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wǎng)所屬分類:教育學時間:瀏覽:次
摘 要:思政課移動教學是教師通過師生隨身攜帶的移動設備進行的教學活動,具有即時性、碎片性、分層性、強互動性、強解惑性及高參與度等特征,能夠更好地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吃不飽和吃不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在思政課移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科學定位移動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任務,杜絕娛樂化現(xiàn)象發(fā)生,引導學生建構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共同體,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思政課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移動教學;藍墨云班課
推薦閱讀:《三明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于1984年5月,是由三明學院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
一、新時代思政課移動教學理念的提出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要主動承擔起助推高校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任務,就需通過教學改革,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思維、政治站位和政治定力,以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思政課移動教學是思政課教師利用師生移動設備進行的教學,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發(fā)展到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必然選擇,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延展和深化。教師利用移動設備進行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幸福感”,也是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要求在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全面貫徹落實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打贏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攻堅戰(zhàn)”[2]的有效抓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及培養(yǎng)有擔當時代新人的有效路徑。
李克強總理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lián)網(wǎng)+”行動計劃,“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教學便開啟了我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深度變革之旅,“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成為學校思政課移動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3年來,以Moso為抓手的思政課移動教學模式從“基礎”課部分教師試點開始,逐漸推廣到現(xiàn)在的全部思政課教學之中,并被其他課程教師借鑒應用于其教學實踐。
二、新時代思政課移動教學的基本特征及應用
移動教學是移動互聯(lián)條件下教師借助師生移動教學助手APP(如Moso)開展的“即刻反饋、即刻點評”的互動式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使思政課教學的時空里不再只有教師、黑板和ppt,學生學習目的也不再只是掌握知識,而是以發(fā)展個人能力為目標的深度學習,學生們在這種教學方式引導下逐漸成為學習的發(fā)起者而不再是傳統(tǒng)課堂上被動的接受者。以藍墨云班課(Moso teach)為例,教師以云端創(chuàng)建的“班課”為載體,能夠隨時隨地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發(fā)布通知通告、開展教學活動或即時解答學生疑惑,同步實現(xiàn)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全方位的即時多向互動交流,突破了傳統(tǒng)思政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很好地幫助思政課教師完成“以價值觀培育為根本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使命。移動教學是基于云技術所開展的即時互動教學活動,具有即時性、碎片性、分層性、強互動性、強解惑性、高參與度及個性化等特征,能夠更好地解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吃不飽和吃不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為破解“思政課教學‘配方不新穎’‘工藝不精湛’及‘包裝不時尚’”[3]問題提供了良好路徑。
(一)即時性特征
以藍墨云班課(以下寫成Moso)為例,移動教學的即時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教學資源推送即時性。教師課前利用移動教學APP隨時隨地上傳教學資源、發(fā)布通知公告、開展討論及布置作業(yè),學生可零距離接收信息開展學習。第二,活動開展即時性。教師可利用移動教學APP開展“即刻反饋,即刻點評”互動性教學討論活動。第三,掌握學習情況即時性。移動教學能夠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動態(tài)跟蹤,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全過程,并在第一時間開展學情分析和診斷,精準評估學習效果,實現(xiàn)教學考核的動態(tài)化。第四,答疑解惑的即時性。高校思政課教學承擔著較強的答疑解惑任務,正如習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微觀上是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過程,要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影視劇作品、社會輿論熱議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4],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第一時間零距離地為學生進行答疑解惑,而傳統(tǒng)線下思政課堂卻無法完全實現(xiàn)。教師利用移動終端教學助手隨時隨地為學生答疑解惑,無需等到上課或者在指定時間指定地點去為學生解疑,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解疑釋惑即時性。
(二)碎片化特征
思政課教師利用移動設備開展“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碎片化教學,能夠更好地完成思政課“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教學目標。正如王竹立教授認為那樣,在真實情境下開展自主、協(xié)作和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原有以書本為載體的線性知識結構,導致學習過程呈現(xiàn)出某種碎片化特征[5]。“95后”大學生被稱為網(wǎng)絡原住居民,“網(wǎng)絡就像他們一個離不開的器官”[6],更易成為網(wǎng)絡學習資源的受益者,他們利用移動設備實現(xiàn)了“一片一片、一點一滴的信息和知識的獲取,以及學習思考積累,達到了解情況、增加知識、提高技能的目的”[7]。教師通過移動設備將思政課學習資料碎片化,有助于提升學習效率,增強他們對知識點的關注度和掌握度,進而提高思政課學習質量。
思政課移動教學碎片化主要表現(xiàn)為教與學的碎片化,即教師教學資源上傳的碎片化與教學活動組織設計的碎片化、學生資源學習碎片化與學習時間碎片化,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教學資源云端上傳。二是學習資源上傳的碎片化,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非連續(xù)性及學習地點的移動性等特征決定了云端學習資源篇幅不易太長。三是教學組織活動設計的碎片化,在當前思政課時不足而教學信息量大的情況下,答疑討論、頭腦風暴、投票問卷、知識點測試等活動時間都不宜太長。四是答疑解惑的碎片化,在急劇轉變的社會現(xiàn)實中,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困惑更多更復雜,既有學業(yè)生活的困惑,也有社會實踐和影視作品中遇到的困惑,亦或是在對社會熱點熱議中遇到的困惑[8]57,而每個學生面對這些困惑需要的答案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解惑時實現(xiàn)“私人定制”,這種“私人訂制”具有較強的碎片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