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高中語文;巧妙運用
語文教學歷來備受重視,新課改背景下,許多人對傳統教學進行了反思與改進,從而提倡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啟發式教學法中,‘啟’是對教師而言,‘發’是就學生而論。‘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表現;‘發’是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的體現。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是起決定作用的,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內因。”
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外國語文研究》雜志歡迎以下各類來稿:1)對語言本體的研究;2)對語言學各領域、各交叉語言學科、語言學史及語言哲學的原創性研究和評述;3)對各國語言文化所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
一、把好備課關,將教材、教法、學生三者有機結合
(一)個性化解讀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個性化解讀”不僅是教師對文本帶有自己見解的解讀,更是在教師引導下全體學生對教材的一種探究式的自我解讀,這既靠教師解讀激起學生自我解讀的興趣,又反過來激發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與思考興趣。
譬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一文時,我們設計了“話說扁鵲”的即興評論,與《扁鵲見蔡桓公》(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課堂教學中同學們紛紛發言,興趣高漲,其中一位學生與眾不同,大有見地。他說:“桓侯之死究竟是因為自己諱疾忌醫,還是因為扁鵲辦事不力?醫術誠可貴,醫德價更高。在知道君主‘忌醫’時,不僅要告知病情及不治之害,更應該努力設法勸解。而不是在確診其‘病入骨髓’后溜之大吉,這實在是有悖醫德。這種醫生如何配得上‘神醫’二字?若扁鵲能像燭之武那樣在‘退’上動動腦筋,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桓公之病又怎會一步一步深入‘骨髓’?”
這位學生正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材開展了一種探究式的自我解讀。教學相長,在教師的個性解讀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究,師生共同完成了對文本最后的解讀。這種文本解讀之思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的學習過程。
(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教無定法,教要得法,這就要求教師針對所教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確定教學方法。
比如,在執教《荊軻刺秦王》(必修2)這篇文章時,我們就根據班上學生性格活潑、表現欲強的特點,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設計了一個課堂小話劇。為了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及主動性,教師特意設置了兩場:白話文版PK方言版。并且除了荊軻、秦王、太子丹、樊于期、秦武陽等角色扮演者要充分理解課文及人物性格外,還讓所有的觀眾擔任評委,讓他們主要從內容把握、語音儀表、表演能力、現場效果等方面來進行評價。果然,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積極主動,意猶未盡,甚至強烈要求再挑戰英文版。當然,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為了掌控好課堂,教師建議學生有興趣的可以課下自己組織進行。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得內在動力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善于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創設更多更好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靈活掌控教學課堂,巧妙應對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提倡創新教育的新時代,師生之間不再是師講生聽,更不是師尊生卑的關系,而應是易互動、互學、平等、關系。體現在啟發式教學中,我們應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比如,在執教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的課堂教學中,根據這首詞情真詞短的特點和中學生勇于挑戰的性格,我們在課堂上采用分陣營PK的形式組織教學。即將全班分為A、B陣營,兩大陣營分別從朗讀、翻譯、內容賞析、質疑與答問四個環節進行PK。其中,朗讀比賽又分為三場:第一場要求讀準字音、流利順暢;第二場要求學生毛遂自薦,讀出感情;第三場在質疑與答問環節后小組齊讀,要求讀出韻味。翻譯比賽:小組推薦一男一女,要求譯文要信、達、雅。內容賞析比賽:由老師從內容、情感、寫作手法及重點語句方面分別設置幾個能夠涵蓋全篇的問題,事先寫在小黑板上,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小組討論后搶答。質疑與答問環節:由A、B陣營分別向對方陣營提出三個問題,要求小組討論后得出小組意見,答案要有理有據。
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很強的生成性,通過教師組織引導,讓學生處在一個學習的興奮狀態中,自由發揮且有序進行,從而漸入求知佳境,這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啟發式教學營造了一種很好的氛圍。
(二)教師提問、學生質疑,以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當學生產生疑問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對現狀有自己的看法,并對此進行主動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啟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2]
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有效問題,讓學生自主地發現、探討、解決問題。如學習《祝福》一文,“你從祥林嫂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就能引發學生對祥林嫂前后幾次到魯莊的不同遭遇及心境變化的思考。一般教師都會注重提問,但活潑有效的課堂更需要學生的質疑。學生的質疑更體現了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仍以《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為例,在學生質疑與答問環節,學生質疑“佳節又重陽,‘又’字說明這并非他們夫妻分離的第一個重陽節,那為什么李清照以前不寫呢?”學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言為心聲,我認為:第一,‘薄霧濃云愁永晝’霧茫茫云濃濃,天氣不好人的心情也會變糟;第二,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三,‘半夜涼初透’夜深露重卻無人相伴;第四,觸景生情,‘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美酒鮮花斷腸人,而‘人比黃花瘦’為伊消得人憔悴,容顏消瘦愁更愁;第五,以前寫過但未流傳也未可知”。又如“秋天的菊花應該開得正盛,為何作者用‘黃花’來比瘦?弱柳扶風,用‘柳條’不行么?”等。這樣的問題和學生作答完全出乎教師的預設。學生的質疑激活了全班同學的思維,學生開始主動地、積極地、認真地思考,從而做出如此全面而透徹的分析,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