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以中外物種交流課例為基礎,探討整合教材,利用歷史地圖創設時空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歷史發展進程,感悟歷史變遷,幫助學生真正建立時空觀念,提升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整合;歷史地圖;時空觀念;歷史思維能力
時空觀念是史事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意識和思維方式。[1]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樹立時序意識,建立空間觀念,才能構建清晰完整的歷史框架,更好的理解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并做出有效合理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因此,時空觀念在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成為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文以部編版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本中關于農作物種植和交流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農作物品種的引進、種植范圍的擴展、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來展現中外物種交流的歷史脈絡,培養學生的時序意識和空間觀念;引導學生留意物種交流和廣泛種植對當時社會經濟和人口產生的作用,理解物種交流對世界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所起的重要影響,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家國情懷。
一、立意高遠,主題引領
立意是歷史教學的靈魂,主題則在教學中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中,首先考慮的就是教學立意和主題。在完成中國古代史學習后,學生會感知到民生問題影響朝代的興衰更迭;各朝統治者為政權的長治久安都非常重視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發展,以保障民生,此情況一直延續至今。同時,因為經濟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過重大作用,因此,初中歷史教材會根據每個歷史階段安排一定的內容介紹各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并配以相關的經濟地圖輔助說明。這些經濟地圖蘊含的信息豐富,大致分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方面的發展狀況。其中,農業方面又可細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培育、引進和種植,這自然就涉及到中外物種的交流及影響。長期的中外物種交流促進了各大洲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推動著世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這些史實表明世界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開放包容、交流互鑒,因此,筆者把本課的主題確立為“中外物種交流”,立意確立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二、整合內容,梳理脈絡
左圖右史一向是傳統歷史研究學習的有效途徑。而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直觀明了地反映一段時期、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現象變化,是幫助學生建立時序意識和空間觀念的有效工具。因此,將分散的史實與地圖按一定主題進行歸類篩選,重組整合,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深入探究學習、培育歷史思維奠定基礎。由于與中外物種交流相關的知識點散落于七八九年級各單元里,時間、空間跨度大,內容零散瑣碎,需要將相關的史實和地圖進行歸類整合,才能形成主題鮮明、脈絡清晰的知識體系。通過共同努力,師生們從三年的歷史課本和歷史地圖冊中篩選出有關古今中外物種交流的史實和地圖:七年級上冊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及《中國原始農耕時期文化遺址分布圖》,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及地圖《西漢經濟的發展》,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及地圖《西域與中原的物產交流圖》、《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及地圖《宋代經濟的發展》、《宋代棉花和茶葉的種植》,第14課《明朝的統治》之“經濟的發展”及地圖《明朝經濟的發展》、《明朝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的引進》,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地圖《清朝前期農業的發展》,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之“雜交水稻與青蒿素”及地圖《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推廣示意圖》,九年級上冊第16課《早期殖民掠奪》及地圖《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物種交換》,等等。
經過整合,教材主題突出,但史實敘述簡單;地圖信息豐富,容量大,但學生因閱讀理解能力和讀圖能力不足,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將兩者有效融合,知識呈現紛繁雜亂,主線不明。為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幫助學生學會圖文并用,梳理脈絡,筆者組織學生分工合作:一組學生根據相關史實按時間順序、交流物種、物種原產地、交流方向、種植范圍編制《古今中外物種交流情況表》;另一組學生則按古今中外物種交流的時間順序、傳播路徑、空間拓展情況用不同顏色的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域圖》上標示出來。
通過圖、表的對比,學生清晰地看出古今中外物種交流的動態。通過觀察對比,學生發現古代中外物種交流呈現四個特點:1.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宋元時期、明清時期;2.具有四大特征:引進地區范圍廣、引進種類繁多、傳播路徑海陸均有、種植范圍不斷擴大;3.呈現三個趨勢:可選食物越來越多;衣料選擇范圍擴大,傾向美觀舒適保暖;人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4.形成三個系列:1)先民智慧:中國原有的物種(如稻、粟、黍、桑、茶等);2)開放交流:中國引進的物種(如糧食作物:小麥、占城稻、玉米、甘薯、馬鈴薯;果蔬:葡萄、核桃、石榴、胡蘿卜、大蔥、大蒜;飼料作物:苜蓿;纖維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嗜好作物:煙草;)3)共享文明:①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全球物種交流;②現代中國物種對外交流: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的推廣。
通過合作學習,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資料收集、分類、歸納、整理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立體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通過梳理知識點,將史實與地圖信息互相印證、融合,提升學生讀史和讀圖能力,強化了學生的時空觀念,為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奠定了基礎。
三、問題引導,深入探究
限于年齡和身體的發育情況,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稍顯薄弱,但興趣廣泛,求知欲和探索意識強烈,教師在教學中如能緊扣學生的興趣點,設景布疑,必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在城市生活,對農村的農作物種植并不熟悉,如果直接講中外物種交流,學生的學習興趣度不高。但如果從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創設熟悉的場景,引發學生共情,則容易迅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與歷史對話,感悟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在掌握時空觀念的基礎上,養成運用歷史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推薦閱讀:論究小學數學中的情景教學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