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與時空格局演變探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經濟學時間:瀏覽:

  摘 要:自2006年安徽省提出“構建省會經濟圈”的決策以來,“合肥都市圈”建設逐步進入正軌。基于2016年“合肥都市圈”的區域劃分,選取2000—2017年連續18年的面板數據,通過計算分析泰爾指數、莫蘭指數,發現合肥都市圈內各市的差異在持續提高,安徽省在城市經濟發展方面沒有表現出空間集聚特征,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合肥都市圈;區域差異;時空格局演變

城市經濟論文

  為了加快自身經濟轉型,安徽省早早地推行新型城鎮化戰略。2006年安徽省就提出“構建省會經濟圈”戰略決策,以合肥為中心,實現合肥、六安、巢湖三市聯動發展。2008年,為了增強對周邊區域經濟圈的吸引力,省會經濟圈的城市范圍擴大到合肥、淮南、桐城、六安、巢湖五市,為最終合肥都市圈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礎。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城市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經濟發展首先以產值為主要評價指標,而城市設施的建設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教育、醫療條件對于城市的發展和穩定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從經濟績效、城市設施水平、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四個方面對城市的綜合質量進行評價。其中,考慮到人口差距,經濟績效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X1)、地區生產總值(X2)、人均消費性支出(X3);城市設施水平包括建成區面積(X4)、年末公共交通運營數(X5)、園林綠地面積(X6);教育水平由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X7)、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X8)衡量;醫療水平由醫療衛生機構人員數(X9)、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X10)衡量。

  (二)研究方法

  泰爾指數(Theil指數),其可以將區域差異分解為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兩個部分,用以揭示兩者各自變動的方向和幅度,以及各自對總差距的貢獻。本文利用泰爾指數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分解為合肥都市圈內外兩個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差異。

  (三)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2001—2017年《安徽統計年鑒》,其中2000—2004年池州市的人均消費性支出主要來自池州市各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2000—2004年六安市與宿州市人均消費性支出數據主要來自兩市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充。

  二、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和空間格局

  (一)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變化

  現今,合肥都市圈的范圍已經包括了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蚌埠市以及縣級市桐城市,本文將安徽省劃分為合肥都市圈涵蓋的7個地級市以及其他9個地級市,各區域城市經濟增長指數如圖1所示。

  2000—2017年安徽省的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從0.062增長到了0.266,增幅達327%。從2000年開始,安徽省的城市經濟發展指數不論是從合肥都市圈內外看,還是從整體上看都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且變動趨勢基本相同。同時,圈內各市的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平均水平明顯高于圈外各市的平均水平,并且兩區域間的差異在逐步擴大。該差值在2000年僅為0.022,而在2017年已經高達0.163,當年圈外的平均值為0.194。也就是說,到2017年安徽省合肥經濟圈內各市的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平均值已經幾乎為圈外各市的平均值的兩倍。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交通設施建設,交通設施的建設也會給周邊地區的發展帶來便利,因而經濟圈的共同繁榮符合常理。2000—2017年安徽省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變化趨勢基本相同,說明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保持整體性。而圈內和圈外的差異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集聚效應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2010年國務院發布《長三角區域規劃》,明確了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隨后幾年里,政府文件多次提出要促進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這可能就是圖1中2010年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指數開始劇增的主要原因。同時在2009年安徽省將“省會經濟圈”正式更名為“合肥經濟圈”,進一步擴大了省會合肥的影響力。這有利于城市發展中集聚效應發揮作用,合肥都市圈內各市的平均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值與合肥都市圈外各市的平均值的差異也因此加劇,但是兩區域間的差異并不能從這里就直接分析得出。下面本文運用泰爾指數對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做進一步分析。

