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呈現出網絡化、智能化的特點。內涵式發展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ヂ摼W觸角的不斷延伸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也為新時代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據高校數學建模活動的現狀,分析了目前高校數學建?;顒又写嬖诘囊恍﹩栴},對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數學建?;顒舆M行了探討。指出應通過數學建模培訓、競賽,引導學生樹立起“組網”“用網”和“入網”意識,讓學生自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和能力體系,將個人的發展積極融入整個社會網絡中去。
[關鍵詞] “互聯網+”;數學建模;教學改革
作者: 楊 宏
有位哲人曾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21世紀剛剛過去了五分之一,當我們驀然回首時才發現,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程辦公、遠程會議、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直播、智慧城市、網上購物、網上看房、網絡游戲、同事QQ群、微信朋友圈……所有的這些詞匯都指向了一個關鍵詞——“互聯網”。當今社會,互聯網猶如無數隱形的觸角撫摸著人類生存的每個角落,給現代社會和人類帶來了舒適的生活、無盡的財富和繁榮的經濟,互聯網早已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1]。進入新世紀以后,互聯網已經成為像水、電、天然氣一樣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這個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新生事物已經把它的觸角延伸到了我們工作、學習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通俗地講,“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讓許多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互聯網也會像電一樣,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給各個行業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互聯網+通信=QQ、微信;互聯網+購物=淘寶、京東;互聯網+餐飲=美團、餓了么;互聯網+出行=滴滴、摩拜;互聯網+交易=支付寶、微信錢包,等等。
數學建模是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將現實問題抽象為近似的、能“解決”的數學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凡是要用數學來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應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來解決的。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數學建模以極大的推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數學和數學建模的重要性[2]。數學建模是數學學科六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應用數學、物理學、統計學、生物學、經濟學等各學科知識及計算機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手段?;ヂ摼W的加入,使得傳統教學模式得到極大豐富,以個人電腦和手機等隨身設備作為載體出現的移動端教育平臺,以及新型課堂等教學模式,都對傳統教育提出了挑戰,也為傳統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3]。在“互聯網+”背景下探討如何有效開展數學建模活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數學建?;顒又写嬖诘膯栴}
(一)有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拍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數學建模活動所涉及實際問題的范圍仍不夠廣,也未能從社會網絡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著手去做一些前瞻性、適應性的工作,只是相對靜態、孤立地考慮一個個實際問題。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實際上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新冠病毒的傳播規律、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策略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給出科學的、系統的解決辦法。而在平時的建模培訓、競賽中,與熱點社會問題的結合有些不夠緊密,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不符合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
“內涵式發展”從形式上區別于外在性發展,是從事物的本質屬性出發的內在性發展;從內容上看,“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由事物內部各組成要素共同協調推進,內容更豐富、更有活力的發展理念。它是一種以數量增長、規模擴大的外延式發展為基礎和前提的轉型升級式發展,基本要求是轉變單純依靠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來尋求發展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旨在通過回歸事物本體,以內生性的、協調性的發展,實現事物內部結構的優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及發展潛力的最大化挖掘,目的是開拓一條更加科學、更加理性,可實現速度、結構、規模、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4]。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數學建模活動或多或少地是以在各級各類數學建模競賽中獲獎為導向的,平時的培訓、模擬賽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各級各類數學建模競賽中取得好成績,而賽后缺乏對賽題的進一步研究、拓展,以及對相關知識的進一步學習、積累。這與高考模式有些類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只要考上大學似乎就大功告成了。而上了大學以后,相當一部分學生就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壯志,只圖當下的“歲月靜好”,使自己的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這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顯然是不相適應的。
(三)缺乏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目前,許多高校對于數學知識的教學仍停留在工具階段,僅僅把數學知識和數學建模作為一種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工具,而沒有把“互聯網+”背景下數學建模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去滲透、延展?;ヂ摼W時代下的“游戲規則”與傳統的工業時代有很大的不同,社會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具有某種單一技能的、以流水線方式培養的“標準化”人才。而當前的培養模式難以適應新的時代背景對人才的新要求,所以教育部才會提出全面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四新”戰略布局。部分在校學生雖然親身經歷過數學建模培訓和競賽,但他們大多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知識和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是整個大的社會網絡的一個節點,意識不到自己已經置身于一股全新的時代潮流之中,未能及時把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以有效應對日趨網絡化、智能化的社會發展趨勢。
推薦閱讀:互聯網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