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現在財政審計的新改革管理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從什么方向來加強對審計建設的新發展呢?有關現在審計中的新應用技巧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文章從不同的方向做了介紹。本文選自:《審計與理財》,《審計與理財》主辦: 江西省審計廳,周期: 月刊,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006-5466,國內刊號:CN36-1264/F,郵發代號: 44-132,復合影響因子: 0.100,綜合影響因子: 0.060,創刊時間:1984
摘要:審計要服務中心,在宏觀經濟管理領域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推進財政資金效益審計,通過審計為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當好領導參謀和經濟衛士,滿足各級黨委、政府對審計的要求。因此,在財政審計的發展中,要牢牢把握和突出效益審計的方向。
關鍵詞:財政審計,審計發展,審計師助理論文
一、當前財政審計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
一些審計人員仍然習慣將“預算執行審計”簡單理解為“財政審計”,而“財政+稅務+部門+專項”的預算執行審計模式固化為財政審計的基本格局,沒有認識到到財政審計全覆蓋是對審計工作定位、目標、內容、實現方式等的全方位的根本性變革。
(二)財政審計的范圍和內容需要清晰界定
當前,財政審計監督的重點仍然側重于公共財政預算資金,對其他財政資金的監督仍然不夠,對全口徑政府預算決算的審計監督也缺乏實踐;側重于分配與管理,對資金籌集和使用環節的延伸和跟蹤仍然不夠;注重一級預算單位審計,對二、三級單位和資金項目延伸審計不夠。總體來看,對財政資金運行流程的監控缺乏力度,與“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跟進到哪里”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
(三)財政審計的組織模式需要重新建構
從目前各地審計機關財政審計實踐情況看,一般均由財政審計部門牽頭組織實施。實際上,深化財政發展,不僅僅是財政審計部門,而應是全局性的統一工作,財政審計部門作為審計業務部門,在審計項目立項、審計實施管理、審計部門之間組織協調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二、深化財政審計發展的路徑思考
(一)以財政資金運行流程為主線,建立覆蓋全口徑政府預算決算的財政審計監督體系
新形勢的發展,財政審計如果僅僅局限于公共財政預算等傳統范圍和一個個獨立的審計項目,必將囿于困境。財政審計要逐步將全部財政資金納入審計監督的范疇,涵蓋政府為履行職責依靠國家法律、法規、行政手段以及契約手段等籌集取得,并由政府來管理和支配的全部資金和資源。十八大要求加強全口徑政府預算決算管理,相應的,財政審計的發展就是要建立橫向涵蓋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政府債務預算的完整的政府預算體系,縱向以財政資金籌集、分配、使用、管理全過程為主線,實現“全程式預算跟蹤”和全覆蓋的財政審計監督體系。以此為基礎,統籌開展好各專業審計,包括財政部門組織預算執行情況的審計,稅務部門組織預算收入的審計,農業、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資源環保等重點支出審計,地方政府債務審計,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政府性投資審計以及國有資本經營管理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等。
(二)以財政聯網跟蹤審計為依托,構建財政審計數據平臺,建設財政資金運行實時監控體系
建立以在線審計、實時審計為特征的聯網審計系統和財政審計信息數據的共享管理平臺,實現事后監督向事中監督的轉變,實時監控財政資金運行流程,提高財政審計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當前,一是通過開發建設財政聯網審計系統,依托網絡平臺,定期取得財政部門指標賬、國庫集中支付、總預算、財政專戶資金等電子數據,以財政預算指標為主線,實現“預算—指標—支付—總會計”的縱向穿透查詢和分析,動態監控財政預算執行情況。二是逐步將各預算單位財務核算系統納入聯網審計系統,實現對各預算單位預算執行情況的動態審計監督,適時開展與社保、稅務等部門的金保、金稅等系統聯網,拓展聯網審計覆蓋面。
(三)以效益審計為抓手,建立和完善財政資金效益評價體系,提升財政審計的層次和水平
效益審計的關鍵和難點在于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當前,審計機關要探索建立以財政資金效益審計評價辦法為核心、各專業審計指導性評價指標,包括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指標、部門預算效益審計評價指標、政府性投資效益評價指標等為主體,以及根據具體審計內容和審計項目建立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可操作性具體審計評價指標等共同構成的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四)以審計資源整合為保障,完善財政審計的組織方式
深化財政審計發展是一項全局性、整體性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保障機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的財政審計規劃管理部門,研究和制定財政審計發展的中長期審計項目和計劃,加強部門協調和監督,形成統一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機制。二是要整合審計計劃,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地方黨委、政府重點工作和社會關注熱點、本級人大、政府對審計工作的要求、體制機制、政策決策、制度管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安排審計項目。三是要整合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打破專業劃分和職能界限,統一調配審計力量,形成“大兵團作戰”優勢,在上下級審計機關形成聯動。四是整合審計成果利用。加強綜合分析與提煉,著力從管理體制、機制、宏觀政策以及效益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意見和建議,為黨委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服務,不斷研究和改進“兩個報告”,提升審計成果的層次和水平。六是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加強對審計人員業務培訓,逐步改善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強化實踐鍛煉,豐富實戰經驗,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綜合業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