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要:

  加強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既是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要求。在精準扶貧的資助體系中,感恩意識教育已成為高校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識恩、知恩、懂恩、報恩,將意識轉化為行動,實現認知與行為的統一。

教育類期刊投稿

  推薦閱讀:石家莊學院學報教育類期刊投稿

  引言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高校已建立“獎、助、貸、勤、減、免”六位一體的精準扶貧資助體系,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在當前精準扶貧的資助管理體系下,國家、社會和高校各層面高度重視貧困生資助工作,不斷加大高校貧困生資助力度。在高校資助體系中,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已成為高校學生的常態化教育。

  加強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既是貫徹落實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要求,也是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感恩意識教育不僅是完善高校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而且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動力。

  2.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意義

  感恩意識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合理、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受教育者實施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過程 [1] 。加強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資助育人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的構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校要加強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改變重經濟資助輕思想教育的現象,實現經濟上和精神上的脫貧。

  2.1. 有利于提高資助育人的價值

  資助育人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使他們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價值,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價值。經濟資助只是資助育人的手段,培養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才是最終目的。感恩教育是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和友善意識,將感恩意識內化于心,通過感恩意識培養,使貧困生正確、合理對待所受資助。資助育人和感恩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知恩圖報,幫助他人,回報社會,因此,感恩意識教育是資助育人的內在要求,也是資助育人的價值體現。

  2.2. 促進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的構建

  感恩意識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因素,促進校園和諧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高校貧困生是高校特殊的學生群體,對于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高校貧困生通過感恩意識教育,使得他們知恩、懂恩、感恩、報恩,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回饋社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高校貧困生的勵志和感恩行為,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體現,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樹立大學生感恩典型人物,宣傳感恩典型事跡,在學生群體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對于營造良好的感恩意識氛圍具有促進作用,使感恩意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2.3. 有利于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塑造高校貧困生健全人格是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重中之重,不僅幫助他們實現經濟上的脫貧,而且實現精神上的富裕。感恩意識教育要幫高校貧困生正確、合理地認識資助工作,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更好地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學會主動地服務他人,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2.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感恩意識,提高道德品質,這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加強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3.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現狀

  當前,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現狀主要體現在學生和學校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現狀,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表現為高校感恩意識教育的缺失,缺乏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教育體系。

  3.1.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現狀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主要體現為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和服務自我三個方面,然而現階段高校部分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感恩意識,社會責任感不強,把各種資助當做理所當然。近些年,高校畢業生誠信缺失的案例不斷發生,不按時償還大學期間的助學貸款或生源地貸款,典型的缺乏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部分高校貧困生受恩不感恩的案例屢被報道,不僅有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形象,也引起社會層面的不滿,造成不愿資助、不敢資助的局面。學業也是高校畢業生感恩意識的具體體現,部分高校貧困生不能按時畢業,在國家、社會和學校的資助下,對待學業存在不重視的現象,沉溺于網絡游戲,造成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對于國家、社會、家庭和自己缺乏責任感。在社會實踐方面,部分高校貧困生未參加過公益活動,對于公益活動不敢興趣。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上,涌現出一批勤勞拼搏的貧困生,但是也存在部分貧困生,好高騖遠,認為工作缺乏價值或無法滿足自己理想的薪酬水平 [2] 。在思想觀念上,部分高校貧困生的價值觀和行為出現一定偏差,盲目的追求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消費行為與自身的身份不相符,這一系列現象凸顯出高校部分貧困生感恩意識的缺乏。

  3.2. 高校感恩意識教育現狀

  現階段,雖然高校在開展感恩意識教育活動,并將感恩意識教育作為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仍存在著教育內容滯后,教育方式單一,大多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無法貼近高校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教育方式重灌輸輕引導,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夠重視。同時,高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只有未成體系的感恩教育活動,并未將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教育有機融合,實現真正的育人功能。同時,高校在資助工作中只注重經濟上的困難,卻忽視資助學生群體在心理上、學業上的困難,實施過程中忽略精神層面的感恩教育。由于高校貧困生群體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受到的關注程度較高,他們雖然經濟困難得到緩解,但是他們精神困難卻在不斷加劇。以上現象說明高校感恩意識教育缺乏系統化,感恩教育缺乏規范化,無法與資助工作相結合形成系統化、規劃化的資助體系。

