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容和分類,并就縣域經濟發展潛力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縣域經濟;發展;內容;潛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efectural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ent ;potential;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古人云:“郡縣治,天下安”,就是說縣的發展穩定,是整個國家發展穩定的“基石”所以說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質量面臨許多問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縣域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和資源依賴型特征,使其發展受到局限。隨著資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環保要求的提高,傳統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挑戰。如何結合實際,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就顯得至關重要
1.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內容和分類
1.1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關于縣域經濟發展道路的理論總結,是對不同類型縣域經濟成功發展的條件、優勢、途徑、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制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并貫徹實施,就會形成縣域經濟特定的發展模式。因此也可以說,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是某一縣所選擇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縣特色的縣域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方式。它主要有一些因素構成:
1.1.1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產業構成,產業間的相互聯系和比例關系??h域產業結構,就是指縣域經濟由哪些產業構成,各產業所占比重大小及其相互聯系。由于各縣情況差異,資源不同,產業結構的轉換及其特征也有區別,它成為區別不同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標志。
1.1.2所有制結構
所有制結構也構成區別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同的縣域經濟發展往往在所有制結構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有的模式表現為以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國有、集體、個體以及外資經濟成分的混合所有制;而有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則表現為個體所有制占較大比重的國有、集體、個體和私營經濟并存。
1.1.3技術結構
技術結構是指生產經營中的技術水平和技術狀況,即先進技術和裝備、中間技術和裝備以及傳統技術在生產中的構成狀況和所起作用。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縣的技術水平和狀況不可能一模一樣,它也成為區分不同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標志。
1.1.4市場結構
市場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有商品交換就有市場,要發展商品經濟就必須培育和發展市場。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有的縣域經濟發展以國際市場為主,有的模式以面向區域市場或國內市場為主。
1.2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分類是以縣域經濟所擁有的優勢為依據劃分縣域經濟的類型或模式,可能更有現實針對性,至少對于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我們把縣域經濟分為四類,即工業帶動型縣域經濟、農業帶動型縣域經濟、服務業帶動型縣域經濟和活力經濟型縣域經濟。這種分類法盡管把著眼點放在縣域經濟的優勢描述上,但也內在地包含了劣勢的分析。
1.2.1工業帶動型縣域經濟
工業帶動型縣域經濟是指第二產業已占主導地位的縣域經濟。主導地位不僅是指第二產業增加值在該類縣域生產總值中占較大比例,也指第二產業的就業者在縣域就業崗位中占絕對大比
1.2.2農業帶動型縣域經濟
特色農產品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外向型農業帶動了許多農民依靠農業致富,也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其主要特點是農業及其延伸產業的發展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
1.2.3服務業帶動型縣域經濟
隨著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將成為未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服務業帶動型縣域經濟不是指服務業在整個縣域經濟比重中占絕對大比重,而是指通過服務業的發展來帶動縣(市)域經濟三大產業全面進步的模式。
1.2.4活力經濟型縣域經濟
活力經濟是指符合某一區域內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資源優勢和特點,具有較強經濟活力、可持續發展、有別于其他地區的經濟模式。它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生產布局、經營模式、組織形式、戰略規劃等要素的統一體。
2.縣域經濟發展潛力分析
經濟發展潛力是對經濟發展的內在優勢進行推斷和分析的過程,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綜合判斷。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區域發展潛力是一項錯綜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區域發展潛在的支持要素來看,分析區域發展潛力離不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生態環境承載潛力、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潛力、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潛力四個方面的指標。這四個方面是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區域經濟發展潛力的現實表現,區域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的空間就大。區域環境承載力就是區域經濟發展潛力提升的
最大限度,區域經濟發展潛力要以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為限。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區域社會發展潛力也會決定和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
2.1青陽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的優勢
2.1.1青陽縣域內擁有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
我縣位于皖南山區北部,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共7類36種,其中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等俗稱“三石”的非金屬礦資源,因儲量大、品質優享譽海內外。另外,地理位置優越,我縣處于“兩山一湖”腹地,其中國家5A級風景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雄踞境內南部,旅游業發達。等等,依托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我縣發展特色產業前景廣闊。
我縣地處“兩山一湖”樞紐位置,山清水秀,風光秀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引來許多名人墨客攬勝吟唱,李白、劉禹錫、杜牧、王安石、蘇轍、 滕子京、岳飛等都曾駐足于此并留下大量詠贊青陽的詩篇,現在古文化遺址120余處。依托這些獨特優勢發展特色旅游業是促進我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和動員廣大干部群眾及社會各界重視旅游產業、開發旅游資源,打造青陽特色旅游品牌,使旅游業成為實現全縣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2.1.2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方面·····
我縣11個鄉鎮總人口數為266373人,勞動力136050人,占農村人口的51.07%,其中轉移勞動力總數61228人,女性28110人。
2.2青陽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的劣勢
2.2.1首當其沖的劣勢是縣域經濟總量小
2.2.2環境承載的潛力有限。
目前,青陽生態環境比較優越,但是,自然環境條件越好的地區,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就越大
2.2.3青陽縣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這與其產業結構特色不鮮明,與省內外其他地區存在較大的趨同性有關。因此,今后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等約束力度將更大,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
將更迫在眉睫。
3.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優化經濟環境
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縣域經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大市場、大競爭之中,經濟環境的優劣成為贏得市場、贏得競爭、贏得機遇的關鍵。只有著力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展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宏觀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
3.2加快城鎮建設
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從我國的實踐看,沿海發達縣市,近十幾年來小城鎮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個個密集的城鎮群,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的實力和活力。因此,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要做強城鎮經濟,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3.3調整經濟結構
要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做出特色和精品,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調整,要加快構筑以縣城為中心的區域購物中心、鄉鎮級的商業服務中心和農村小集市的三級服務體系,重點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產業??h域經濟發展有賴于縣域產業發展,縣域產業發展又有賴于縣域產業結構升級。因此,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乃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持續升級其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的內驅力。因此,青陽縣域要在穩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要通過二、三產業的擴大發展,逐步減弱第一產業的比重,進而提升附加價值增幅,促進經濟結構向典型的“二三一”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3.4培育特色經濟
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形勢看,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放大優勢,培植強勢,做亮特色經濟。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做強做大縣域經濟的新路子。
3.5壯大民營經濟
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發展壯大民營經濟,要抓住城市產業轉移的機遇,要瞄準農產品加工業的方向。當前,要繼續做好“抓大、促小、帶中間”。抓大,就是引導規模企業,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鼓勵和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民營經濟,支持農村合作組織、農民協會、經紀人向企業化管理和經營轉變,壯大民營經濟規模;帶中間,就是推動中小企業在現有的基礎上,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力。
3.6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要把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通過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可以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具備城鎮生存本領,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并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消費市場;通過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可以使更多的農民具備創業的技能和膽識,推動民營經濟的百花齊放。在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個問題上,要動真心,下真功夫,出真成效,這樣縣域經濟中最核心的因素———“人”的活力就被激發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