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醫學教育就是精英教育,隨著社會進步與衛生需求的提高,對眼科專業人才所需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眼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本學科學時少概念多,內容抽象,專業性強,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有必要對眼科學課程教學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和實踐,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了保障針對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能達到預期,本文將首先針對現階段眼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確定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及實踐方法等,為提高高等學校的優質醫學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眼科學;教學改革;醫學生;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使眼科學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眾所周知,眼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臨床學科;由于眼部結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致使眼科學理論知識晦澀、抽象、難以理解;而眼科臨床實習要求操作性強,對教師而言臨床教學難度較大,對學生而言眼科知識晦澀、難以理解、無法掌握。因此,臨床帶教的重點關注內容是如何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并掌握眼科知識。目前,傳統眼科帶教方式“以講授為主的學習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該方法以教師知識體系和臨床實踐經驗為主導,實習生的參與度較差、熱情度較低,不利于眼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及與臨床技能的融合。因此,需要針對目前眼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強化臨床實踐技能。如何從教學方法入手推動和實現以上的目的,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是當前眼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
1 眼科學特點及作用
眼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他的全稱是“眼病專科學”,是研究發生在視覺系統,包括眼球及與其相關聯的組織有關眼部檢查疾病的學科。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視覺健康理念不僅追求“治療效果”,更要追求“治療的美觀”。這就對眼科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因此,眼科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眼科醫學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 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培養學生“醫學知識”“醫學技能”,更重要的是關系著臨床醫療質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醫德等問題。但是目前眼科學涉及面廣、專業術語與定義多,眼科內容相對繁瑣、抽象,同時眼科學課時數較少、實習時間相對短,致使學生覺得課程內容枯燥難懂,不易理解和掌握,臨床技能無法更好的應用。因此探討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最大限度地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增強其對眼科的感性認識,加強實際工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其創新思維和學習思考能力,并為臨床實習和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值得每一位眼科教師探討的課題[2]。
2 當前眼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差
就目前現狀來看,眼科學的內容繁多、概念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并難以把握,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及其他客觀條件的影響,眼科學的學時少、內容多,為完成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教師常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 難以對眼科學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詳盡的講解,同時眼科學課堂教學中一般是通過模型、標本、圖片、掛圖、幻燈片、視頻或教師示范性動作、操作來展示給學生;學生常常會感到困惑和費解,致使學生感覺眼科學知識乏味、枯燥、無興趣[3],教學效果自然是不能盡如人意[5]。同時教師過多的關注教學進度和學生關注考試成績,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許多疾病的認識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臨床上疑似癥狀、疑似體征不易識別和區分,對各種疾病都“似曾相識,似是而非”,無法進行疾病的鑒別診斷,實際的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此類問題的影響[4]。
2.2 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眼科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由“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5,7]。過多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意識的培養。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不能適當增添課堂的趣味性、知識的系統性,可能會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課堂效率自然會大幅降低,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會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相對較低[6]。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注意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學習。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掌握眼科學中應具有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但針對眼科學課程教學來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一的、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內容過多強調大綱的整齊劃一[8],同時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也不能完全勝任當今醫學快速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及無法評判學生對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不能及時發現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且及時作出改進。
3 眼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式
3.1 優化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但在有限的學時限制下,必須將知識系統化、整體化和結構化,盡量將知識進行精煉、簡化,務必做到重點突出、結構完整。因此,本研究總結近些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修訂了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大綱、優化了教學內容,重點強調學生必須掌握的眼科常見病、多發病與急重眼病的講解,而對于少見、罕見眼病等則略講或留給學生自學或同學間的合作學習[9]。
3.2 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眼科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促進和相互提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體,肩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講授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趣味性、主動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10]。教師如何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對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認知程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采用多種啟發式教學方法,講課時由淺入深、突出重點,通過教師的講解,將復雜、抽象的眼科疾病的臨床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領,通過形象的比喻、鮮活的實例,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3.3 加強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訓練
在眼科學的教與學中,應該重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的傳授與訓練,但是只靠這些還遠不能滿足實際臨床工作的需要。要想使自己培養的學生能夠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很好的應用所學知識,必須重視對于臨床實踐技能掌握,這對于眼科學的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7,11]。
對此,與傳統的眼科學實驗教學相比,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實驗課的比重,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學生自己練習的模式,而且教師能加強、改善學生對眼科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基本訓練方法,同時能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和相關基礎技能。同時改善了原有的臨床技能訓練方法,在學習中安排學生互相檢查,模擬患者就診,學生模擬進入臨床接診的醫生的情景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醫患之間的互動,把書本上枯燥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與實際患者有機聯系起來,并且要求每位學生都掌握眼科學的相關操作。基于以上教學模式的訓練下,在原有眼科學知識基礎之上學生能更迅速地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趣味性,來提升學生對于眼科的知識水平和臨床技能, 為后續學生工作、考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科學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提高眼科學教學效果和實踐教學的質量
眼科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臨床醫學科學,在實踐過程中能否有效的發現、分析、解決具體臨床問題或動手完成注射、檢查等手術操作,一方面彌補了課堂理論學習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板書+模型+掛圖”抽象枯燥的講解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眼科學基礎的需要。因此,把集聲音、圖像、模擬等手段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學生的面前展現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教學知識,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的[12]。特別是對于過去教師難于講解、學生難于理解的手術,能從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等多角度入手,使一些原本復雜、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生動、一目了然,以直接的視覺認知法補充間接抽象的文本認知法[8]。或教師對于理論課程中難講解的內容,可選擇一份典型病歷作示教性病歷分析,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對具體疾病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從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促使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在學生觀摩眼科手術或眼科門診治療后,能夠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并了解臨床最新發展動態,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并積極創造條件輔助學生動手展開操作[9]。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詳細的了解,便于講解,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推薦閱讀:醫學臨床研究方面2分的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