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數學作為國民基礎教育三大科目之一,其科目開設時間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數學作業作為數學教學的關鍵一環,其地位之重無需多言,但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跳入了“題海戰術”的怪圈。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對數學作業進行改革,如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探索性、層次性、合作性和開放性等,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改革;教育方法
眾所周知,數學的學習離不開練習,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教師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讓學生接觸數學練習,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一提到數學作業就顯得非常消極,不愿意做數學作業,給教師的教學到來了諸多困擾,導致教學進度延緩。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改革呢?筆者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展開論述。
一、提升作業的趣味性
教師首先要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改善學生對于完成作業沒有興趣的現狀。興趣是學生面對任何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基礎動力來源,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師的作業改革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要擺脫枯燥、擺脫機械重復、擺脫枯燥乏味,同時還要遵從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當前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經驗,以此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去完成作業,成為學習的主人。作業的題型要靈活變通、解題方式要多樣化、切入點要奇特,通過不同的渠道,將數學作業變成寓教于樂的手段與工具,拓寬學生的視野,讓生動有趣的練習代替枯燥的、機械重復的作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地完成教室布置的課后作業。
例如,在教學加法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作業:小明在超市中購物,他買到了五元一包的薯片、七元一盒的餅干、四元一瓶的可樂,去結賬的時候,小明發現收銀員姐姐不在柜臺,他要用手機掃碼支付,小明應該向超市支付多少錢?這樣把枯燥的作業融入到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將課堂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逐步掌握運算的方法以及運算的技巧,提高學生對數學運算的興趣,同時也能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初步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每一次作業都能對學生起到有效的幫助作用,讓學生在每一次作業中都能取的實質性進步。
二、提升作業的探索性
我們都知道,數學的探索性非常強。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枯燥的練習,還要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學到新知識,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完成探索、培養與其他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留有探索的空間,能讓學生產生思維活動,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產生交流活動。教師還要通過這種形式,將學校、家庭、學生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教育整體,讓學生通過作業,逐步引向生活、引向社會,讓作業成為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當中的引路人。同時,作業中的探索性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更體現在對學生的指導作用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引導與指導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能更好地向學生布置探索性作業。作業對于學生的指導性作用更多地體現在與生活之間聯系緊密的情境中,可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更好地將知識融入于生活中。
(一)引導性作業
在向學生布置引導性作業時,教師應注重的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學生自身的觀察,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采取怎樣的辦法去應對接踵而至的問題與困難,從而察覺事物的本質。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向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教師給出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如手機、蝴蝶、蜻蜓等圖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軸對稱圖形所擁有的特點,通過觀察行為本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軸對稱圖形。
(二)指導性作業
指導性作業更注重方法。例如,在教學簡單的數據分析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調查任務,統計班級學學生的身高、體重,并通過概括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當前年齡段學生身高與體重的區間范圍,從而對學生的常識積累起到指導性作用。
三、提升作業的層次性
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盡量通過分層教學彌補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學習能力差異。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課后作業時要盡量避免“一刀切”的情況出現。在日常教學工作當中,教師想要有效地規避“一刀切”現象,首先要對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有明確的判斷,如哪些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哪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哪些學生有較弱的學習意識,但學習能力較強,哪些學生有較強的學習意識,但學習能力較弱,哪些學生學習意識、學習能力都相對一般。教師要將不同情況的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在布置作業時“區別對待”: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習意識較差的學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對于學習能力、學習意識都較強的學生要注重其創新和探究。同時,教師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才能更好地開展分層教學,從而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原則。作業有了層次性,學生也就有了選擇的空間,教師在教學時的針對性也更強,有助于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挑戰,提供深層思維活動的空間。
此外,提升作業的層次性也不僅體現在分層教學當中,作業的層次性也體現在由簡入繁的循序漸進之中。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首先用比較簡單的作業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逐漸上升難度,逐步引導學生將知識轉變為技能,靈活運用于生活當中。當然,這些工作的開展都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的公平性原則不能“失守”,切不可急功近利,過分冒進,使學生失去對學習、對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推薦閱讀:小學數學論文發表期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