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如何提升經濟責任審計質量,是擺在基層經濟責任審計人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通過幾年的經濟責任審計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經濟責任審計的體制性矛盾存在以下問題。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體制性矛盾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企事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營承包人在任期內或承包期內應負的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經濟責任人任職期間在本部門、本單位經濟活動中應當負有的責任,為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兌現承包合同等提供參考依據。
一、審計獨立性方面的矛盾
審計的獨立性是審計工作的靈魂,經濟責任審計又對審計獨立性有著特定的要求。眾所周知,審計的獨立性,主要是審計主體的獨立性。而審計主體的獨立性也是由審計主體在審計關系中的地位來確定的,我們在以往的審計獨立性分析中,只從財產所有權與管理權“兩權”分離的角度分析審計關系及其審計主體地位。在“兩權”分離條件下,財產所有者將自己的資產委托其他有管理能力的人管理,財產管理人接受財產所有人委托后,即承擔起了資產受托管理經濟責任。財產所有人為了促使承擔受托經濟責任的財產所有人忠誠、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責任,委托與財產所有人和財產管理人均無經濟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對財產管理人的受托經濟責任進行監督。
經濟責任審計絕對獨立性,要求審計主體的絕對獨立。而目前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相對獨立,審計主體與絕對獨立的審計要求存在著尖銳矛盾。這種矛盾主體表現在:審計委托關系的混亂,難免會將經濟責任審計引向相對獨立的歧途。無論是廠長(經理)離任審計,還是承包經營責任審計,在一些地方都是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一起上,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人們的思維仍未從傳統計劃經濟的定式中解脫出來。一些地方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一紙文書,打發給內部審計去審了,實質上這種委托關系的建立缺乏受托經濟責任這種客觀基礎,這種委托是不成立的,有些單位內部審計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不可能得出公正客觀的審計結論。
二、審計委托方式方面的矛盾
審計主體與被審計單位的審計關系建立,必須通過審計報告接受人或審計授權人的委托才能建立起來,由于審計關系建立的方式不同,也就出了“組織性委托”和“制度性委托”之分。所謂組織性委托,是指由企業、事業單位或政府機關以經濟組織的身份,采用書面協議或合同的方式,要約審計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根據審計委托的范圍和內容進行審計的一種委托方式。在這種委托方式下,經濟組織可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審計目的、審計對象范圍,確定審計時間,而審計組織必須按照審計協議或審計合同中規定的審計目的、審計對象范圍、審計時間,開展審計查證工作,并根據審計取證的不同情況作出相應類型的審計報告。這種審計委托方式主要是社會審計接受委托的方式。
在實際工作中,經濟責任審計委托組織化傾向是十分明顯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經濟責任審計“兩個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了經濟責任審計由組織人事部門、紀檢監察機關向審計機關提出對領導干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委托建議,審計機關依法實施審計。目前,在實際操作中,根據“兩辦”的“兩個暫行規定”由組織人事或紀檢監察部門進行委托,并出具委托書,審計機關根據委托,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在實際工作中,組織人事部門主要工作任務是考核和管理干部,紀檢、監察部門主要工作任務是檢查干部違法違紀行為,對違法違紀黨員干部進行處分,或進行其他組織處理,審計委托方與審計實施方二者工作目標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容易導致審計結果與審計目標偏離。
三、審計覆蓋范圍確定和劃分的矛盾
從政府經濟責任審計覆蓋范圍上看,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理論上區分與實踐上區分存在著突出矛盾。從企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覆蓋范圍上看對一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只包括董事長,在實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因建立內部制約機制的需要而實行董事長和總經理、決策和經營分離的模式,如果只對董事長進行審計,而不對總經理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范圍覆蓋而顯然較小。經濟責任審計覆蓋范圍中所產生的矛盾,將對經濟責任審計整體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2.2密切檢驗與臨床的聯系 做到儀器自動分析與臨床的緊密結合,當遇到檢測結果異常時,一方面可查受檢者以往的檢測記錄;另一方面與臨床聯系非常重要,檢驗工作者應能對一些常見的異常檢驗結果作出合理解釋,多與臨床醫生交流和溝通,正確面對臨床醫生和患者的質量投訴,認真查找原因,不斷提高檢驗質量和檢驗人員的素質。宣傳檢驗醫學新知識,與臨床醫生共同探討疾病的病因學特點、發病規律、病情變化與實驗指標的關系,采取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從中找出有規律的有內在聯系的指標來指導臨床治療。
2.3將儀器分析和手工操作有機結合 這點在血常規及尿常規等常規類檢查項目中尤其重要,不論生產廠家采取什么樣的技術和措施,儀器如何升級換代,都代替不了人工顯微鏡下對細胞形態的真實觀察。必須要求我們的具體操作者嚴格按照規范化操作程序進行,在必要時一定用手工方法對于儀器作補充,而且這些程序必須文件化,寫入實驗室操作手冊,每個人都必須嚴格執行,這樣才能統一標準,結果才有可比性,才能使得實驗結果有可靠性。
2.4應用網絡資源優勢,溝通檢驗信息 隨著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不斷健全和完善,要充分應用網絡資源優勢,將所開展的檢驗項目等相關內容,設立網頁便于臨床醫務人員隨時查閱,熟悉實驗室診斷與疾病變化的相關規律。檢驗科要不斷和計算機網絡專家交換意見,充分發揮實驗室自動化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的功能特點。
通過以上措施,檢驗人員要加強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自身素質和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自動化的優勢揚長避短,從而使自動化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實驗室信息系統(LIS)和醫院信息系統(HIS)的普及和功能完善,醫生從發出檢驗指令到結果匯報的整個流程實現真正的全自動化成為可能,即全實驗室自動化管理(TLA),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 考 文 獻
[1]寇麗筠,陳宏礎.臨床基礎檢驗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耿曉冬.臨床實驗室檢驗自動化的新進展[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