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浙江省豬肉價格在近二十年間呈現平緩上漲的總趨勢,并伴隨一定的波動且呈現出季節性及不規則性。影響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有來自供給方面的因素,包括飼料成本、仔豬價格、養殖戶對豬肉價格的預期等;也有來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包括替代品價格變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等。為使豬肉價格穩定,可以在促進規模化生豬生產、合理規劃生豬養殖地、完善疫病防治體系、減少流通環節、規范豬肉供應等方面采取調控措施。
關鍵詞:豬肉價格波動;影響因素;調控對策
豬肉作為浙江省畜牧業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價格的波動直接關系到養殖者的收入,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更關乎浙江省生豬產業的平穩運行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浙江省豬肉價格波動有助于促進農民增收,也有利于政府對農業精準調控,完善農業政策,對推動浙江省經濟的平穩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國內有眾多學者對于豬肉價格波動機理及影響因素有諸多研究。從內部因素來看,國內學者中,辛賢等(1998)認為,各類豬肉替代品的價格與豬肉價格呈同方向變動,而生豬生產者的價格預期、生豬出欄率和風險因素與豬肉價格的變動方向相反[1]。李秉龍、何秋紅(2007)認為,投入品價格、生產者預期和替代品價格是影響我國豬肉價格短期波動的主要原因[2]。而陳曉暾等(2018)認為,玉米價格變化率對豬肉價格變化率的影響較為顯著[3]。喬浪等(2019)證實,豬肉產量、存欄量和出欄豬肉等供給因素與豬肉價格呈負相關關系,而居民消費水平、牛肉和雞肉價格等需求因素與豬肉價格呈正相關關系[4]。國外學者對此也進行了諸多研究,如Futrell(1978)研究了1950—1986 年的美國生豬市場,認為美國的生豬生產有明顯的周期性,周期平均為4.5 年[5]。M.T.Holt(2006)認為,美國的谷物價格與豬肉價格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6]。本文以浙江省豬肉價格在近20年間呈現的價格波動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影響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并以穩定豬肉價格為目的,多角度提出可采取的調控政策。
一、浙江省豬肉價格波動分析
(一)浙江省豬肉價格波動概況
2000年至今,隨著浙江省生豬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豬肉價格呈現波動增長的趨勢見圖1。總體來看,近20年間各次波動的增長幅度大于下降幅度,且基于不同原因和環境,各個周期的波動程度和波動持續時間有所不同。
從經濟角度來看,浙江省豬肉價格的長期上升趨勢較為合理,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主要是由于近20年來浙江省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通貨膨脹導致的物價上漲,養殖業技術升級等綜合因素。而波動性主要源于生豬養殖業的生產周期性,由信息不及時、不對稱導致的生產者決策滯后性,養殖業規模化程度不高,以及其他實時因素,如疫情、自然災害等[7]。根據圖1中浙江省與全國豬肉價格的對比,可見兩者關聯密切,走勢基本一致。但在2012年之后,相較全國價格水平,浙江省豬肉價格明顯偏高,說明浙江省豬肉的市場競爭力有所下降,這也是日后政策調整需要關注的方面。
(二)基于季節調整模型的浙江省豬肉價格波動分析
下面以浙江省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度豬肉價格為研究數據,其中2001—2017年的數據來自《中國畜牧獸醫年鑒》,2000年和2018年數據來自中國畜牧業信息網。本節運用Eviews10.0,采用X-12季節調整法,對上述數據進行了季節調整,具體結果見下圖。
圖2反映浙江省豬肉價格季節波動趨勢的季節因子序列示意圖。從圖2可知,由于實時性因素,不同年份的浙江省豬肉價格季節波動幅度不同,但總體上呈現出相似的季節波動特征,即每個年度內價格呈V型變化,年初豬肉價格較高,3月后價格開始下降,在年中達到全年價格最低值,隨后逐漸回升。這一特征符合浙江省實際情況和居民消費習慣,冬季浙江較為寒冷,且春節等節慶日也會增加對肉類食品的需求,引起豬肉價格上漲;而夏季炎熱,居民會減少肉類消費,導致價格下跌。
圖3反映浙江省豬肉價格不規則波動的隨機成分示意圖。總體而言,浙江省豬肉價格隨機成分波動程度較小,但在2003—2004年、2007年、2013年以及2018年出現了較明顯的波動。2003—2004年的異常波動主要由于“非典”疫情和禽流感擴散;而2007年豬藍耳病的大范圍爆發、2013年黃浦江流域內死豬漂浮事件,以及2018年非洲豬瘟、中美貿易戰等分別構成各個年度主要隨機成分。
二、浙江省豬肉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供給方面的因素
