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數字經濟時代,貨幣數字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中國人民銀行也在加快研究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發行,不僅將改變普通人的日常支付方式,也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將從數字貨幣定義、運營體系以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
服務消費互聯網的平臺企業發展現狀
定義央行數字貨幣(DC/EP),首先要從貨幣的起源和定義說起。
貨幣的起源。人們每天都會有交易活動發生,交易是通過各類支付方式完成的,比如現金、移動支付,這些支付方式本質上是實現了貨幣的轉移,貨幣只是以紙鈔、電子信息為載體。追根溯源,貨幣是人類社會天然就有的嗎?貨幣的起源是什么?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在《論貨幣的起源》(On the origins of money)中提出一個觀點,貨幣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人們覺得有用。就像語言起源一樣,人們之所以認可一個字、一個詞是因為大家都能接受它背后代表的意義,強行發明一種語言是背道而馳,上世紀曾有人發明“世界語”,目前用者寥寥,幾近消亡。隨著人類社會出現了交換,在交換過程中需要明確一種價值表達形式,比如1只羊等于100斤小麥,伴隨交換的頻繁發生,這種簡單的價值形式逐漸演變為貨幣,那么用什么物品當做貨幣,這并不是由某個人設計出來的,而是整個社會自發的共同認可的一種結果。
因此筆者認為貨幣起源于一種自發秩序,最初某種物品成為貨幣,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所有社會成員在交易過程中共同對它認定,形成的一種共識,其作用是降低了交易費用,在此基礎上擴大了分工,促進了經濟發展。降低交易費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避免了交易的雙重偶然性,二是降低了質量檢測的成本。所謂避免了交易雙重偶然性,可以理解為A有面包,他需要牛奶,這時他必須遇到一個既生產牛奶,也需要面包的人,也就是B,兩者才能達成交易。所謂的降低檢驗成本,可以理解為B拿牛奶向A買面包時,A需要懂得檢驗牛奶的質量,C拿小麥向A買面包時,A也要懂得小麥的檢驗,出現了貨幣后,A只需要懂檢驗貨幣即可。貨幣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安心地各司其職,即促進了分工,根據亞當·斯密《國富論》的邏輯,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國民財富積累的首要原因,因此貨幣的出現對于人類社會早期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至關重要。
貨幣的定義。傳統上貨幣的定義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五大職能。貨幣的形式有實物貨幣、金銀貨幣、紙幣等,但貨幣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金銀、紙幣、石頭、電子信息或者虛擬的記賬,其價值都來自于人們對貨幣的信心,離開了信心,任何形式的貨幣都是空中樓閣,正所謂:“信心比黃金重要”。實際上人類社會出現過以石頭為貨幣的群體,比如在太平洋的某島,島民以石頭為貨幣,甚至石頭在一次海上運輸丟失后島民仍然能夠通過“石頭貨幣”交易,因為大家都曾經見證過這個石頭,只是現在石沉大海而已,后面的交易大家只是在觀念上對“石頭貨幣”進行加加減減。
數字貨幣的定義。數字貨幣的定義需要和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對比著來看,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王永紅在《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構想》一文中指出,“數字貨幣是法定電子現金,即由貨幣當局發行、存儲于電子設備、具有現金特性的價值載體;電子貨幣是與銀行賬戶相關聯的記賬式貨幣,如卡基支付、移動支付;虛擬貨幣則不屬于法幣,包括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和商業貨幣(如Q幣、積分)兩種類型,其價值完全由市場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第四條“本條例所稱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
電子貨幣,包括銀行存款、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賬戶余額等是人民幣(紙幣和硬幣)的代幣,屬于法定貨幣的一種延伸性制度安排,本質上是商業信用,例如銀行存款屬于商業銀行信用,理論上如果銀行破產,根據現行存款保險的規則客戶最多拿到50萬元賠償,而紙幣和硬幣是具有無限法償性的。目前來看,中國人民銀行對數字貨幣的定位是同紙幣、硬幣具有同等地位的法定貨幣即M0,具有無限法償性,代表國家信用,但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完善,明確數字貨幣的法定貨幣地位。
數字貨幣的運營體系
央行數字貨幣主要框架包括一幣,兩庫,三中心。所謂一幣指央行擔保并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兩庫指發行庫和銀行庫,發行庫負責數字貨幣的發行,銀行庫主要處理商業銀行向發行庫兌換和回籠數字貨幣;三中心指登記中心、認證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其中登記中心主要功能是數字貨幣權屬信息登記,以支撐數字貨幣的發行、轉移、回籠,認證中心負責身份信息管理,實現可控匿名,大數據中心監控分析各種指標,進行風險防控。
為適應數字貨幣的框架,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采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即中國人民銀行基于商業銀行存放于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發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向居民(包括企業和個人)投放數字貨幣,整個過程和現金投放過程基本一致,現金的投放是商業銀行向中國人民銀行領取現金后放在各自網點和ATM機,然后老百姓去商業銀行取現的過程,而數字貨幣的投放省去了物流運輸的環節,可以全部線上完成。數字貨幣的投放、流通過程以及對不同部門資產負債表變化可參考表1、表2、表3,其中貨幣投放以發行100元數字貨幣為例,假設初始條件是中國人民銀行貸款200元,商業銀行為居民貸款和存款都為200元,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50%(可以推導出法定存款準備金為居民存款:200×50%=100元,超額準備金為存款準備金:200-100=100元)。從表2、表3中可以看出,推出數字貨幣后,將會引起現金漏損率(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銀行存款)的提高,這將引起貨幣乘數的變化。
雙層運營體系優勢。一是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調動和發揮了社會力量,實現了社會成本最低化。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的系統,比如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銀聯、網聯系統等都是針對金融機構和一些特許參與者,本身沒有做過直接針對社會公眾的系統,而恰恰是商業銀行等機構在針對C端用戶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的人才、技術和運營經驗,在雙層運營體系下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避免重復建設。二是可以靈活地滿足市場需求,數字貨幣一旦投放,針對C端和B端肯定會有一些個性化的需求,眾口難調,中國人民銀行如果直接面對社會公眾無論在技術上還是機制上,現有條件下無法靈活應對市場,只有通過商業銀行以及一些其他私營機構,充分調動市場力量,才能推動數字貨幣真正落地。三是避免了金融脫媒,如果采用單層運營體系,老百姓會將一部分銀行存款直接兌換成數字貨幣,整個銀行體系資金會減少,導致社會融資成本提高,這相當于中國人民銀行直接參與了與商業銀行的競爭。
推薦閱讀:中國貨幣市場雜志面向哪里人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