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高校是國家建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擔負著傳承社會文明,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培育高尚品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應在現有條件下積極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工匠精神”教育新途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文化素質教育新模式,多層次、全方位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構建優良品格,為學生立足于高速發展的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工匠精神;高校;培育;學生
“工匠精神”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出現四次(2016年-2019年),習近平同志也在多次講話和報告中著重強調繼承弘揚“工匠精神”對于當今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1],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高速度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2],新機遇就在眼前,能否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作為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精尖后備人才的高校,深入探析“工匠精神”,培育大學生“匠心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視域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內涵的具體分析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統籌推進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源泉,是高校培育人才的品牌資本,是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品德指引。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應包括專注、創新、精益、敬業等多方面的內容[3]。“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大學生像一個工匠對待自己的作品那樣,專注于自己的學業,沉下心,穩住氣,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的專業內,耐心鉆研,不懈追求、矢志不渝,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困難考驗。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就是要追求科技創新、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為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社會進步、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貢獻自己磅礴的青春力量。在高校學生中“工匠精神”就是愛國奉獻、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勤于思考、專注嚴謹的學習態度,術有專攻、勇于探索的專業素養以及勤于實踐、精益求精的生活追求等。
二、新時代高校學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制造業的繁榮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故制造業的發展自始至終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處于中流砥柱的地位,對于國家繁榮、民族振興、社會進步、時代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翻開工業文明發展的史冊,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崛起,都與制造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繁榮富強,必須將制造業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是保衛國家安全、成為世界強國的必經之路[4]。
(一)“工匠精神”是民族復興、圓中國夢的重要支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蛟龍下海”“神舟升天”“嫦娥奔月”,中國取得從“零”到多個世界領先的成就,離不開大國“工匠精神”的堅實支撐。前些年,國人出國旅游采購國外生產的基礎生活產品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則是國內產品質量的嚴重低下,“價廉”早已不再是人們考慮的首要因素,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創意、人文關懷等。互聯網行業中的騰訊、阿里,通信行業中的華為,家電行業中的海爾集團等,其強勢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標桿性的企業文化以及一群愛崗敬業、專注認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的辛勤付出。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國家各行業各領域都處于轉型和攻堅時期,這樣的市場行情無疑對民眾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技術型人才、專業型人才以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能否順利完成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轉型,使中國的制造業在世界浪潮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在如何去培育國家未來希望、民族未來棟梁的大學生方面就顯得至關重要,高校要引導培育學生去領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并將其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中去。
(二)“工匠精神”是大學生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保障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恢復高考之際,中國的大學是精英教育,數量和規模遠遠少于現在,當時考上大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錄取率極低,大學畢業證的含金量遠高于其他各類證書的含金量,考上大學,擁有干部身份,國家包分配,意味著擁有鐵飯碗,基本上今后衣食無憂、吃喝不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國民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同時也就到了大學生“滿大街”的年代,相較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畢業證書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從國家包分配到不包分配,從“人挑工作單位”到“工作單位挑人”,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愈加不容樂觀。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生于這特殊的時期,就應擔起這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有更好地繼承并踐行“工匠精神”,才能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
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基本素養的培養,同時應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引導與培養,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踏入社會后的競爭資本,促進學生的就業和個人職業的全面發展。
(三)“工匠精神”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徑
首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我國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精神保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社會的經濟進步離不開廣大華夏兒女的共同努力,作為人才培養重要陣地的高校,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穩步前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工匠精神”深入貫徹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進一步擴充“工匠精神”教育的外延和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恪盡職守、執著專注的品格,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向“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本質要求進一步靠攏,進而推動我國“中國制造2025”這一戰略的實施。
再者,“工匠精神”是開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先決條件。科創立國,教育先行,科技進步、創新創業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要前提保障,高校應始終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放于重要位置,將其內涵貫徹融入到學生的雙創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天性,自覺踐行工匠精神,在學與做中,感悟行業的發展趨勢,洞察商業機會。
三、新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一)古代社會制度因素導致“工匠精神”的缺失
從秦國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我國的商品經濟發展被抑制,進而遏制了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西漢的“獨尊儒術”致使儒家思想一直占有主導地位,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在明清時期,考試內容主要以四書五經為主,考試形式也發生變化,嚴重束縛了考生的思想與創造力,導致考生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攻讀四書五經上面,阻礙了他們天賦和才能的發展。明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我國與外界隔絕,阻礙了中外友好交流聯系,進而出現了坐井觀天的現象,無法及時獲取西方國家的最新發展狀況,更無法吸收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我國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最終遺憾錯失工業革命的機會,在科技、經濟發展上掉隊。
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技術工人在我國一直是一個身份地位相對較低的群體,在當今社會中,大家都不愿意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都想著自己有朝一日成為高級白領。因對技術工人身份地位的輕視,進入職業院校或者學一門手藝成為許多人在一籌莫展之下才會選擇的謀生之路。在這種價值觀念驅動下,又會有多少人甘愿坐冷板凳精心琢磨技術,踏踏實實地把一件事做好。
(二)高校建設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高校文化制度建設應始終堅持學生地位的主體性,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思想引領、實踐錘煉、制度創新等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良好的文化氛圍雖不能直接產生效益,但它卻對一所高校培育人才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教育學生主力軍的高校,在引領學生內化并弘揚“工匠精神”時,應結合各學科、專業特色,正確把握“工匠精神”的內涵,不僅要融入到課內理論學習與課外專業實踐上,還要將其融入到校園文化和人文景觀建設中,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四、 新時代高校學生培育“工匠精神”路徑的研究
要明晰高校學生“工匠精神”淡化與缺失的現實處境和困擾因素,就要著眼于如何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上,這是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提供重要保障的現實出路。
(一)加強頂層設計,在協同育人上下功夫
目前,在高校中多數有重視學生們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輕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品格養成的問題,因此以“工匠精神”的培育為切入點不失為一良策,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來實現協同育人、全面育人,進而培養學生有擔當、自信的職業態度和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