1.玉米、豆粕等飼料成本。生豬養殖成本直接影響豬肉價格水平的高低,而玉米、豆粕等飼料成本又是生豬養殖成本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8年浙江省各規模生豬養殖中精飼料費平均占總費用的60.72%。可見,飼料成本是豬肉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仔豬價格。仔豬通常指從出生到70日齡左右的豬,其價格是生豬生產成本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仔豬價格的上漲會直接導致生豬生產成本增長。另外,免疫力低下的仔豬病變死亡率較高,如仔豬腹瀉、豬藍耳病、豬瘟等會引起母豬難產、仔豬死亡,從而影響出欄率高低和后續存欄水平,進一步影響生豬價格。
3.養殖戶對豬肉價格的預期。養殖戶作為理性人,只有在養殖生豬具有利潤空間時,他們才會投入生產。而養殖戶的預期價格影響著其對成本收益的評估,進而影響其生產決策,因此影響生豬的供給和價格。同時,豬肉價格的上漲也會拉動預期價格的上漲,刺激生產積極性并擴大養殖規模。因此,養殖戶的預期價格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豬肉市場價格變動。
(二)需求方面的因素
1.替代品價格變動。豬肉是浙江省傳統肉類消費品之一。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商品市場的完善以及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肉類食品的選擇越發多樣化,消費者對肉質安全和品質有更高要求,對雞、牛、羊肉等的消費量也在不斷增長,替代效應越發顯著,進而引起豬肉價格變動。根據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原理,豬肉需求與其替代品價格的需求交叉價格彈性大于零,即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會隨著豬肉替代品價格的上升而增加,在供給不變的條件下,豬肉價格將上漲;反之,雞或牛羊肉價格的下降將減少對豬肉的需求,從而拉低豬肉價格。
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根據需求收入彈性原理,在平均收入水平較低時,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隨之提高,居民對豬肉這類需求收入彈性大于0的正常品的需求也會上升。但收入增長對豬肉消費量增加的作用將隨著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而減弱,高收入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較高,從而其對豬肉的消費量逐漸趨于穩定,甚至減少。
(三)自然和宏觀政策因素
1.疫情和自然災害風險。生豬養殖作為典型的畜牧生產,極易受到突發疫病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其中,疫病從供求兩個方面引起豬肉價格波動,它不僅影響當期生豬的存、出欄率,改變養殖戶的預期收益,更會導致消費者恐慌,大幅減少對豬肉的需求。而自然災害會帶來如破壞養豬場地、威脅生豬生命安全等的嚴重的經濟和安全損失,打擊生產者積極性。如2013年夏季,由于40℃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根據《中國畜牧獸醫年鑒》,浙江省各地因高溫干旱致死的生豬近5萬頭,造成超1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影響全省畜牧業發展。
2.宏觀政策變動和調整。政策變動從多個環節影響豬肉價格。如生豬良種補貼政策、母豬保險政策等的完善能保障養殖者穩定生產,提升出欄率,調動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增加市場供給,進而調節豬肉價格。而環境整治政策通過關停不合格養殖場、劃定禁養區等措施影響短期內生豬生產,亦會引起價格變動。
3.其他。影響豬肉價格的其他因素包括居民消費習慣、飲食結構的變化、豬肉質量安全、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化等。其中人口規模的擴大意味著消費者增加,從而增加對豬肉的需求;而人口結構的變化包括年齡結構變化和城鄉人口比例變化,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消費更多肉類食品,而青年比老年居民對肉類的需求更高。總而言之,豬肉價格的影響因素中既存在經濟、社會因素,也包括各種宏觀、微觀因素,它們共同影響著豬肉價格的波動。
三、促進浙江省豬肉價格穩定的調控對策
第一,提高生豬飼養的規模化程度。在生豬養殖中,散養模式的飼養方式效率較為低下,且由于資金、人員、技術的限制,其基礎設施和飼養技術通常較為落后。在面對疫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或市場異常波動時,散養戶抗風險能力低下,極易遭受損失,進而影響市場穩定。雖然近年來浙江省生豬散養戶有所減少,但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因此,提高生豬飼養的規模化程度是穩定豬肉價格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首先,規模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規模化生產,提高生產水平和效率,并能通過統一采購有效降低成本,形成規模經濟;其次,高產能的規模化養殖具有良好的風險承擔能力,生豬生產的連續性有效保障市場供應。另外,規模養殖能提高政策落實和政府監管的效率,有利于政策的及時下達、落實,充分發揮調控作用。
