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知識教育之維,大學邏輯教育的基礎性在于為之設定一個知識能力目標,即培養學生清晰地思考和表述觀點的能力。邏輯教育在我國遇到相對較多經典文化知識與科學文化知識沖突問題,必須回歸大學關于邏輯教育知識能力目標的定位。實現邏輯教育的知識能力培養目標的關鍵在于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以事實和觀點為實踐對象,著力引導學生區分事實與觀點,為其從事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創造條件。
關鍵詞:邏輯教育;知識;確定性;實踐教學
邏輯學界不斷有學者呼吁重視邏輯學的基礎功能,在經濟學、物理學以及教育學等領域,也不斷有知名學者提出將學習邏輯學作為從事專業研究的基礎。然而,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缺乏邏輯方面的知識或能力,似乎并不會給其生活帶來令人吃驚的影響。如皮爾斯(C. S. Peirce)所言,“除非一個人相信他自己的推理或多或少是不健全的,否則他研究邏輯就是愚蠢的,”而推理未必需要邏輯的支持,它不過是某種“被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而相信是健全的東西”[1]。普通人真的無須學習邏輯學嗎?這是一個關乎邏輯教育功能的大問題。迄今為止,國內直接以邏輯教育為題的論文不足五十篇,其中關于邏輯教育功用的文章則少之又少,有的學者關注邏輯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將培養邏輯思維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2];有的學者主張重視邏輯教育的大學通識教育屬性[3],還有的學者主張在大學教育中引入中國名辯學[4]。從這一教學研究態勢來看,學界存在對于邏輯教育功能的模糊認識。邏輯學與宗教和數學并稱為西方文化的“三條主根”,邏輯教育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外文化沖突與交融日益復雜化的今天,樹立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及建設先進文化,都需要對我國邏輯教育的功能做出一定的澄清。本文追溯邏輯學的知識論理論旨趣,由此解析我國大學邏輯教育關于知識能力培養的目標,并由此主張將區分事實與觀點作為邏輯學實踐教學的基本工作方向。
一、知識確證:邏輯學的知識論旨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將邏輯學列為一門基礎學科,這一點是國內邏輯學工作者呼吁重視邏輯教育的一個重要理由。值得追問的是,如何理解邏輯學的學科基礎性?邏輯是一個多義詞,回答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澄清學科意義上邏輯一詞的內涵。有的學者提出邏輯具有文化相對性,認為不同的文化有其特有的邏輯,在不同的邏輯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之分[5]。這就給出一個以一種文化特有的方式解釋其邏輯的工作方向,但是學界至今仍無廣為接受的這一方向的代表性著作。中國、印度和古希臘是邏輯的三大發源地,其中具有系統邏輯理論的只有古希臘,古希臘邏輯學及其現代發展,也是國內外高校邏輯學教學的關鍵部分。為此,本文將具有學科基礎性的邏輯理解為源于古希臘的邏輯學。
古希臘邏輯學注重形式推演,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以直言三段論為主體的邏輯體系,二是麥加拉—斯多亞學派的命題邏輯。亞里士多德以語言分析的方式提出人類首個演繹邏輯體系,他將直言三段論分為三個格,提出十四個有效的三段論式,并認為可以將第二格和第三格的三段論劃歸為第一格,表現出建立公立系統的思想。而且,在《前分析篇》中,亞里士多德討論了模態三段論,并結合演繹推理探討歸納推理,發現了完全歸納推理。基于亞氏邏輯學,麥加拉學派的第奧多魯定義了必然與可能等模態詞,菲洛研究了實質蘊涵問題,斯多亞學派繼承了麥加拉學派的研究,其代表人物季第昂的芝諾接受五個無須論證的論式,以公理化的方法構造出一個命題邏輯系統。
古希臘邏輯學之所以注重形式推演,目的在于給出一種獲得確定性知識的方式??傮w來講,較為傳統的西方哲學深受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影響,一般包括形而上學(metaphysics)和知識論(epistemology)(國內老一輩哲學家往往翻譯為認識論)兩個相互關聯的基本部分,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形成一個追求確定性知識的研究傳統。簡言之,形而上學研究以“何物存在”(相關探討即本體論)、第一性和普遍規律為主題,知識論則研究知識的存在、來源與辯護。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臘哲學注重形而上學研究,關于世界本源的學說可謂異彩紛呈,但是論辯術、數學(尤其是數學證明)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帶來一些知識論的疑惑。正是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反駁他人的觀點,邏輯學才得以產生。尤其是,埃利亞的芝諾運用“歸謬法”得出系列悖論,促使柏拉圖將邏輯推理方法與蘇格拉底的對話方法結合起來。柏拉圖不僅提出一個至今仍廣為接受的知識概念,即知識是“得到確證的真信念”[6],還主張肯定或否定只能通過含有名詞與動詞的語句所表達的思想來完成。柏拉圖的劃分(二分法)思想中含有尋找推理中項的嘗試,催生了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邏輯。
亞氏邏輯學給出這樣一種獲得確定性知識的方案:根據可靠的前提和形式正確的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知識。這一方案秉承柏拉圖的一個重要立場,即人類能夠在運用語詞在“世界的連接處切分世界”。不過,亞里士多德將用以“切分世界”的語詞分為十個基本范疇,并將其中表達對象的“實體”范疇視為“第一范疇”,他認為非實體范疇表達對象具有認知對象的性質,由此將表達知識的語言方式限定為直言陳述。直言陳述可以表達認知對象的性質,也可以用以表達不同范疇之間的關系;直言陳述表達的思想即命題,根據是否反映世界的實際,直言陳述以及與之相應的命題有真假之分[7]。如此以來,直言三段論就是一個知識確證理論。亞氏邏輯學以及由此產生的命題邏輯及模態邏輯等,都可以被視為指導人們獲得確定性知識的理論。
隨著近現代數理邏輯的產生,亞氏邏輯學逐漸被稱為傳統邏輯或古典邏輯,成為“謂詞邏輯”的一個部分,邏輯學也成為一個具有空前學科嚴肅性的學科。近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無不注重理論系統的自洽,而從邏輯學的角度看,這種理論自洽只能存在于命題系統之中,它所要求的不過是一種命題推理的演繹封閉。但是,從知識論的角度看,邏輯學給出的是一個將知識限定為命題知識的知識確證方向。
推薦閱讀:成人教育論文發表期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