  4.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缺失原因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缺失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主要體現在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淡薄。高校感恩意識教育應該從環境、方法、內容、對象、機制等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深層的原因,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

  4.1. 社會功利思想的侵襲

  當前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網絡新媒體平臺復雜,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和錯誤的價值觀念會迅速傳播,社會誘惑面對著在校大學生,而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導致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使大學生容易產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追求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產生功利的思想。

  4.2. 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相脫節

  目前高校特別關注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貧困生,但是仍存在著不足。感恩教育中缺乏相應的載體,只注重經濟脫貧,不注重精神脫貧,僅僅通過勵志報告會、畢業生主體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宣傳和教育,只有理論灌輸,缺乏實際行動,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和系統化的教育,無法與資助工作相融合,使得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相脫節。

  4.3. 教育內容缺乏系統化

  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主要在經濟上的資助,而感恩意識教育在資助體系中被弱化,教育的內容多數集中于勵志和誠信兩方面,缺乏系統化的教育內容,同時教育內容理論化,教育時間缺乏長期性,多數只局限于貧困生認定和畢業生離校前。感恩意識教育不應僅僅是鼓勵貧困生,讓他們學會面對挫折,更應當根據階段性特點構建全程化的教育內容,依托社會實踐等多渠道讓他們學會感恩他人、回報社會。

  4.4. 重視經濟資助,忽略心理健康

  高校貧困生面臨著經濟和心理的雙重壓力,而社會、高校和家庭注重經濟上的幫扶,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夠重視 [3] 。高校貧困生群體由于經濟壓力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心理問題較為突出,長期壓抑的狀態容易使他們自卑、封閉、狹隘,高校教師和學生應當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問題,給予生活上、學習上更多的關心、關愛與幫助,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自信的理念。

  4.5. 缺乏健全的監督和約束機制

  每年國家、社會和高校對于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增大,然而資助過程中卻缺乏健全的監督和約束機制,申請和評審過程較為嚴格,發放之后的跟蹤管理欠缺,部分高校貧困生在獲取資助后出現不合理的消費,缺乏回饋社會、學校和他人的思考。因此,國家、社會和高校應聯合制定資助監督和約束機制,實現資助全過程監督。

  5.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途徑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路徑應根據高校貧困生的特點以及當前的環境進行分析,從教育的機制、方式、載體等多方面進行闡述,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與引導結合的原則,以報恩為最終目標,以認知、認識、內化、外化為教育主線 [4] ,以教育引導為抓手,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教育體系。

  5.1. 加強感恩教育宣傳

  高校要高度注重感恩事跡和案例的挖掘,積極占領網絡教育平臺,把握教育的主動權。利用新媒體平臺和傳統宣傳平臺加大貧困生感恩事跡的宣傳,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高校應利用感恩節、評優為契機,不僅針對在校生,而且針對畢業校友開展感恩事跡評選活動,深入挖掘他們的感恩事跡,樹立先進典型,并對相關事跡和個人進行表彰和宣傳,并邀請他們在校開展先進事跡報告會,用他們的故事和事跡影響更多的大學生,內化于思想,外化于實踐,發揮榜樣的作用,使貧困生通過氛圍的感染,通過內心深處的自我感悟,體會感恩的重要性,促進感恩意識文化氛圍的營造。營造良好的感恩意識文化氛圍是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的前提,使高校貧困生不再產生自卑的心理。同時,高校應通過公益廣告、新聞圖片、微電影、新聞圖片等形式加強感恩意識文化氛圍的營造。

