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師的幽默能力分為語言幽默能力和形體幽默能力兩種,即能夠運用豐富、生動、形象、準確的具有幽默氣息的語言調控課堂,完成傳遞知識信息和釋疑解惑;能夠運用表情舉止及具有象征意義的無聲語言傳遞知識信息,調控課堂,組織學生學習活動。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教學,語文職稱論文
著名語文教師錢夢龍有一精彩例子:錢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教說明文,由于時間倉促,未能進行從容的課前談話,學生們都很緊張,嚴肅的氣氛籠罩著整個教室。如果立即進入新課的學習,準會一上課就悶。于是,錢先生即興說了一段風趣幽默的“導入語”:“同學們,你們課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長問起:今天給你們上課的那位錢老師是什么模樣?假若有位同學這樣回答:‘錢老師嘛,不戴眼鏡,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臉上有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頭部兩側各有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齊全……’”錢先生的話還沒說完,教室里已經笑聲不斷。于是,錢先生接著問:“你們說這個學生傻不傻?傻在哪里?”頓時,學生爭著舉手,要求發言:“這是每個正常人都有的長相,他說的全是廢話。”“他沒有抓住特點來說,說了等于沒說。”錢先生順勢一點:“由此可見,要把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介紹給別人,首先必須抓住特點。這堂課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就是:怎樣抓住特點說明事物。”在這里,錢先生從具體的課堂情境入手,用幽默風趣的話語,巧妙地扭轉了上課之初由于學生情緒緊張而造成的沉悶局面,同時又毫不費力地導入了新課。這種幽默機智的語言,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了,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好。
值得指出的是,課堂上教師表現出來的這種機智,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通過某次學習或看過某本相關的書就能擁有的,而是一個教師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這種綜合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一靠教學實踐中經驗的不斷積累,二靠理論學習的知識積累,三靠對學生的深刻理解和滿腔熱情的關愛。因此可以說,一個教師教學機智的提高,就是其教學能力的提升,就是其教學境界的提升,就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提升。
一、敏銳的觀察能力
這種觀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計劃、、有目標的觀察,而是一種適時的、動態的觀察。觀察能力強的教師細致敏銳,能迅速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反應和認知反饋,并及時分析,正確判斷,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調整教學容量和教學方法,進而謀求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課堂教學實際中,教師若對學生上課時反常的行為舉止、言語形容熟視無睹,就會造成師生不和諧,教學效率低的局面。反之,如果教師能機智教學,善于觀察分析教學對象,就能保證教學效益的進一步提升。有一次,我在上公開課的時候,發現有位學生目光游離,面容泛紅,我發現情況不對,猜想可能是病痛影響了她聽課,但是又不能中止課堂教學,于是利用學生自主活動的機會,輕輕詢問了情況,而后請其同桌陪她到辦公室。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保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如果我此時只顧上公開課而“全神貫注”于自己的教學,可能會導致誰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二、理智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一種約束、律己能力,良好的自控能力擯棄感情用事而崇尚理智地處理問題。泰戈爾說,沒有理智的情感就像一把沒有手柄的劍,它讓握著的人傷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突發事件要保持冷靜理智的頭腦和穩定的情緒,能迅速判斷事情的性質,盡快思考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盡快引入正常教學中。
我有一個學生,經常不好好完成作業,且脾氣暴躁,。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檢查作業,發現他又沒有做,我很生氣,就責問他:“你為什么又不做作業?”可沒想到他卻頭一昂,眼一橫:“我不想做,你能怎么著?”我一聽,頓時只感到血一陣一陣往臉上涌,半天說不出話來。此時的教室靜悄悄的,所有學生似乎都在看著我怎么應對。我盡量控制自己:“不能發火了,他情緒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我慢慢調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用平靜的語調在全班學生面前對他說:“老師看得出來,你今天心情不好,是嗎?沒關系,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老師也是。不過老師的經驗是,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有一個辦法,你試一試如何?”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似有所動。我順勢說:“一個人的情緒不好時,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來我們正好要學新課文了,請你靜靜心,用你的朗讀長處,為大家讀一遍課文如何?”他慢慢站起來開始讀課文了,雖然聲音不大。教室也終于恢復了應有的寧靜。
面對課堂中的“節外生技”,我盡量控制情緒,冷靜理智地分析,通過同情、理解,機敏睿智地調控了課堂,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面對課堂的偶發事件,教師若不能自控,而一味感情用事,課堂就可能形成兩種局面:一是學生被老師壓制,敢怒不敢言,口服心不服;二是師生對峙,陷入僵局,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完成。無論哪種局面都是在教學中要極力避免的。
三、靈活的調適能力
調適能力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運用一定手段對學生的聽講狀態和老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調適。其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調適學生聽課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獲取知識;二是調整教師講課速度、方式、步驟和環節,保持傳遞知識信息的渠道暢通無阻。
我在講授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讓學生體會詩人筆下清新優美的自然風光時,忽然有位學生舉手站起來說:“詩人筆下又是雞又是狗的,臟亂不堪,我覺得毫無美感可言。陶淵明當官當不成,就說官場不好,這不就是‘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么!”此時,我發現下面有人在竊笑,還有人點頭表示贊同。怎么辦?這位學生的發言明顯背離了我的教學思路。我靈機一動,語氣緩緩的,順著學生的思路說:“是呀,我也有這樣的疑問。詩人筆下的景物再平常不過了,可他為什么會覺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學可以揣摩一下詩人當時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層浪。看到學生這樣的表現,我沒有貿然予以否定,通過及時的調適,學生說話的欲望頓時被調動起來,思路也隨之被打開……這樣順水推舟之后,我不僅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還使原本有點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