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結合黨中央最新文件和教育部新課標,探究了新時代高中模擬法庭教學的價值與創新舉措。高中模擬法庭教學具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作用。要創新高中模擬法庭教學,其活動形式應由單一變為多元、案例設計應由課外回歸教材、質證辯論應由戲劇轉向交鋒、組織程序應由簡陋變為逐步完善。
[關鍵詞]新時代;高中政治;模擬法庭教學
2019年8月,黨中央出臺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高中政治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意見》以貫徹立德樹人目標、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對高中政治資源供給、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細致規定。2019學年,全國多個省市高中使用新版政治教科書。此教科書新增的選擇性必修教材法律與生活,被納入新高考范圍,而此前絕大多數高中政治教師未有法律知識的執教經驗。在黨中央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培育學生學科素養成為政治教學的時代性課題。
一、高中模擬法庭教學的價值
1.革新傳統教學方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必須服從教師,這種“單一灌輸”模式,極易使學生喪失政治學習熱情。而在高中模擬法庭活動中,學生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只是輔助者,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實質上是為活動服務的。案例選定后,學生要厘清案件脈絡,科學引證法律依據,完成起訴書、答辯狀、辯護詞等文書,充分做好前期理論準備。在庭審模擬前,學生要確定質證方案,與本組成員進行戰術溝通。開庭審理時,學生激烈爭論、唇槍舌劍,沉浸在庭審氛圍之中。
角色對立是模擬法庭教學的精髓,即學生通過模擬原被告訴訟角色,合理分工又相互對抗,確保活動有序進行。原被告雙方舉證辯論,努力完成角色職責:原告提出訴訟主張,訴訟代理人支持當事人合法需求;被告自我辯護,辯護人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法官把控庭審秩序、中立審判,化解雙方矛盾。模擬法庭突破傳統教學理念,讓學生演繹具體角色和模擬司法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從而有力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政治教學的立體感和生動性。
2.理論實踐有機契合,切實提高教學效能
法律與生活教材中的知識抽象難懂,單靠課堂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必須將法律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模擬法庭就是學生不斷鞏固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學生在活動中查閱法律文件資料,為實現正當訴求竭盡所能,從而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模擬法庭應參照真實的司法流程,嚴格按照庭審標準布置審判環境,在活動道具、法律禮儀等方面都應達到較高水準。通過參與模擬法庭活動,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了訴訟程序,進而體驗到法律的價值。
模擬法庭教學不僅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且實現了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高中政治課是形式豐富的活動型課程,教師在教學該課程時要以公民生活為對象,根據教材邏輯設計具體議題,架起聯系社會的橋梁。在模擬法庭活動中,教師應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利益糾紛層層解析,逐步掌握教材知識。這種方式優化了高中政治課教學設計思路,使教材觀點系統化、生活化,能夠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3.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服務學生能力成長
高中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相互促進、彼此影響,是教育教學的構成要素,而模擬法庭應落實這些要素。(1)政治認同。在高中模擬法庭教學中讓學生運用法律武器捍衛利益,有利于增強他們對新時代我國司法制度的認可。《意見》論述了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必要性,模擬法庭教學與《意見》精神高度一致,在培育政治認同素養上效果顯著。(2)科學精神。學生要整合教材知識與相關法律,分析對象、主體、客體三方面內容,收集充足證據澄清事實,在潛移默化中鍛煉思辨能力。(3)公共參與。在模擬法庭活動中,學生通過充分闡述觀點行使了表達權,通過對我國司法實踐的發展建言獻策行使了監督權,通過扮演代理律師、檢察官等角色追求社會正義行使了參與權。(4)法治意識。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規范,開展模擬法庭教學活動可以深化學生對法律常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自覺踐行法律要求。
