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教育“放管服”改革展現了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是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的體現,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在推進“放管服”改革進程中,要厘清“放管服”改革與職業教育的關系,這是推進職業院校“雙高”建設的關鍵。“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的“雙高”建設中,需要明確職業院校“放管服”改革的方向,以需求和服務為導向,通過完善職業院校內部治理,構建專業動態設置機制,改善用人體制,改革職稱評審方式,健全薪酬分配制度,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開放辦學,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此來推動職業院校的“雙高”建設。
關鍵詞: “放管服”改革; 簡政放權; 優質職業院校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本刊以繁榮學術研究,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為已任,是學校與兄弟院校、工礦企業、科研單位交流的窗口。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不俗成就。2019年2月19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2018年全國有職業院校1.17萬所,開設近千個專業,年招生928.24萬人,在校生2685.54萬人,中職、高職教育分別占據中國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學生規模為世界最大。但長期以來我國職業院校也存在一些問題,上級部門對職業教育辦學質量評價體系、用人政策、人才職稱的評定、職務聘任、工資待遇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政策問題。這些問題需要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協調,通過簡政放權來打破長期以來的行政管理的枷鎖,減少政策層面的行政審批事項。由此,通過進行“放管服”改革,來推進“雙高”建設,從而為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管理體系,推動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政府對職業教育供給服務的質量,為人民提供滿意的職業教育。
一、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背景
2017年4月6日,《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中央進一步向地方和各大高校放權,減輕高校壓力,減少繁冗復雜的程序,給地方高校更多的辦學權力。[1]“放管服”改革是政府簡政放權的重要舉措,教育“放管服”對于迫切需要擴大高校自主辦學權力的高等教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放管服”改革伴隨著政府改革的深入,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改革深化到水到渠成,提出理論并實踐的過程。2014年政府為了鞏固2013年的改革成效,于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政府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簡政放權。[2]2015年將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展為“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力度”。[3]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簡政放權做出了明確指示:放管服,即“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4]
從2014年的“簡政放權”到2015年的“放管結合”,再到2016年的“放管服”,三管齊下,這是政府管理水平提升和管理理論運用純熟的體現。而如何實現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三管齊下,互相借力助益,形成科學的現代化管理體系是我國教育界廣泛關注的話題。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及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職業院校“放管服”改革,來推動“雙高”建設,這引發了廣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
二、“放管服”改革與職業教育
“放”就是簡政放權,將政府的行政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和職業院校,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其中如何有效實現政府在管理上的不越位、不錯位和不缺位,對職業院校進行有效調控和指導是重要的方面。“放”,最終是放權給職業院校,激發辦學活力,推動職業院校內部治理建設。政府勇于放權后,職業院校要敢于接權,通過放權保證教育公平,給職業院校更多的自主辦學權。[5]
“管”就是放管結合,在放權的同時利用技術手段,加強監管,實現創新管理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政府這只手,創新職業院校管理模式,改革管理方法、運行機制和法制保障等方面,提高職業院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加快建立權力清單制度,明確政府管理職業院校的權限和管理模式,以行政手段加強對職業院校辦學的監管。[6]
“服”就是優化服務,通過放權,加強監管,提高服務水平。以現代化教育管理理念為基礎,建立健全現代化教育管理體制,提高職業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不斷增強教育服務質量和水平,來推進優質職業院校建設。[7]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在辦學質量評價體系、用人政策、人才職稱的評定、職務聘任、工資待遇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的政策是政府的“放管服”改革,職業教育與“放管服”三者結合,是為了推動“雙高”建設,這體現的是改革的進程,是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的體現,是政府改革能力進一步提升,也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成熟的標志。職業教育“放管服”改革三者之間,“放”是前提,沒有簡政放權就談不上“管”,“管”是需要放管結合,“服”是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的目標是要建設優質職業院校,提高我國職業教育服務質量,培養更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需要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從而譜寫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三、“雙高”建設為何要“放管服”改革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步入了內涵式發展的階段,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職業院校在“教育現代化2035”和“雙高計劃”背景下,要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打破傳統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帶來的束縛,政府通過簡政放權,給地方政府和職業院校更多的自主辦學權力,簡化審批程序,為職業院校減負,調動教師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和技能型專業人才,為“雙高”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放管服”改革是“雙高”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量。黨中央對進一步簡政放權,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政府在“小事”上放手,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改革舉措,這是“雙高”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量。2014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與北京大學師生交流中提出,教育改革要以高等院校改革為前哨站,抓緊建立充滿朝氣、高效開放、適合高校發展的管理體制。[8]2016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北京大學對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做出了指示,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意見。[9]2016年5月李克強總理召開的推行“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了具體改革要求。這些政策的提出,對“放管服”改革的全面推行、內涵式教育發展和職業院校的建設提出了方向,這也是“雙高”建設中的重要驅動力量。
