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都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在家庭里的教育也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初為父母的我們,卻一時找不到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變成一位成功的家長,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如何教育好孩子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如何教育好孩子的論文: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期刊簡介《《《
蘇教版語文必修一第一板塊“向青春舉杯”中,揚子先生的《十八歲和其他》的第二部分,寫兩代人的矛盾,主張父母與子女應當相互理解和交流以增進情感。馬博老師在教授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與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沖突事件,學生先是沉默了一陣子,總算有人站起來了,說的是媽媽逼自己上晚自習,他反駁說上晚自習則不上學;還對媽媽說,你生我時沒跟我商量,我現在干嗎聽你的。爭執的結果是做媽的妥協。
真是莫名其妙,這個學生居然說出這種話,思緒混亂,邏輯不清,不知所云,八竿子打不著,很明顯,這種學生存在著嚴重的人文素養和生命認知能力的缺失。我猜測他從小到現在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甚至可能是畸形變態的。這是從他那近乎荒誕的言語,還有回答問題時嬉皮笑臉的表情和吊兒郎當的站姿做出的最初判斷。
后來我在他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父母都是生意人,整日辛苦恣睢地奔波勞碌,錢賺了不少,孩子的學習卻過問不多。母親脾氣暴、性子急,動不動就打就罵,要求孩子唯己意是從。孩子漸長,翅膀變硬,有些管不了了,家長才有點意識到對孩子教育的疏忽。于是就想辦法彌補,找熟人托關系將孩子送進重點高中,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這只是家長一廂情愿的想法,孩子和學校相互排斥,學習沒興趣,總是打架、罵人、上網、談戀愛,逃課曠課,受老師的責罰,學校的處分。
這就佐證了我最初的判斷,而且不得使我進一步思考。應當說,這絕不是特例。我們班也有這種學生,再三犯錯,不良記錄都累積到要被勸退了,“我把他的家長請來,家長卻綿里藏針,一團和氣的話語里似乎在告誡我:我就是花錢讓你們看孩子來了,他不學習沒事,只要不被開除就行,教育不好他是你們的事,怎么反來找我?”我氣得快要吐血,心中暗嘆,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想不到兒子更厲害,甚至說出要打老子的話來。有人說,90后就是披著羊皮的野獸,也是穿著虎皮的小貓。這既簡單又生動地刻畫出了90后群體張牙舞爪的舉止言談,以及堅強外衣掩飾下的脆弱而空虛的心靈。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物欲的滿足,他們更需要父母的管束和親情的滋潤與慰藉,然而他們得不到。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社會跨越式發展雄偉樂章中出現的不和諧音符。
我寧愿把它歸結為家庭教育取向的失察,是家庭教育負有直接的無可推脫的責任。我的看法是這種學生應該去接受更適合他的教育,去技校學一門技術,薄技在身,將來總能養活自己。實在不應削尖了腦袋鉆進這所重點高中接受不相宜的教育,終日熬煎。造成他現在身子很虛,惡補人參燕窩只會更加糟糕。藥不對癥只會加重病情,直至無可救藥。他的父母能力再大,把他送進大學又怎樣,不學無術,紈绔誤身;幫他安排好工作又怎樣,尸位素餐,混天聊日,在社會實為一個廢人,很可悲。只可惜人生難長命百歲,父母不能陪他走一輩子!
我們說應該給孩子良好的教育,但這個母親并沒有理解“良好教育”的真正涵義,良好的教育首先應該是適合的,孩子生下來天資是有差別的,經歷了義務教育階段,天賦基礎上培養的素質和能力有所變化,接下來是根據他現在具備的素質和能力為他選擇合適的學校。選擇學校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南京教科所劉永和先生曾用水龍頭擰得太緊與不緊都會漏水來類比,說學校的教育和家庭管理要適合。我認為他的說理很恰當確切具很有說服力。可是,我們的家長看不到這些,他們覺著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呢,不上大學更沒出路。
我不想說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這是自以為是的愛所犯下的“錯”,但必須看到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美國學生考上大學的并不多,多數學生會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選擇一所專科學校去學技術,出來做個藍領,他們同樣生活得很幸福。我們的家長則不切實際地拼盡全部力氣給孩子提供自己認為的所謂“良好教育”,非得要他們去考大學,將來做白領做金領,否則就低人一等,結果呢,事與愿違,成了“沒領”,這才認識到藍領也比沒領好,但又有什么用呢?人生畢竟不可以重來。
好的家庭教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太大了,我沒有能力談得全面,那么我就先說幾個簡單的事例供家長參考,你是否告訴過你的孩子,期中考試考前三我獎你200塊。或者,給你五塊錢,去買包鹽,剩下的三塊就歸你了。那么我們再來看美國家長怎么做的呢?比爾,去幫我把車擦了,我現在得準備晚餐。等比爾把車擦好,老爸會說,嘿,比爾,干得不錯!然后給他一美元,并說,這是你應該得到的報酬。一個給錢讓孩子做事,一個是讓孩子做事給錢。有什么不同呢?當然不同,大不同!前者是用錢誘惑孩子去學習去做事,學習和簡單的家務是孩子該做的,卻要用錢來誘惑,豈有此理,這實質上是對孩子心靈的腐蝕和甜蜜的摧殘。而后者呢,則教育了孩子勞動會獲得報酬,應該勞動。非常簡單的案例,卻折射出兩種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更確切一點說,是兩種思維方式。孰優孰劣?何去何從?請家長三思。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然思欲成必輔之以行,并且在踐行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與完善,與時俱進。沒有踐行,即使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是蒼白的、無力的。最終,還會因為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而變成僵死的教條,捆綁人,束縛人。我們的家長喜歡命令孩子做這做那,做不好就劈頭蓋臉地訓斥,又往往遭致叛逆和反抗。然后就抱怨孩子不聽話,厲害的就打就罵,卻從來就沒想過讓孩子做某事的時候自己都在做什么。很難想象家長回到家里往沙發上一躺,皮鞋一蹬,二郎腿一翹,遙控器一按,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卻要求孩子回屋做作業會有多大的說服力;也很難想象家長早睡遲起,做事拖拖拉拉毫無時間觀念,卻要求孩子晚睡早起按時到校會有多大效用;更難以想象家長態度粗暴,動輒打罵孩子,卻要孩子體諒自己賺錢辛苦,心情不好會得到呼應……
道理很淺顯卻總是被忽視,身教勝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表現在行為上。這種影響潛移默化卻又細水長流。即使這種影響力還不夠,家長做得到也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會信服的。僅就此,家長難道不應該改進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難道不長遠一點考慮提升一下自身的綜合素養?家長不光教育孩子,也從教育孩子中受教育。我建議學生去讀技校是應急的、治標的、適合的方法,作為第一任教師的家長提高綜合素質,給孩子選擇適合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才是治本之策。
參考文獻:
劉永和.《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南京教育》.2010年第1、2合期.卷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