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金融是國家經濟的命脈,從維護金融安全的角度來看,金融業國有或國有控股,對于一國金融安全、穩定、高效的運行不可或缺,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移動支付業務推廣、運用和把控,列入到國家金融安全的戰略地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非銀行支付機構與銀行的客戶賬戶高度關聯,其業務操作直接影響銀行的資金流和客戶資金安全。本文透析,目前非銀行業支付機構的發展規模,以及其交易量在市場中的占有份額,分析平臺資金安全風險;剖析銀行業金融機構缺乏對移動支付業務的重視,從而使得非國有經濟主體占據了95%的市場份額,而如果國有經濟主體在金融支付行業內喪失主體地位,客戶資金的安全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風險,需要監管部門重視。本文以基層支付結算工作者的視野,提出對加強非銀行支付平臺安全管控,強化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的建議。
近年來,非銀行支付業務迅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加強了對非銀行支付機構(即通常所指第三方支付機構)管理,對規范非銀行支付機構業務、實施金融監管、金融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根據網上發布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發展規模可知,原本屬于國有銀行“存、貸、匯”三大業務之一的“匯”,其中有一部分演化為移動支付業務,當前銀行機構僅占市場份額的5%。具體如下:
自從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放首批支付牌照(全稱為《支付業務許可證》)以來,移動支付市場已經過了四次大洗牌,中國人民銀行對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出大額罰單,支付牌照縮緊發放,很多非銀行支付機構被不斷注銷資格。在2018年底,僅有243家擁有支付牌照。 非銀行支付機構與銀行的客戶賬戶高度關聯,其業務操作直接影響銀行的資金流和客戶資金安全。但是根據易觀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騰訊金融、支付寶占據市場份額的93.11%。這種現狀為加強非銀行支付產業監管提出了新課題。如果金融業國有經濟主體地位喪失,那么其在未來國家經濟戰略的統籌和規劃上也將喪失話語權,而這也將增加政府對金融的控制難度。
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總體情況
非銀行支付機構介紹。其是指獨立于商戶和銀行,并且具有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支付機構,其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交易支付平臺的網絡支付模式。按照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服務對象類型,我們可以將非銀行支付機構分為面向企業用戶服務(收單業務)及面向個人用戶提供服務(支付業務)兩類(圖1)。
非銀行支付機構業務模式。非銀行支付機構作為收款方及付款方之間的支付橋梁,主要通過搭建支付平臺,為收付款雙方提供資金劃轉、資金清結算以及技術、安全保障服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其支付業務包括網絡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及受理以及其他。前三者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基本業務,在該業務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以向收付款雙方收取手續費盈利。隨著服務豐富度的增加,非銀行支付機構逐漸探索出其他業務模式,如利用數據資源開發大數據產品,提供精準營銷等增值服務,以實現多樣、靈活的盈利模式。
非銀行支付業務特征。非銀行支付不僅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務簡單的結合,還是一種金融創新,包括渠道、產品以及運營模式的創新。特征如下:
低成本。互聯網金融交易通過互聯網渠道來完成,其中信息甄別、匹配與交易都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這使金融機構節省了大量的運營投入和人工成本。
高效率。由于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互聯網上實現的,這種交易可以在瞬間完成,節省了客戶大量的等候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覆蓋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在社會中的普及度越來越高,這就使金融服務可以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覆蓋更多的人群,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門檻低。傳統金融機構由于運營成本較高,因此對于客戶的準入有一定的門檻約束,而非銀行支付機構運營成本較低,對客戶的準入要求也較低,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迅速的發展。
風險大。非銀行支付業務背后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和網絡安全風險兩種。現階段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由此造成違約成本低的情況,同時很多互聯網平臺準入門檻低,良莠不齊,加劇了信用違約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需要通過互聯網實現交易,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擊,較傳統金融而言,更容易誘發網絡安全風險。
非銀行支付業務特點。首先,移動支付大規模增長時代已經告一段落,市場進入了有序發展階段。隨著人們線上支付、線下掃碼支付習慣的養成,非銀行支付滲透率較高。2017年起,非銀行支付規模發展成倍增長的時代結束,市場逐步進入有序發展階段。據艾瑞咨詢《2019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到2017年,銀行卡收單業務規模占比為32%,網絡支付總規模占比68%,其中移動支付的部分超過80%。在此階段,移動支付成為規模占比最高業務;據比達咨詢(BigData-ReseAarch)《2019年中國一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分析報告》:2019年中國一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51.5萬億元,環比增長9.1%。
其次,監管趨嚴,新挑戰來臨。2017年底,斷直連及備付金交存相關政策出臺后,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始以“間聯”模式運行,客戶備付金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資收入消失,對現有收入可能造成3%~30%的負面影響;支付機構通道成本升高,原有通道營收模式難以繼續。接下來建立自有客戶基礎、發力拓展市場、增加收入來源成為重中之重。
最后,產業鏈重構,“價格戰”繼續,基礎支付服務手續費走低。一方面,隨著“斷直連”政策明確,國內非銀行支付機構上游關系將非常明確,統一通過銀聯、網聯連接各發卡行及支付寶、微信支付;下游在商戶拓展上也會更加清晰,直接連接商戶或發展商戶拓展服務商。另一方面,非銀行支付機構在發展增值業務,服務初期或將會在基礎支付服務上讓利、持續一段時間的“價格戰”。
非銀行支付行業的發展現狀。其一,移動支付總占比不斷增長。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讓移動支付的用戶規模進一步擴大。根據艾瑞咨詢2019年上半年 《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數據發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約110.4萬億元。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約為55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2.6%。從交易規模結構看,移動消費和移動金融版塊表現亮眼。在移動支付市場競爭格局上,支付寶、微信支付保持重要地位,占據了54.2%和39.5%的市場份額。另外,《報告》還指出,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約12.9萬億元;線下掃碼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約15.4萬億元,線下掃碼支付在場景覆蓋上已經較為完善,用戶掃碼習慣已經逐步養成,線下掃碼支付市場也步入了穩定增長階段,各季度之間的環比增速受消費市場的季節性波動影響較大;移動智能終端NFC支付交易規模約154.8億元,占整體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的比例較小,但增速較快。
推薦閱讀:青海金融投稿版面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