  5.2. 建立感恩教育機制

  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高校資助工作的責任,教育和引導受資助學生學會感恩應是高校資助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將感恩教育貫穿于資助工作全過程。教育效果與相應的管理機制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資助工作中應建立與之匹配的跟蹤機制、約束機制、獎勵機制和協作機制。建立資助后續跟蹤機制,不僅要在申請、審核、發放時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而且要在使用環節增加約束制度,實現資助工作的實效性;建立高效貧困生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約束機制,明確規定享受資助的貧困生應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堅持資助工作中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原則,有權利爭取利益,有義務回報社會;建立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激勵機制,對于高校貧困生有良好表現的進行獎勵,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回饋學校和回饋他人,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建立社會、高校、家庭三級聯動的感恩教育協同機制,感恩教育需要社會、高校和家庭的努力和配合,充分調動三者的積極性,在目標上達成共識,形成教育的合力。

  5.3. 豐富感恩教育活動

  實踐活動使開展感恩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身體驗產生自我感悟。感恩教育融入實踐過程中目的是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可以使大學生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在實踐中踐行感恩。組織高校貧困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參與到社區義工、支教、獻血等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用實踐回報社會、感恩學校,將知恩圖報付諸于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高校應積極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抓住新生教育、黨團活動、畢業生主體教育等環節,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在活動中學習和體會感恩、接受感恩、學會感恩,使感恩意識內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和行為中,讓感恩的正能量在實踐中進行傳遞。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勤工助學崗位,鼓勵、促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勤工助學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也是培養他們感恩意識的有效途徑,增強他們面對生活的自信心,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5.4. 優化感恩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促進高校貧困生良好行為和優良品質的養成。教育環境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教育者的言語和行為是最形象、最具體、最直接的德育資源 [5] ,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留給高校貧困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因此,發揮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從教育者的形象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教育內容應該更具體更貼近生活,不應僅僅傳授理論知識,不局限于貧困生的勵志事跡,也應注重挖掘感恩事跡的內容,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育方式要實現多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感恩意識教育,另一方面通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加強教育,年級集中、交流會、座談會等形式開展教育。

  5.5. 將感恩教育融入資助工作全過程

  高校應抓住資助工作有利時機,將感恩教育融入資助工作中。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兩者相輔相成,將兩者進行融合實現教育內容與時間的統一。在申請過程中倡導感恩教育,在評審過程中灌輸感恩教育,在落實過程中強化感恩教育。在申請過程中,加強貧困生識恩教育,引導學生明白國家、社會和高校給予的關心與幫助,樹立他們爭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申請條件要求規定相應的志愿服務時長;在評審過程中,加強貧困生知恩教育,引導學生明白只有感恩才會有回報,評審標準應增加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的要求;在落實過程中,加強貧困生報恩教育,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在社會、高校樹立資助典型,并將學生的報恩行為記載在個人檔案中。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勞動,在獲取勞動報酬的過程中回報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6. 小結

  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性教育工程,是一個識恩、知恩、感恩、報恩的遞進式的教育過程,是一個認知、認識、內化、外化的漸進式的教育階段 [6] ,需要社會、高校和家庭三者間的密切合作。感恩教育不僅是一種意識教育,更是一種實踐教育,使他們自覺的運用實際行動報答國家、社會和高校的感恩之情,將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有機結合,幫助高校貧困生實現經濟上和精神上的脫貧,助力他們成長成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清涧县| 广饶县| 丽江市| 凤冈县| 双辽市| 巴青县| 蓝山县| 仙居县| 芦山县| 德令哈市| 铜鼓县| 衡山县| 泸西县| 东光县| 安龙县| 二连浩特市| 江山市| 武汉市| 克拉玛依市| 兴仁县| 高密市| 昭苏县| 阜平县| 九台市| 湘西| 康定县| 舟曲县| 定日县| 奉新县| 德化县| 谢通门县| 牙克石市| 临沂市| 麦盖提县| 泾川县| 巴林左旗| 广元市| 华宁县| 高安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