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對初中生開展素質教育,為其后期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文素養;途徑
引言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包括學生文化基礎、社會意識以及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內涵,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地理知識的儲備情況,更要兼顧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地理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能夠在教育工作中,堅持對教學課程的深入鉆研和深層解讀,牢記自身的教育使命,促進地理教學內涵豐富。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國家與社會對教育事業中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初中地理教學在核心素養視域下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相關政策的響應能力不足,部分教師未能及時學習最新的教育政策,沒有緊跟國家政策的更新步伐,還有部分初中教師在解讀教育政策方面存在不足,無法在地理教學中明確自身的位置。其次,由于傳統應試教育在部分教師與家長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因此這些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視,將教學重點集中于考試成績,導致初中學生普遍存在地理學科綜合素質不高。最后,由于初中地理教師的工作基本是圍繞考試展開,因此在將核心素養與教學活動相融合時,無法準確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導致學生在接受核心素養教育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同時,由于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對融合地理課程教學與核心素養教育的方式未能做到熟練掌握,因此教師進行核心素養教學時,手段與方法較為生硬,造成學生吸收成果不佳。
二、初中地理教學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對于地理學科來說,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教學內容也非常豐富,作為地理課程的基礎,初中地理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知識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初中階段開展地理教學,要以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前提。
(二)是地理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確立人文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并且,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讓學生對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有全面的了解,對不同類型的地理知識深入摸索,正確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三、地理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內容
(一)對自然尊重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變得愈發重要,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是尊重自然的最佳表現。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各方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對環境的實際承受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雖然現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已經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已經無法恢復。因此,目前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環境順應自然規律。而開展地理教學,讓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和意識,為后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自然資源與環境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資源的合理利用”占據非常大的篇幅,在采集和應用自然資源的時候,不僅要尊重自然資源,還要學會如何節約資源。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制約,很多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開采必然會出現資源枯竭的一天,因此,合理開發和應用自然資源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也是國家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原因。
四、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學科教師基于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營造學習情境和氛圍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情境的體驗中,促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完成有效的學習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時的思維創造能力以及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但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對教材進行精心研討和研究,依據教學需求,以互動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原則為工作指導,選取優質的教學模式營造具有教學價值的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記錄的動畫片,讓學生對地球的海陸變遷情況有初步了解。接著讓學生扮演不同陸地及海洋板塊,演示板塊運動。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能夠自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吸收地理知識。
(二)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涉及較為廣泛的知識,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同時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地理學科的特征,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此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通過教學研究發現,探究性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掌握,還能提高學生借助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以及地理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判斷河流流向及地勢形成的原因,并且對比不同國家間河流相關內容的差異,進而讓學生通過所學地理知識對河流的相關水文信息進行分析。
(三)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
相比較其他學科,初中地理在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上有更大的優勢,比如,在教授“降水分布”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看南北方居民居住的房屋,學生觀看視頻或圖片的時候可以發現,北方房屋形式一般是平頂,而南方房屋形式一般是尖頂,以此引發降水分布的概念。并講解“文化差異”內容,通過對比南北方的飲食習慣,發現北方多食用面食,南方愛喝湯、吃大米。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不同地區的趣事和風俗,并尊重各地區的文化差異,這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也有顯著的效果。通過地理知識教學,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四)合理配置教學內容
以前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沒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因此,在后期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在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工作,樹立正確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并且,通過學習地理知識,可以讓學生懂得如何欣賞美,以此分析地理規律。
比如,在教授“森林的保護與開發”知識的時候,有一章節內容說的是過度砍伐導致生態失調、動物滅絕、氣候變化等情況出現,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最終引發生態災難。通過教授地理知識,讓學生意識到對自然環境肆意破壞就是在摧毀自己的家園,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和世界觀。
(五)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人文意識等,因此,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強化教師的專業素質,加強對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的培訓,逐漸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總結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活動要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并結合科學與人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生來說,人文素養非常重要,涵蓋了品位和修養,對于樹立初中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地理教育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對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改變,弘揚人文精神,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麗,王盈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課程實施模式探索:以探究濱湖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作用”為例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