新時代產生新需要,新活動孕育新價值。模擬法庭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多種技能,包括資源收集處理技能、小組合作交流技能、邏輯思維論證技能、文書草擬與語言運用技能等。
二、高中模擬法庭教學的創新
1.活動形式由單一變為多元
目前高中模擬法庭一般是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教學內容,利用課堂時間來開展的。顯然,想要最大限度調動師生參與度,就不能僅停留于課堂層面,應構建多元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教學時間有限的問題。其一,可以組建模擬法庭興趣社團,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開展模擬庭審,且由政治教師全程指導。有條件的學校可邀請法院、檢察院的工作人員,與學生分享庭審故事、觀摩學生模擬法庭活動,形成校內外教學合力。其二,可以組織模擬法庭競賽,營造學法用法的校園風氣。地區之間、學校之間可以聯合舉辦模擬法庭賽事,加強經驗交流、促進共同發展。其三,可以開展模擬法庭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法院“開放期”或寒暑假走進法院,近距離感受真實庭審環境。其四,在選修課教學中開展高中模擬法庭活動。《意見》鼓勵各高中開發選修課程,豐富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資源供給。近年來全國多個省市陸續設置校內選修課,模擬法庭可借此拓寬開展途徑。
2.案例設計由課外回歸課內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案例信息。例如,新聞媒體跟蹤報道的時事熱點,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發布的案件公告等。高中模擬法庭所采用的案例應具備以下條件:一要貼近時代,法律與生活教材根植于社會實踐,案例只有取材于社會典型事例,符合時代與生活,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二要操作科學,一方面案例難度適合高中階段的學生,能推動學生進步;另一方面案例存在矛盾分歧,原被告可從自身角度找到抗辯理由。三要回歸教材,依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挖掘糾紛與教材間的邏輯聯系,加深學生對法律常識的理解。
3.質證辯論由戲劇轉向交鋒
學生在模擬庭審中的表現是衡量活動成效的關鍵指標。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表現,教師必須轉變戲劇化的庭審場景,加劇角色間的矛盾沖突。高中模擬法庭教學有其客觀規律,教師不能包辦一切,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賦予學生自主權。教師設計案例后,切忌將裁判書資料直接交給學生,而只需向學生交代案情基本信息。證據整理、法律適用、陳述發言、質證辯論等準備任務均可由學生協作完成,教師只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予以指導。西方教育哲學大師柯爾伯格曾說,“教育有的時候像走鋼絲,苛求完美就會產生不完美,乃至適得其反”,這啟示我們要摒棄只顧形式完美而犧牲實際成效的做法。訴訟雙方和法官在庭審前,不得就案件內容進行交流,甚至可以大膽取消集體預演,僅安排各小組分開操練,由此產生的“神秘感”有助于推動學生的辯論交鋒。
角色分組至關重要,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分組,倡導學生自我推薦。“贏官司就是贏證據”,在庭審質證辯論時,原被告要分析對方證據與訴訟主張的關系,發現法律援引的錯誤,找出推理過程的漏洞,注意靈活應變。審判方在必要時向原被告發問,全面總結證據事實和爭論分歧,提高斷案效率,維護司法公正。
4.組織程序由簡陋變為逐步完善
高中模擬法庭教學不可能包含現實訴訟的所有程序,當然也不能只關注庭審展示,應做到取舍有度、逐步完善。庭審前的原被告證據搜尋、當事人與代理人或辯護人溝通案情等環節不必展示,重點突出起訴、應訴和法院立案環節。開庭審理由準備、陳述、質證、辯論、合議、宣判等環節構成。模擬法庭應集中展示質證、辯論和宣判等環節,省略身份核查、紀律宣讀、義務提醒等程序。
在庭審結束后,要對學生參與整場活動的表現給出過程性評價。可發揮旁觀學生的監督功能,讓他們對庭審發表意見,這樣既能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又能多維度評價參與庭審的學生的表現。指導教師要分析模擬庭審的優點,總結活動技巧和理論知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最后在綜合評價學生時,要將評價因子細化為庭審前小組合作(10分)、文案寫作(20分),庭審秩序(10分)、角色儀態(10分)、表達應變(20分)、法理引用(20分)、邏輯推理(10分)等。
[ 參 考 文 獻 ]
[1] 曾子成,劉穎.推力、模式、困境與目標:阿普特政治現代化理論的解構[J].學習月刊,2015(8):21-22.
推薦閱讀:高中化學老師發表論文的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