  (二)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分析

  對安徽省各市的原始條件進行分析,本文所討論的合肥都市圈涵蓋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蚌埠市這樣7個地級市,其中合肥市作為省會,其城市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整個安徽的基礎,同時其本身也具備了引領安徽經濟發展的能力。而馬鞍山市不僅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更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工業發展繁榮,其余的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在安徽省經濟排名均位于前列。而如宣城市、黃山市等不在合肥都市圈內的地級市自身山地居多,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城市發展緩慢。為了進一步分析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水平差異,采用泰爾指數做進一步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2000—2017年安徽省總差異呈上升趨勢,而在2000—2006年安徽省的泰爾指數表現出劇烈變化,尤其是在2000—2001年和2005—2006年兩個時間段變化明顯。安徽省全省總的泰爾指數在2000年為0.110,到2001年就增長到了0.149,到了2006年卻由2005年的0.172降為0.133。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市經濟的各項數據都處于較低水平,并且由于受當時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做到整體協調發展,所以當時各市間的水平差異變化明顯。隨后安徽省的差異開始逐步增長,這個趨勢在2013年之前還不明顯,但是從2013年開始安徽省差異變化較大,在2017年區域內差異對全省總差異的貢獻度為72.5%,說明該趨勢主要來源于區域內差異。較之而言,區域間差異在2000—2017年期間基本保持在穩定水平。前面已經說明了合肥都市圈內各市平均的發展水平遠高于圈外各市的平均水平,但是安徽省內差異又主要來自區域內,表明在這兩個區域內還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圈內各市的泰爾指數一直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00年圈內泰爾指數值為0.085,該值在2017年達到了0.189。而除了2000—2001年期間,圈外差異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甚至到了2017年左右趨近于0值,為0.024。但區域內的泰爾指數值卻居高不下,這說明了安徽省城市經濟水平差異主要來自合肥都市圈內各市間的差異。合肥都市圈內合肥市的值遠高于平均值,這或許就是圈內差異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合肥都市圈外9個地級市的差異開始趨向于0這并不是個好消息,這9個地級市的平均水平已經遠低于圈內各市的平均城市發展水平,差異的縮小說明他們中很難有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這可能會導致區域間的差異進一步加劇。合肥都市圈的建設還在初步階段,這些差異的存在正是合肥都市圈存在的目的,發揮各地區的潛力共同發展,必將能夠改變現狀。

  (三)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時空特征分布變化

  采用自然斷點法將安徽省16個地級市劃分為高水平區(0.5446,0.9542]、較高水平區(0.2506,0.5446]、中等水平區(0.1800,0.2506]、較低水平區(0.1196,0.1800]和低水平區[0.0130,0.1196]五種類型。根據上述劃分以及2000年、2008年和2016年安徽省各地級市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制作表1,分析安徽省城市經濟水平分布時空演變。

  2000年安徽省各地級市均處于較低發展水平以下,而且只有合肥市是位于較低水平區的,其余15個市的城市經濟發展均處于低水平區,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同時合肥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適宜稻、麥、棉、油料、菜、瓜、果、麻等多種作物的種植以及豬、禽、漁業的發展。因此在21世紀初期,合肥市能夠在發展城市經濟上處于領先位置。由于本文對于發展水平階段的劃分是采用相對數值而不是絕對數值,所以2000年安徽省各市的低水平格局說明安徽省在21世紀城市建設方面有了迅猛的發展。

  2008年蕪湖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作為安徽第二大城市的蕪湖市,在2000—2008年期間利用自身優勢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戰略,在2008年已經居于全國百強城市之列。蕪湖市經濟在此期間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05.99億元躍升為2008年的749.65億元,年均增長14.1%。與此同時,蕪湖市的工業開始崛起,加快了蕪湖市產業結構調整,這促進了蕪湖市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合肥更是上升到了較高水平區,這與安徽省大力建設“省會經濟圈”的決策不無關聯。2016年合肥市城市經濟發展達到了高水平階段,而蕪湖和阜陽市也達到了較高水平,合肥都市圈內7個地級市均位于中等及以上水平,但是上文分析得出圈內差異較大,因此進一步分析集聚特征。經濟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我們觀察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處于較高與高水平的幾座城市只有合肥與蕪湖相鄰,而處于較低水平的亳州、宣城、池州、淮北基本上都兩兩相鄰。考慮到他們的地理位置都位于省域邊緣且地理環境較差,因此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條件,而非周邊城市的經濟帶動,或者說安徽省各市間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程度不高。為進一步分析安徽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性,利用全局莫蘭指數制作圖3。

