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21世紀以來,積極教育的形成引發了全球教育者的關注,為教育領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積極教育以積極心理學為科學基礎,旨在增進人類幸福、滿足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積極教育對傳統教育的突破體現在增加了幸福教育目標,實施關注“積極”的教育內容以及采用教授積極、嵌入積極、體驗積極相結合的教育手段。積極教育在中國的推進須與中國的文化環境相結合,重點在結合集體主義文化、融合人工智能、推動家校聯合、加強頂層設計等多方發力,推動中國特色的積極教育全面開展及水平提升。
關鍵詞 積極教育 教育變革 本土化路徑
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重要議題。本世紀初興起的積極教育為教育改革開辟了新方向,成為引領國際教育發展的最前沿理念。積極教育倡導從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和品格優勢出發,幫助受教育者獲得幸福體驗及學業成功[1]。這一理念破解了傳統教育重知識、輕個性培養,導致學生發展失衡這一困局,因而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隨著積極教育運動在全球的逐步推進,我國部分中小學校自2006年開始陸續實施積極教育。從當前我國的積極教育實踐來看,尚存在積極教育理念普及程度不高、積極教育實踐進展緩慢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推動我國的教育改革,對積極教育的系統闡釋及探索我國積極教育的本土化路徑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積極教育的形成
積極教育問世之后便受到國際教育界的熱捧并廣泛傳播,其原因在于積極教育的提出既有堅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同時又滿足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幸福及發展的需求。
1.積極心理學為積極教育形成提供理論基礎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心理學興起的新領域,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其機能的應用科學”[2]。傳統的心理學主要關注人類個性中的缺陷和心理疾病,聚焦于心理治療和修復創傷,并形成了心理學研究的消極取向。這導致人們過度關注人性的陰暗面和痛苦,進而忽視了人類自身特有的優勢。帶著如何挖掘人的優勢、使人類的生活更有意義這個問題,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開始探尋心理學的解決路徑,并創立了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從“積極”的視角重新詮釋心理學,使心理學的另一使命——使所有人獲得發展重回人們的視野。心理治療只能幫助部分陷入困境的人,而無法使全體獲得發展和幸福;而人的優勢和積極品質的培養則能使個體產生心理資源,從而起到預防疾患、促進發展的作用。積極心理學提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僅要關心少數人,還須關注所有的普通人;倡導識別和激發人類優勢和美德,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和富有意義。積極心理學理論迅速得到人們的認同,并被應用于教育實踐,成為積極教育的科學基礎。
2.成就人的幸福是積極教育形成的直接動力
追逐幸福是人們的生活目的及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但現代化進程并未增加人類的幸福感。一方面,工業化、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使人類的物質生產極大豐富,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財富增長;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與壓力卻導致人們心理和精神追求上的困擾,使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不斷下降。這一現代化發展悖論使人類生命的意義受到拷問。如何擁有積極人生、體會美好與幸福成為直擊人們的心靈之問,引發學界的反思。教育學家認為,幸福并非源自個體早期經受的磨難和經驗的累積,人們須從教育中獲得幸福的知識和積極體驗。教育活動是人的活動,應服務于人的生活。好的教育應該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幸福[3]。學校須幫助學生理解幸福,學習追求幸福的方法,使學生生活得更加幸福。然而,傳統教育活動忽視了成就人們幸福的使命,使幸福教育這一重要任務長期處于被擱置的境地。基于此,積極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將培育幸福作為教育目標之一,開啟了幸福教育之路。
3.人的發展要求是積極教育形成的現實需求
科技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使人類的生活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同時亦對人的素質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農業社會中,人類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者只需擁有一定的工具使用技能和簡單的智慧活動,便能進行生產活動。當人類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后,機械化、專業化的大工業生產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應用技能,勞動者需要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此后,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崛起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發展階段。人工智能幾乎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切領域,并取代了人類的部分工作。在此情況下,人們開始反思信息化社會中人應具有的素質。有學者提出,人工智能時代下人若不被機器人所取代,需要至少具有想象力、同理心、審美能力、幸福感、意義感、溝通能力、道德心、召喚力這八種能力[4]。如何培育這些能力是學校教育面臨的考驗與挑戰。傳統教育理念尚停留在工業化發展階段,重視知識與技能培養,忽視情感、能力與美德的培育,造成學生的器物化發展,并因此無法完成人工智能時代的育人要求。而積極教育倡導包含創造力、美德、生命意義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其教育理念與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因而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二、積極教育對傳統教育作出的重要變革
要深化對積極教育本質和價值的理解,須厘清積極教育對傳統教育的突破與改革。與傳統教育相比,積極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發生了內涵式轉變,使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而是促進學生均衡發展的幸福教育。
1.將“培育幸福”納入教育目標
積極教育從生活意義和人性發展出發,提出了培育學生“幸福”和“學業成就”的雙重目標。傳統教育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而積極教育強調在重知識學習之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和潛能,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成就幸福人生[5]。“提升幸福”與“促進學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品格優勢和美德的培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熱愛學習、樂于學習,進而有效提高學習成績[6][7];而學業成就的提高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專注等積極體驗又能增加學生的幸福感。積極教育雙目標的提出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和成就均衡發展,使教育回歸其本質。
推薦閱讀:《美術教育研究》由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管,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科學教育研究會主辦,是一本集美術、教育、研究為一體的學術期刊,以文化交流、美術教育、學術研究為主旨,倡導科學、自然、人文相結合。本刊的創辦為美術、教育、研究工作者及美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