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特色課程“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為案例研究,通過教學實踐、思考及成果呈現,闡明在教學中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期為美術學(美術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經驗。
【關鍵詞】科研創新;研究生培養;美術校本課程
推薦閱讀:職業教育方面有什么核心期刊
21世紀,隨著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創新成為世界教育熱議的話題。2010年7月29日,我國正式全文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倡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研究生教育是創新人才的主要來源,對實現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以政策為依托,積極改進人才培養方式,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國家、地區與民族文化的建設發展需要,是當前高校需要認真探索和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研究背景
對美術學(美術教學研究)碩士研究生的特色課程“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教學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是基于以下的認知和思考:
(一)立足實際,發揮地域資源優勢,促進美術課程的開發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光輝燦爛、豐富多彩。以少數民族聚集地廣西為例,引導研究生深入探究和挖掘本土民族民間美術資源,積極參與美術課程開發,在教學科研與田野調查的互動實踐中為其搭建施展創新能力的平臺,既順應了高校提出“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和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突出人才培養的地方特點,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也是堅持“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有意識地滲透到研究生課程的教育學之中;培養研究生們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教學創新者”的辦學特色,促進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互為依托、協同發展的一種積極響應。
(二)深入基層,“校校”聯合,促進鄉村學校美術教學良性發展
中國是教育人口大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鄉村美術教師嚴重緊缺等問題倍受各界重視。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各地高校紛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為鄉村教育發展貢獻良策,發揮積極作用。開展“民間民族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夠極大地激發研究生對于鄉村學校美術教學的科研熱情,吸引更多有志青年關注并投身鄉村教育事業;另一方面,通過“美教下基層”,在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層學校設立創新實踐教學基地等措施,讓研究生與當地教師互助幫扶展開交流學習,與鄉村學生朝夕相處建立情感紐帶,能夠切實提高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促進教學創新力的發展。
(三)以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為先行,建設特色化研究生培養體系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事實上,校本課程開發涉及課程開發的所有基本要素,包括課程目標的制訂、內容的選擇、實施、評價等,但較國家、地方層面而言,又更富有機動性、靈活性、適應性和開創性。這就要求研究生發揮創造能動性,在規范與創新之間中不斷建構和完善自己的教學體系(圖1)。尤其是鄉村學校,常見通用教材不太適應地方學校的情況,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脫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進而影響美術教育功能的發揮。因此,以校本課程開發為對象,結合地域文化資源的開拓,可以想見其廣闊的研究空間和應用前景,同時,對于研究生理解國家和地方課程也有相當的推動作用,使其自覺地朝著研究型、創新型美術教師的方向努力。
(四)興趣為師,方法為道,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學術論文是美術學(美術教育研究)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可視化成果,它與研究生的課題研究緊密結合。當前,“大一統”“一刀切”的培養方式已不再適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指向,因人而異、適度引導才是科學的指導策略。實踐表明,“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以“熟悉、興趣、開創性”為選題原則,能夠為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注入動力與激情。例如,啟發有鄉土情懷的少數民族生源進行鄉村校本課程開發,鼓勵城市生源充分利用生活周邊的文化資源……其目的是調動美術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因素,使其關注現實、貼近生活,激發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智性、美德的開發以及全面素質的培養。
二、具體方法
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中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具體方法和表現有以下三點:
(一)培養獨立思辨、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倫敦大學學院校長麥克姆·格蘭特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開啟心智,教會學生獨立思考的方法,勇于提出見解并能自圓其說,同時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創新型人才產生的基礎”①。當然,創新不僅是學生的創新,更是對導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民族民間美術資源與校本課程開發”鼓勵研究生深入到民族聚集的城鎮鄉村學校進行為期一年以上的調研和教學實習,盡管有的地區學校的條件艱苦、設施不完善,但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深深吸引著同學們,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課程開發的熱情,激勵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和鍛造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專業素養,自覺參與優秀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傳播,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值得一提的是,有別于導師主導、學生跟學的傳授式教學模式,筆者著重采取課程學習講座及教研討論的教學方法,以問題、專題、課題為導線,讓每位學生對所學課程、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課題進行學習講座、集體研討,相互學習,形成集體研究氛圍,導師在其中給予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激勵研究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關注前沿動態、樹立問題意識、掌握課題研究方法
筆者認為,要在理論和科研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習與創新,首先要加強研究生對學術前沿理論的關注以及對國家美術教育政策的研究。近年來,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活躍,尤其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及其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是學術界研討的重要議題。借助“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微信群、“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等線上線下的學術交流,指導研究生密切關注學科前沿,采取面對面座談和網絡討論等方式,及時把握學術前沿議題及學術活動信息,在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及活動中,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問題,對不同觀點展開辯論,結合個人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深入思考,確定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理論高度和學術敏感度,使美術教育教學理論能夠真正應用于實踐之中,反之又能促進其自身獨特理論體系的形成。故而,從宏觀視角切入,結合區域發展特點,為論文選題的前瞻性、原創性和創新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如研究生張美林起初對高中欣賞課中的情景教學方法很感興趣,通過教學實踐發現情景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引發高中生欣賞作品時的情感共鳴,但在問卷調查中,學生表示他們對身邊新鮮事物更容易投入興趣和感情。于是,她一改以欣賞教材中作品為主的辦法,結合廣西南寧是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的優勢,將學生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看到的美術文化精品搬到課堂上進行欣賞教學,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主動結合教師教學內容積極查閱資料,踴躍發言,自發創作相關美術作品。再進行問卷調查時,學生反響強烈,感到這樣的美術課讓他們更具有國際視野。這些經歷讓張美林切身感受到教學創新帶來的成就感,不僅讓教學更富有活力,也讓學生煥發出智慧的光彩,從而激勵著她不斷進行教學上的創新探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