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通過“李白知多少”情況調查實踐課,筆者發現設計問題情境、引入跨學科融合的思維方式、引入信息技術和流行文化元素是開展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策略。
【關鍵字】語文綜合實踐 問題情境 跨學科 信息技術與流行文化
一、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概述和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的課程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綜合性學習”是其中之一。《課程標準》指出: “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學生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選出研究主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分析解決,并用文字、圖表、圖畫等展示成果的一種學習活動。設置的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筆者結合“李白知多少”情況調查活動案例,提煉出針對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策略如下:
二、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設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問題情境教學是一種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新型教學模式。語文綜合實踐活
動可以設計“問題情境”,即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情境化”和“任務化”:通過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任務的驅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出課堂的“知識化學習”,進入角色,“解決實際問題”,以整合文學知識,滲透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引入“李白知多少”情況調查的實踐活動之前,筆者先給學生一個問題情境:
小敏課外閱讀時摘抄了這樣一段話:“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晚上,小敏刷“知乎”APP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問題:“如果能復活一個偉人,你選愛因斯坦還是李白?”相當一部分答主選擇的是“李白”。大家真的這么敬仰李白嗎?但是,小敏發現,自己周圍的同學每天上網時,不是在關注明星的動態,就是在更網紅的抖音,刷經濟領軍人物的新聞。大家對明星網紅的動態了如指掌,而一問李白的生平,同學們都是一臉懵。小敏很想知道,是初中生知識儲備少,不了解李白,還是連知識儲備量比較豐富的人,也不關注文化偉人李白呢?你能設計活動,解開小敏的疑惑嗎?
通過這樣一個與學生日常相近的情境,帶動學生興趣涌動,躍躍欲試,任務的驅動,使得學生急切地想要找到方法去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引入跨學科融合的思維方式
語文新課程倡導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以拓寬語文學習
與運用的領域,提高學生語文綜合實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均衡的發展。”
本次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引入了跨學科融合的實踐:一是在活動設計環節,引導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翔實、準確而非籠統的調查數據,并利用數學知識制作出精確的柱狀圖、餅狀圖,來直觀地展示現代人對李白的了解現狀,實現了與數學科的融通;二是為讓學生深入地解讀調查數據,要求學生制作一張反映數據內容的手抄報,手抄報要面向公眾,并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要求巧妙的謀畫布局,文字與圖形、圖畫有機結合,實現了與美術科的融通;三是根據學生興趣與特長,制作一份反映此次實踐活動的電子報刊,考驗學生的電腦排版技術,實現了與信息課的融通;四是在匯報會上,引導學生“從唐朝歷史的角度比較李白與杜甫的品格、詩風的差異”,實現了與歷史科的融通。這些有設計感的細節,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延展了語文學習的領域,使語文綜合實踐課呈現出開放而有活力的姿態。
(三)引入信息技術、流行文化元素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本就是一門鮮活有生命力的活動課,而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日新月異的新潮工具,其科學性、進步性受到了學生的大力追捧;同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導我們要借助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語文內容來豐富課堂內容。不妨擷取流行文化中正確、諧趣的一部分來豐富語文課堂。
“李白知多少”開展時,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討論“通過何種途徑展開調查”,對比傳統紙質問卷和微信小程序“問卷星”的優缺點,發現“問卷星”作為信息技術,操作起來更簡易,一手機足矣,省時省紙,摒棄了傳統紙質問卷帶來的后續繁雜的統計工序,且更易激發參與興趣,于是果斷采用了“問卷星”的調查方式,成功吸引了348位同學的參與。
在商討“成果匯報會”內容時,老師提示可以從自己日常看到的新奇有趣又不篡改歷史的網文來改編情景劇。于是學生推薦了兩篇文章:《李白:謹以此文,紀念我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來自微信公眾號“詩詞世界”)、《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來自韓寒主創的APP“一個”),以此為藍本創作了情景短劇《李杜遺事》,短劇表演豐富了生命體驗,推動了學科物化。同時,學生再現了央視節目《國家寶藏》上的詩朗誦《如果沒有李白》,蕩氣回腸,堪稱驚艷。信息技術、流行文化與課改課堂的融合,給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攜來一股鮮活、蕩漾、青春的氣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孫翔.基于問題情境的初中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案例研究,教育與教.2018 -12.
[3]周建奇,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入流行文化的實踐.課程教育研究.2018-28
推薦閱讀:天津中學生初中教師職稱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