  從圖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指數的全局Morans I絕對值均位于0.08以下,這說明安徽省各市間城市經濟發展指數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集聚現象或者明顯的負相關。2000—2001年與2005—2006年出現了較大的波動,而這樣的變化也正好符合泰爾指數所顯示的差異變化。2009年之后莫蘭指數值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這與這段時間內區域內差異逐漸升高的情況相符。而正是在2009年安徽省正式將省會經濟圈更名為合肥經濟圈,加快了合肥經濟圈建設,此后更是逐步加強對合肥都市圈的建設,但是合肥都市圈內各市之間發展差異還是較高,難以表現出集聚的特征。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構建了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安徽省以及合肥都市內外兩區域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揭示了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的水平差異及時空格局演變,所得結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下轉87頁)(上接3頁)

  1.2000—2017年安徽省與合肥都市圈內外兩區域城市經濟發展指數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并且在2009年后增長趨勢加快,且合肥都市圈內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均值與都市圈外各市的均值之差在逐步拉大。

  2.2000—2017年區域內差異是推動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總體差異主要原因,總體上差異變化并不明顯,但還在上升。圈內差異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時圈外差異的下降趨勢也更加明顯,最后下降到了趨近于0。

  3.安徽省城市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上的變化明顯,尤其是合肥都市圈內幾個市最少都上升了一個階段。到了2016年,合肥市已經處于高水平區,而蕪湖市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合肥都市圈內各市所處階段分布不均,進一步根據Morans I值分析安徽省各市的城市經濟發展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現象。

  (二)政策建議

  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推動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一體化發展。當今社會合作共贏是時代發展的主題,而推進合肥都市圈發展又是安徽省必須邁出的一步。因此必須要推進協同創新,著力形成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消滅安徽省區域間的差異并不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利用差異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往往更加有效率。

  1.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凝聚力。合肥都市圈必須加快空間拓展和戰略升級,積極推薦新型城鎮化進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和軟實力,在增強合肥的引領作用的同時增加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能力。

  2.兼顧邊緣地區的發展。合肥都市圈內各市與圈外各市的差異在逐步擴大,合肥都市圈的發展離不開各地區人才、資金、技術的因素的流動,區域整體發展也離不開邊緣地區的發展。因此,安徽的經濟發展必須要兼顧邊緣地區各市的發展。

  3.加強各地區間的協同合作。差異的存在對于經濟發展不一定有害,合肥都市圈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區域間的協同發展,合肥市應該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加大區域間的合作,從而推動安徽省整體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蘆惠,歐向軍,李想,葉磊,孫東琪.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極化的時空分析[J].經濟地理,2013,(6):15-21.

  [2] 袁永科,趙美姣.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及收斂的產業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9,(12):91-98.

  [3] 花俊瀟,翟仁祥.中國海洋經濟空間差異動力要素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8-92.

  [4] 姚成勝,朱偉華,黃琳.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時空格局演變及其驅動機制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537-546.

  推薦閱讀: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看哪些論文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博爱县| 余江县| 甘南县| 嵩明县| 饶阳县| 招远市| 吉木乃县| 大同县| 贵溪市| 阳春市| 满洲里市| 铜陵市| 赞皇县| 嘉祥县| 塔城市| 合阳县| 松溪县| 普兰县| 岳池县| 新龙县| 灵台县| 类乌齐县| 榆林市| 沙河市| 财经| 内乡县| 湘阴县| 龙胜| 宝丰县| 宁强县| 芮城县| 尚志市| 个旧市| 日土县| 登封市| 河源市| 新野县| 沁阳市| 瓮安县| 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