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英語是一種多中心語言。由于英語的使用范圍極為廣泛,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地區性變體。語言學家已經不再把倫敦或英國上層人士的英語作為唯一的標準英語。除英國英語外,最重大的是北美英語和澳新英語。自從17、18世紀,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西蘭英語開始成為獨特的方言。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地區性的語詞、語法和語音。其他像印度英語、東南亞英語、加勒比地區英語和非洲某些新興國家的英語,都各自受到了當地語言影響、具有語音和詞匯上的特點。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制度,教學職稱論文
中國的基本教育(小學至高中)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幾乎全部的學校選擇英語作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語必修課。中國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與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達標要求。中國從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與蘇聯的關系極為密切,主要以俄語作為第一外語,從196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78年特別是1983年以后,英語是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樣同等對待。以此為導向,中國的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絕大多數以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課程的必修課(也因為這樣,許多中國人說話時會自動將英語和外語等同);除了非英語外語專業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學,一般均以英語作為必修課,其他外語作為選修課;而非英語專業的語言專業,一般要求同時對英語作為必要課程之列。
英語教學是指,對于英語是或者不是第一語言的人進行教授英語的過程。 英語教學涉及多種專業理論知識,包括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詞匯學、句法學、文體學、語料庫理論、認知心理學等內容。 英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對于英語是或者不是第一語言的人來說,英語學習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都是至關重要的。
1 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書中這樣寫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認為教師只有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和教學內容感染和吸引學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記單詞詞匯是英語教學中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學生感到最困難的恰恰就是單詞詞匯了。這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使學生對記英語單詞感興趣。
記單詞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幾十個單詞拋給學生,規定用多少時間給我記下來。學生一定會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醞造一個非常寬松的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記的話,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把記音標和單詞的任務完成了。
1.1 指物記單詞 這種記憶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則,一切皆為我所用,不必為教具發愁。方便實用,學生頗感興趣,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我就順手拿起學生的書包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嗎?李明的這個書包里面的東西,看一看誰能把他們認出來”接著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鉛筆、鋼筆、書、橡皮、直尺、卷筆刀、字典筆記本……我取一樣學生就說出一個單詞。
1.2 比賽記單詞 有時我就以比賽的形式讓他們來記單詞。采取寫出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車牌號以及學號等的比賽形式讓學生記住了本來枯燥無味的數字。
1.3 單詞接龍 在電視節目上我們經常看到成語接龍比賽,每一位參賽選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詞語供選擇,這時的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同時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所以,如果遇到單詞多而且難的單元,我就采用單詞接龍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有時候復習時也偶爾采用,效果特別好,而且學生很感興趣。
2 培養習慣,強化能力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學生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學好英語的五大技能。學生學英語習慣歸納起來就是聽說讀寫譯習慣的培養。
2.1 聽的習慣 一位語言專家說過“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可見“聽”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習英語使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也說明聽力差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比如聾和啞往往就是相連的。光靠初三這兩個月是不行的,所以我從初一的時候起每節課都要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單詞記得多,聽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聽寫課文,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聽力的一個好方法。
2.2 說和朗讀的習慣 我們最怕的就是“啞巴英語”,因為中國學生大部分性格內向、靦腆有一種不愿積極參與的心理障礙,而且害怕出錯,這是學習語言最大的障礙,要排除這種心理障礙只有認真訓練學生的說和朗讀的習慣。語言這東西,讀比寫還重要,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雖然寫不出幾個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語言的表達功能,比較自由的交流。這就是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語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拳師每天要練拳,歌手每天要練嗓子。我們學習英語也要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三四十分鐘,持之以恒,就能使舌頭聽從大腦的指揮,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另外,大量的、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而廣泛的朗讀更能充分提高閱讀和編寫水平。這也是我上高中時的親身經歷。之所以我現在吃英語這門飯,就是因為我上高中時每天早上堅持讀半個小時的英語,英語才成了我最強項。
2.3 培養編寫習慣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英語學習必須以聽和讀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語,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僅靠聽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說和寫來檢驗和促進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可謂人所共知的現象,比如許多畢業大學生畢業以后,都拿到了英語6級甚至是8級,但到了工作當中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而這些年來隨著聽,說不斷受到重視,筆頭工夫,尤其是編寫成了學生的難題。所以從初一第一個學期起就特別重視編寫能力的訓練,每天都要學生寫幾句話,到初三寫整篇的文章。原來學生寫一次作文,老師都需要一詞一句的改上幾天,但最終效果不是太好,還是要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3 鼓勵賞識的力量無窮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誰都愛聽好話,表揚的話。有利與學生成長的好聽的話,老師一點也不要吝嗇。不經意的一句表揚和鼓勵,一句真心的關懷,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帶微笑的責備,也許能給學生徹夜難眠的欣喜,也許能成為學生化悲痛為力量的催化劑,也許是學生一生的轉折點。我們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英語每天早上都要默寫。不管默寫多還是少,滿分都是100。為了嚴格要求學生,都是95分過關,也就是說錯三個以下過關,否則就不過關。但是我們班有幾個孩子比較薄弱,別說95分過關,就是65分他們幾個也過不了關。
于是我就給他們降低標準,比如今天默寫對一個,就批一個“好”字,明天能默寫對兩個,我就給他們批一個“進步很大,加油!”好學生一樣也需要表揚。如果是經常默寫滿分的同學,我就會這樣批“你的水平就是一流的,你太棒了!”尤其是初三學生的心里壓力已經夠大的了,老師不應該再有恨鐵不成鋼的言語和做法,給學生沉重的思想包袱,這時最好的老師是能給學生減壓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會對學生說:“中考的題目不難,所有的題目都是我們平時做過的見過的。”這時,學生聽了我的話后都會開心的笑起來。所有的壓力都煙消云散了。同時,平時考試的題目不要太難,這樣會給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也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