“放管服”改革是“雙高”建設內部轉型的基礎。雖然職業院校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正處在社會轉型和教育轉型發展的時期,職業院校內部還存在辦學質量評價體系、用人政策、人才職稱的評定、職務聘任、工資待遇和科學研究等諸多問題,需要及時轉型,這種內部轉型決定了職業院校自身將來的發展。而在國家提出的注重教育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打造職業教育強國的目標下,“放管服”改革的推進,為職業院校解決內部問題,為其內部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對“雙高”建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放管服”改革是“雙高”建設體制改革的關鍵。職業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院校自身,如果職業院校缺乏一定的辦學主導權,將會在教學工作的開展中缺乏主動性,工作僵化,難以取得實效和創新性發展。職業院校改革需要解決學科專業、績效考核、經費管理、崗位編制等體制機制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放管服”改革來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政府進一步放權給職業院校,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激發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進而推動“雙高”建設。
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雙高”建設路徑
(一)完善職業院校管理體制,切實搞好內部治理建設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要抓住機遇,不斷完善職業院校的內部治理,切實搞好內部建設,爭做內涵發展學校。內部治理建設是職業院校改革與創新的永恒主題,追求發展的關鍵目標,內部治理建設是一個持續的、無止境的過程。職業院校要堅持黨對學校的絕對領導,建立工作責任機制,校領導班子成員要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建立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學院章程,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制定正確的辦學方針,在政府規定的權限內行使辦學自主權,嚴格遵守政策紅線,按照流程組織自主招生、學籍管理、績效管理等工作。
鼓勵全體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發揮群智的力量,建言獻策,提高管理效率。調動群眾和輿論監督的力量,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強監督,保證高職院校管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規范化的教職工管理制度,以及學生的管理守則,加快制定內部管理條例,不同的階層適用不同的管理制度,加強對職業院校的制度管理,體現治理有序、規范運行的學校形象。另外,還要加強對高職院校管理信息的公開,有關學校重大的決策部署、人事調動、制度安排等事項都必須按照相關程序及時面向公眾公開。通過把握政府“放管服”的相關體制機制,完善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機制,切實搞好內部治理建設,從而不斷加強職業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引領職業院校內涵發展,邁入“雙高”行列。
(二)對接產業方向,構建專業動態設置機制
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體制和機制。職業院??梢愿鶕陨淼霓k學特色,自主設置符合國家規定的職業院校專業目錄要求的專業,向省級有關教育部門申報即可,當然國家重點調控的專業除外。鼓勵職業院校根據市場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經過有關專家反復認證后,根據相關專業要求,設置市場發展中產業急需的新興專業,培養市場緊缺的人才。建立專業咨詢服務,對相關稀缺專業或者就業難的專業要進行市場調查和研究,要與上一級就業主管部分、以及社會招聘市場之間取得聯系,了解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從而科學地設置專業。此外,相關政府部門在放寬權利的同時,還要加強監控,對職業院校設置的專業進行抽查,對一些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通報學院,并限期整改和停設,以期達到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目標,使職業教育真正服務于市場經濟和社會產業的發展,以及服務于企業和用人單位的直接需要。
(三)改善職業院校用人體制,為“雙高”建設做好人才保障
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對職業院校用人環節進一步放權,不干預招聘工作,進一步簡化流程,提高招聘效率。各職業院校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專業團隊建設等,面向社會自主招聘引進優秀人才。落實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要求,從2019年起,在專業教師的招聘中按照相關要求,要有3年及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對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的特殊高技能型人才,可以適當放寬學歷要求。職業院校內部可以根據辦學需要,按照教育部門人員規定的管理方案,依法設置管理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在崗位安排和招聘上要向教育部門報備,制定崗位設置方案。
通過改善用人環境,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強對引進人才的管理,做到人盡其用。符合在職員工總量方案要求的盡快簽訂聘用合同,超出總量計劃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發展需要,自主招聘,及時簽訂勞務合同,加強管理,維護雙方的利益。職業院校也可以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安排在校教師到校企合作單位現場鍛煉學習,并鼓勵在職教職員工自主創業。通過改善職業院校用人的體制機制,為優質職業院校建設做好人才保障。
(四)改革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審機制,促進教師職業發展
放權給職業院校進行在職教師的職稱評審。職業院??梢愿鶕嶋H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師職稱考核方案和評審要求,并報當地教育部門、人力資源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再由職業院校自行組織開展評審工作,按照考核方案和評審要求公開、公正地評價,對于一些不具備考評要求的職業院??梢月摵峡荚u。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職業院校職稱評審工作的監督,不定時地進行抽查,對審批不嚴格、審批流程不規范的院校予以警告,限期整改,對于一些違法違紀人員交由法律部門嚴肅處理。
優化優秀教師職稱的評選方法,不以文章發表篇數為考核的首要條件,更加注重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考核,加強對教學業績的考核。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職級的教師,按照不同領域教學成果要求劃分,制定考核標準,根據考核標準進行專家評審,以教師的研究成果和對教學的貢獻作為考核內容,從而加強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