不用“實驗”兩字,對動物或其他類可用“實驗研究”。對所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條件等應當一致且固定不變,特別在病人組與對照組間的性別、年齡要相當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穎。檢測和治療方法切勿全部重復他人所用的,并且應由專人、專機完成。例如技術熟練者與新參加工作者的技術條件不相同,其檢測的結果則會出現人為的差異。又如儀器性能相差過甚時,所作結論會有一定的差異,否則作出的結論均一致,其可信性則值得考慮。
檢測指標:要準確。選擇容易觀察和意義明確的客觀指標。如觀察胎兒臍帶繞頸的時間,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時間較長,則其結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性強,檢測的指標要有旁證,如檢測診斷冠脈狹窄最好有冠脈造影結果的對比。診斷腹部某臟器之惡性腫瘤則應有手術病理或針吸細胞學的證實。這些在科研設計時應安排好。
研究結果:要有科學性。要按科研設計的目的研究和觀察,得出結果以統計學的客觀數據為結論,作為本項課題研究的結果最佳。
統計方法:設立對照組:要條件相似。為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應設對照組,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對比,分辨出處理因素與非處理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差距。處理因素包括對病人的檢測、治療方法、劑量等,非處理因素包括、環境等。非處理因素在兩組均相對一致時,例如,兩組間的年齡、性別均一致,檢測時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節內等,其得出的結果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隨機化:要客觀。隨機化即研究兩種不同檢測方法、治療方法、用藥方法等對檢測或治療結果的觀察。隨機化是保持實驗組與對照組相對均衡的方法,即應用抓鬮、抽簽等方式。這并非按主觀愿望挑選,而是被研究對象是從總體中隨機抽取的,即每個對象都有同樣的機會被抽到。
樣本量:要大。樣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觀的真實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