第二,合理規劃生豬養殖用地。在政府嚴控環保、環保治理常態化的背景下,大量不達標養殖場關停,浙江省豬肉生產的空間條件受到較大限制,產能恢復緩慢,浙江省生豬自給率低下。因此,在保證綠色發展的前提下,應合理規劃禁養區,制定畜牧業用地規劃,以保障充足的生豬養殖用地,穩定浙江省內生豬供給,從而穩定豬價。
第三,完善疫病防治體系。畜產品疫病是當前我國養豬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它會直接影響生豬供求,并引起畜產品價格反復跌漲[8],因此不斷完善生豬疫病防治體系非常重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完善生豬疾病監測體系,加強信息公開流通,跟蹤監測疫情情況,及時啟動響應措施。推廣標準化養殖場,實現生豬健康養殖,增強生豬免疫力,健全豬肉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以促進浙江省豬肉產業良性發展。
第四,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流通環節,以建立生產和消費直接對接的市場機制,提高流通效率。發展集生豬養殖、屠宰、精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大企業,以推動生豬養殖戶及其上、下游企業在內的產業鏈縱向整合。這種關系緊密的生產體系有利于減少定價環節和市場主體,拉近產銷距離,實現價格公正、穩定。
第五,規范豬肉供應。完善豬肉供應鏈,強化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的直接聯系;規范各大豬肉供應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豬肉市場供應的管理與整頓,建設安全、健康的市場環境,如發展大中型屠宰場、超市、專賣店等相對高端的銷售主體,以及加強(下轉155頁)(上接6頁)畜產品檢疫以保障食品安全[9],為豬肉銷售提供良好的交易平臺。
第六,建設地方特色豬肉品牌。在豬肉市場逐步成熟、產品差異日漸縮小的趨勢下,豬肉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尤為重要。以龍頭企業為主力,推廣如金華“兩頭烏”、嘉興黑豬、嵊縣花豬、蘭溪花豬、麗水碧湖豬等浙江省特色豬肉品牌將有利于優化養殖品種結構,細化豬肉產品市場,滿足消費者對品牌豬肉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從而增強浙江豬肉產品在全國銷售市場的競爭力。形成品牌效應的差異化產品將進一步促進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品價值的提升,穩定豬肉價格。
參考文獻:
[1] 辛賢,譚向勇.中國生豬和豬肉價格波動因素測定[J].中國農村經濟,1999,(5):28-34.
[2] 李秉龍,何秋紅.中國豬肉價格短期波動及其原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10):18-21.
[3] 陳曉暾,李佳妮.玉米和豬肉價格波動的動態關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4):93-96.
[4] 喬浪,郭新宇,彭程.基于多維關聯規則的豬肉價格波動原因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9,(11):332-335.
[5] Futrell G.A.,Grimes G..Understanding Hog Production and Price Cycles.West Lafayette,Indiana,1978.
[6] Holt M.T.,Craig L.A..Nonlinear Dynamics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U.S.Hog—Corn Cycle:A Time-Varying STAR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1):215-233.
[7] 周建民.淺析豬周期形成的原因及熨平波動之策[J].河南畜牧獸醫:市場版,2018,(6):22-23.
[8] 陳甜,肖海峰.我國畜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的原因及其穩定機制[J].農村經濟,2014,(9):35-38.
[9] 胡向東,石自忠,王祖力.我國生豬和豬肉流通現狀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13,(12):17-20+23.
推薦閱讀:《中國物價》國家級經濟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